致中央关于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性尖端技术的建议信
尊敬的中央领导:
冒昧致信,深感恳切。当前,我炎黄集团虽在生物科技与能源存储领域初获突破,然环顾全球局势,深觉机遇与挑战并存,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在此,我谨以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忧思,就关乎我国未来国运与文明进程的三大战略性尖端技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及核聚变能源,陈情汇报,并提出浅见,恳请领导垂阅。
一、 当前形势的严峻性与紧迫性
近期我集团发布“生命一号”与“破晓”电池后,国际反应之激烈、手段之多元,已远超普通商业竞争范畴。这充分表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赛点”正在临近,核心技术的掌控权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我们面对的,并非简单的技术追赶,而是一场关于未来世界格局主导权的“战略决战”。
技术霸权与战略围堵已成常态: 某些国家及其盟友,对我技术崛起已从“警惕”转向“系统性遏制”。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封锁、市场准入限制、长臂管辖、舆论污名化,乃至不惜动用国家力量进行情报窃取与网络攻击。若不能在最前沿、最基础的领域建立起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我发展命脉将始终受制于人,崛起进程可能随时被打断。
现有技术路径面临天花板: 基于硅基芯片的经典计算模式逼近物理极限;基于化石能源和现有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结构难以支撑未来巨型算力、全域互联和深空探索的能耗需求;基于传统光缆和无线电磁波的通信方式,在安全性、容量和延迟方面已显疲态。我们必须寻找超越性的新路径。
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 随着万物互联、数字孪生社会的构建,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没有绝对安全、自主可控的通信与智能体系,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国防机密、国民经济命脉乃至社会秩序,都将暴露在巨大风险之下。
在此背景下,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迈向强人工智能)、核聚变能源,已不再是遥远的科学幻想,而是我们必须抢占的、关乎生死存亡的战略制高点。
二、 三大技术的战略价值与我国面临的机遇
(一)量子通信:构筑不可破译的国家信息安全屏障
核心价值: 基于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和测不准原理,量子通信(尤其是量子密钥分发qKd和未来的量子互联网)在原理上可提供信息论意义上无法被窃听、无法被破解的绝对安全通信。这不仅是军事、外交、金融等敏感领域通信的终极解决方案,更是未来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石”。
当前机遇与差距: 我国在量子通信应用(如“京沪干线”)上已取得世界领先的阶段性成果,但主要集中在点对点光纤qKd。面对未来全域、机动、空天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需求,我们在量子中继、量子存储、高精度星地同步、小型化低成本终端等关键环节仍需突破。尤其需警惕的是,某些国家正在全力研发量子计算机,一旦实用化,现有基于数学复杂度的非对称加密体系(如RSA)将瞬间崩塌。若不提前布局量子通信,届时我国信息系统将面临“裸奔”风险。
建议方向:
启动国家量子互联网专项: 集中力量攻克高性能量子存储器、高保真度量子纠缠源、抗干扰的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等核心技术。目标是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覆盖主要战略节点、军民融合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雏形。
布局下一代量子通信理论基础研究: 支持探索基于量子纠缠交换、量子隐形传态等更高效量子通信新范式的前沿理论研究,为未来量子互联网奠定基石。
推动量子通信标准制定与产业生态培育: 积极参与并主导国际量子通信标准制定,扶持国内企业形成从核心器件、设备制造到网络运营的完整产业链。
(二)人工智能(迈向强人工智能):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引擎
核心价值: 当前的人工智能(AI)主要是基于大数据的“模式识别”和“预测分析”,属于“弱人工智能”。而未来的强人工智能(AGI),旨在创造具备自主感知、认知、推理、学习、决策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智能体。AGI不仅是生产力倍增器(如全自动科学研究、极端复杂系统模拟、个性化教育医疗),更是未来军事变革(如无人化智能战争)、社会治理(如超大规模城市精细管理)和国家战略决策的“最强大脑”。
当前机遇与差距: 我国在AI应用层面(如人脸识别、语音助手)与发达国家并跑甚至领跑,但在AGI的底层理论、核心算法、高端芯片(如类脑计算芯片)、以及至关重要的“价值对齐”与伦理框架上,存在明显短板或被“卡脖子”的风险。AGI的研发是一场“赢家通吃”的竞赛,率先突破者将获得难以逾越的领先优势。
建议方向:
实施 强人工智能攀登计划: 设立国家级AGI实验室,汇聚顶尖人才,重点突破因果推理、元学习、小样本学习、具身智能等AGI核心理论与算法。探索超越现有冯·诺依曼架构的新型计算范式(如 neuromorphic puting, quantum puting for AI)。
构建自主可控的AI算力底座: 全力攻克AI训练与推理专用芯片(如GpU、NpU、tpU替代方案),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我国AI研发不受制于人。
前瞻布局AI伦理与治理体系: 同步开展AGI的价值对齐、可控性、透明性、长期影响等研究,牵头制定符合我国利益和人类共同价值的AGI国际规则与标准,避免技术失控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三)核聚变能源:开启文明未来的无限能源之门
核心价值: 核聚变能是清洁、安全、资源近乎无限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成功实现可控核聚变商用,将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环境(温室气体排放)乃至资源(如通过聚变能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资源提取)问题,为文明迈向更高层级(如星际航行、大规模空间居住)提供根本动力。
当前机遇与差距: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进展缓慢,且技术路线主要基于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我们必须认识到,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永远无法实现超越。我炎黄研究院在新型储能、材料等领域的基础,为我们探索不同于ItER的、更具潜力的新型聚变路径(如紧凑型、场约束等) 提供了可能。这是一条充满风险但回报无限的道路。
建议方向:
启动新型核聚变技术探索专项: 在积极参与ItER的同时,必须独立自主地开辟“第二战场”。集中全国最优秀的理论与实验力量,支持对多种新型聚变原理(如场反位形、磁镜、惯性静电约束等,以及更前沿的理论构想)进行并行探索和原理验证。
突破关键材料与工程技术: 聚变实现的核心瓶颈之一是材料。需重点攻关耐极端中子辐照、耐高温等离子体的新型材料,以及大功率高稳定性电源、精密磁场控制、氚自持循环等关键工程技术。
推动聚变-裂变协同发展: 在聚变商用前,可将聚变技术研究中产生的成果(如先进材料、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改进现有裂变堆(第四代核电站),形成技术互补与支撑。
三、 具体措施建议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我建议:
创新科研组织模式: 借鉴“两弹一星”经验,成立由最高层直接领导的 “战略性尖端技术发展委员会” ,对三大技术进行顶层设计、资源统筹与跨部门协调。实施 “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赋予其在技术路线、团队组建、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
构建国家级研发平台: 整合国内现有优势力量,联合像炎黄研究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共同组建 “国家量子信息科学中心”、“国家强人工智能研究院”、“国家先进核能技术实验室” 等若干国家级、开放式、跨学科的研究平台,避免重复投入和低水平竞争。
实施特殊人才政策: 打破常规,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遴选和集聚顶尖人才。对核心人才给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全方位保障和崇高的社会荣誉,并建立 “科研特区”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加大长期稳定投入: 对这三大方向进行 “数年如一日”的、不受短期经济波动影响的战略性、持续性投入。初期可以国家投入为主,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在应用研究和产业转化环节跟进。
尊敬的各位领导,我们正处在历史的三峡之中,前方是星辰大海,脚下是激流险滩。量子通信、强人工智能、核聚变能源,这三项技术犹如照亮未来航道的三座灯塔,它们的光芒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走多远,能攀多高。
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巨大的战略决心、超凡的战略耐心和持续的资源投入。但我坚信,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下,以及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奋力拼搏下,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在这场决定国运的科技竞赛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最坚实的科技基石,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卓越的贡献。
以上建议,或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此致
敬礼!
炎黄研究院: 张诚
二零一五年九月十八日
在这封信完成的第一时间随即通过绝密渠道,直达了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