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转眼已是2014年3月,天高云阔,黄河水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奔流不息,如同这片土地上新生的力量,蓄势待发。就在炎黄研究院主体建筑在新区工地上日夜不停地向上生长的同时,其内在的骨架与灵魂——完整的组织架构与核心团队,也在紧锣密鼓的组建中迅速成型。
在国家层面的全力协调、中国科学院及各联盟高校的鼎力支持下,一张覆盖全国顶尖人才的网络被高效激活。无数份经过严格筛选的档案被调阅,一场场跨越千里的视频面试在加密线路中进行,一道道调令以最高优先级发出。短短时间内,一批在各自领域内声名显赫或是潜力巨大的学者、工程师、管理专家,告别了原有的舒适区,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对那位传奇院长的信任,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抵达金城。
省国资委下属的一栋位于城芯核心区域、原本用作商业出租的甲级写字楼,被迅速清空、整体改造,挂上了“炎黄研究院(临时)”的醒目铭牌。这里,成为了研究院在主体园区落成前的神经中枢和指挥大脑。
在团队全面到位之际,研究院的股权结构也最终尘埃落定,权责清晰,为这艘巨舰的稳定航行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 张诚:占股 40%,作为创始院长、核心技术的贡献者与灵魂人物,拥有 唯一的一票否决权。这确保了研究院的战略方向、核心技术路线以及重大决策,始终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不受任何非技术因素的干扰,沿着预设的“引领文明”轨道前进。
· 中国科学院:占股 10%,代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基础研究支持、部分设备平台及学术声誉背书。
· 国家相关部门(由国资委代表):占股 30%,提供最主要的资金支持(已到位的三十亿及后续可能投入)与宏观政策、土地等战略资源保障。
· 十四校联盟(清华、北大等):共同占股 14%,每家高校占股1%,出资二十八亿。他们是研究院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库和基础研究协作方。
·甘肃 省国资委:占股 1%,出资两亿,并提供本地化政策、后勤保障及这栋临时办公场所等支持,体现了地方政府深度绑定的决心。
· 预留期权池:剩余 5% 股权,暂时冻结,由张诚代持投票权,专项用于未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及激励核心骨干。这为研究院持续吸纳新鲜血液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和吸引力。
这一结构,既保证了张诚的绝对主导权,又成功汇聚了国家意志、顶尖学府与地方力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目标一致的坚固联盟。
写字楼顶层,最大的会议室被改造成了临时指挥中心。张诚站在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前,上面清晰地展示着炎黄研究院初步确立的组织架构图。下面坐着的是已经到岗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他最为信赖的三位助理。气氛庄重而充满活力。
张诚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声音沉稳,开始逐一介绍并任命:
一、 院长办公室(核心枢纽)
· 主任:赵伟
这位跟随张诚最久、处事沉稳、精通各方事务的助理,被赋予了重任。院长办公室是研究院的行政中枢和信息交汇点,负责协调全院事务、管理张诚的日程、对接内外重要联络、处理机要文件,并监督各项院长决策的落实。赵伟的经验和忠诚,是确保研究院高效、精准运转的关键。
· 院内行政秘书组(若干人):协助赵伟处理日常行政、文书、会议组织等工作。
二、 理论创新中心(研究院的大脑与源头)
· 主任:周思源教授
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年轻数学物理学家,年龄不到四十,却在代数几何与量子场论的交叉领域颇有建树,是张诚“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的早期理解和拥护者之一。他思维活跃,富有开创精神,负责领导团队对张诚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化、拓展,并探索其在各基础学科中的新应用,是研究院保持理论领先优势的核心。
· 下设:数学基础研究所、物理前沿研究所、交叉理论实验室。
三、 先进能源系统研究所
· 所长:魏平洲院士
原中科院某能源研究所资深院士,在核物理与等离子体控制领域是国之栋梁。他被张诚基于新物理原理的能源构想所吸引,主动请缨加入。负责主导新型能源(非传统聚变路径)的理论验证、关键技术预研与实验装置设计。
· 核心团队:由哈工大、西交大、中科大在能源、动力、物理方面的精锐力量组成。
四、 奇异材料设计与制备研究所
· 所长:林婉教授
一位来自北大的材料学女科学家,在国际材料学界享有盛誉,尤其在拓扑绝缘体和智能材料方面成果斐然。她将负责领导团队,依据张诚理论中关于“历史层积”导致材料性能涌现的预言,设计并尝试合成具有自适应、自修复、能量定向传导等颠覆性特性的新材料。
· 核心团队:汇聚了复旦、浙大、南大在化学、材料、微纳加工领域的顶尖专家。
五、 未来信息技术研究所
· 所长:吴锐研究员
原国内某顶尖保密通信项目的年轻首席科学家,由相关部门推荐,其在信息论、算法底层架构方面有着非凡造诣。他将负责攻关下一代人工智能(融合“过程逻辑”与“层积认知”)、新型计算范式(超越硅基与经典图灵机模型)以及绝对安全通信技术。
· 核心团队:来自华中科大、上交大、中山大学在计算机、电子工程、应用数学领域的精英。
六、 生命科学与系统医学研究所
· 所长:沈清荷教授
兰大本土培养的杰出生物学家,对西部高发病症和极端环境生命适应有深入研究,同时与国内外生物医学界联系广泛。她将主导基于“系统层积”视角,理解复杂生命现象(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动力学原理,并探索全新的干预策略和药物设计方法。
· 核心团队:联合了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医学院及中科院相关院所的力量。
七、 工程技术开发与转化中心
· 主任:马卫国高级工程师
一位从国家重大装备项目总师位置上退下来的实干派,工程经验极其丰富,作风硬朗。他负责将各研究所的理论成果和实验室原型,进行工程化放大、集成和系统优化,使其具备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技术的可能性。是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桥梁。
· 下设:精密制造实验室、系统集成部、原型测试中心。
八、 综合保障部(研究院的血脉与盾牌)
· 部长:李静
这位细心周到、默默保障了张诚多年生活起居的助理,如今职责扩大,负责统筹全院的后勤、物资采购、基础建设对接、人员生活保障等。确保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研究院未来的园区生活配套,也将由她主导规划。
· 下设:后勤保障处、物资管理处、生活服务中心。
九、 安全与保密部
· 部长:陈刚
这位沉默寡言却能力超群的安保专家,职责范围从保护张诚个人,扩展至构建和维护整个研究院的物理安全、信息保密体系。他将组建一支专业的内卫队伍,并协同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多层级的安保网络,确保研究院的核心技术与机密万无一失。
· 下设:物理安全科、信息安全科、内部监察科。
十、 人力资源与战略发展部
· 部长:由一位从组织部门调来的资深专家担任,负责全球顶尖人才的招聘、评估、薪酬体系设计,以及研究院的长期战略规划、知识产权管理、与各高校的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对接。那5%的期权池,未来也将由此部门在张诚指导下具体运作。
十一、 财务与资产管理部
· 部长:由国家委派的一位顶尖财务专家李林担任,负责管理研究院高达数十亿的资金,确保合规、高效使用,并进行资产管理和投资规划。
张诚宣布完毕,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架构几乎涵盖了从理论源头到技术转化,从科研核心到后勤保障的所有关键环节。各部门负责人都是精兵强将,背后更有国家、中科院和十四校的庞大资源支持。
“研究院草创,条件艰苦,但目标宏大。”张诚最后说道,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们聚集于此,不是为了重复已有的工作,而是为了开创一条全新的道路。我希望各位能尽快带领团队,进入状态。理论中心先行,梳理框架,明确方向;各应用研究所根据理论指引,启动首批前瞻性项目论证;工程中心开始规划未来的实验设施和平台建设。”
他的目光扫过周思源、魏平洲、林婉、吴锐、沈清荷等人:“具体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径,我会随后与各位单独深入讨论。炎黄研究院,将因诸位的智慧与汗水而闪耀。”
会议结束,各位负责人迅速投入工作。临时写字楼的各个楼层,很快就被划分给不同部门,办公设备安装、网络调试、内部会议召开……一派繁忙景象。
张诚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着金城的街景。这不再是他一个人在书房里的孤独探索,而是一支汇聚了国家精英的庞大舰队。
理论的巨舰,已经组装完毕,配备了最先进的引擎和最优秀的船员。
下一步,便是驶向那浩瀚无垠的、未知的科技之海,去探寻改变文明进程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