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岁末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北京西城一栋庄严肃穆建筑会议室厚重的玻璃窗。窗外是天低云暗的严冬景象,窗内却是灯火通明,气氛热烈而凝重。一场规格极高、专门为一人而设的紧急磋商会议,正在这里举行。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围坐着三十六位足以在中国科技、教育界掀起波澜的人物。与会者名单本身就彰显了此次会议的超高规格:
教育部:部长、分管高教与科技的副部长。
科技部:部长、分管基础研究与重大专项的副部长。
中国科学院:院长、分管数学物理学部的副院长、数理学部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长、一位与张诚参与项目领域相关的副院长。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两位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高等研究院:孙所长。
七大重大科研项目代表:涵盖了航空发动机、新型材料(某尖端材料研究所所长)、量子通信、高性能计算、核能源、航天动力、以及之前张诚早期参与过的一个生化学研究项目的主要党政负责人及技术总师。
会议由一位负责科技教育的国务委员亲自主持。他环视全场,目光沉稳而有力,开门见山道:“同志们,今天把大家紧急请来,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对我们国家的瑰宝、年仅十四岁的张诚同志,已经取得的一系列震古烁今的学术成就,进行恰如其分的、国家层面阶段性的认定与奖励。”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张诚同志的成绩,已经不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国家软实力和基础科研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一代人的精神旗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讨,拿出一个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彰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又能与张诚同志贡献相匹配的方案。”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由科技部一位副部长,会同中科院、数学会的专家,共同汇报对张诚已取得成就的系统性梳理。巨大的投影屏幕上,逐项列出那足以令任何学者瞠目结舌的清单:
学术论文:在世界顶级期刊(《数学年刊》、《物理评论快报》、《自然》、《科学》等)上,以唯一作者身份发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 14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因其在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中做出决定性贡献,由相关团队主动署名发表的重大应用性论文 4篇。共计 18篇 顶级论文,每一篇都代表着某个方向的重大突破或一个实际技术瓶颈的攻克。
当屏幕滚动展示那18篇论文的标题、期刊名称和影响力因子时,会场内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即便是见多识广的部长、院士们,也被这种密度和质量深深震撼。
数学猜想与难题攻克:
早期成果:证明周氏猜想。
标志性突破: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封神之作:千禧年大奖难题(一)证明黎曼猜想。
千禧年大奖难题(二):解决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问题。
千禧年大奖难题(三):证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
每念出一个名字,会场内的寂静便加深一分。这些都是数学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无数天才终其一生都无法触碰的彼岸。
创立并不断完善 “历史层积动力学” 理论学说。汇报人特别强调,这并非解决单一问题的工具,而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强大的新范式和框架,不仅成功应用于杨-米尔斯和N-S方程这两个看似迥异的千禧难题,更在其参与的航空发动机等重大工程项目中展现出强大的问题转化与解决能力,潜力无穷。
重大工程贡献:
屏幕切换到张诚参与的七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列表。相关项目的总师或负责人,如航空动力所的吴天阔,忍不住补充发言,以极其肯定的语气描述了张诚在项目遭遇绝境时,如何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数学工具,在短时间内锁定问题核心、提出颠覆性解决方案,最终确保项目取得决定性突破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张诚研究员,就没有我们‘擎天’发动机的最终成功!”吴天阔的话掷地有声,得到了其他几位项目代表的一致点头认可。
成就梳理完毕,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份清单太过耀眼,以至于让人有些不知所措。教育部部长率先打破沉默,感慨道:“我知道张诚同志成就斐然,但如此系统地罗列出来,视觉和心理冲击力还是太强了。这哪里是一个十四岁少年的成绩单?这分明是一部浓缩的、辉煌的科学史诗!”
第二项议程是具体的奖励磋商,成就梳理带来的震撼过后,会议进入核心环节。主持的国务委员发话:“张诚同志的贡献是多维度、跨领域的,既有纯粹基础理论的巅峰突破,也有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应用。我们的奖励,也应体现这种综合性、特殊性和导向性。”
与会代表们纷纷发言,从各自领域和角度提出建议,讨论热烈而深入。
首先发言的是中国数学会的理事长,他情绪有些激动:“部长,各位同志!我从事数学研究一辈子,从未想过能在有生之年,亲眼见证我们中国人,而且是一位如此年轻的学者,接连攻克哥德巴赫、黎曼猜想,乃至连续攻克千禧难题这样的数学高峰!这不仅是数学界的盛事,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辉煌胜利!我认为,对张诚同志的奖励,必须体现其在基础数学领域的至高贡献!我代表中国数学会建议将2009年的陈省身数学奖授予张诚同志!陈省身先生是世界公认的数学大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是我国数学界的最高荣誉,授予张诚同志,名至实归!”
此提议得到了中科院、工程院和与会数学家们的一致赞同。陈省身数学奖的学术权威性毋庸置疑,以其表彰张诚在纯数学领域的颠覆性贡献,确实是最为贴切的选择”
教育部部长提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我国高层次人才支持的品牌。虽然张诚同志年纪尚轻,但其学术水平已毋庸置疑是世界顶尖。授予其‘长江学者’称号,不仅是对其个人的认可,更能极大地提升该计划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关注和归国效力。”
科技部领导补充:“除了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持续稳定的科研支持。建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类似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但更为灵活的顶级支持通道,确保张诚同志未来的研究不受经费困扰。”
关于物质奖励,与会者意见高度统一:必须给予重奖!这不仅是对个人付出的补偿,更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价值观的体现。
科技部部长参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励标准(虽然张诚年龄不符参评条件),并结合其解决千禧难题可能从国外获得的奖金(如克雷数学研究所的数百万美元奖金),提议:“建议由国家财政拨出专款,一次性奖励张诚同志人民币五百万元。这个数额,既体现了国家对其历史性贡献的充分肯定,也考虑了社会观感和导向作用。”
有代表提出是否偏高,但另一位负责人立刻指出:“且不说他解决的理论难题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单就他在航空发动机等几个重大项目中带来的技术突破和节省的研发成本、时间成本,就何止百亿?五百万元,于国于民,都是微不足道的回报。”
孙所长作为最了解张诚平时状态的人,提醒与会众领导道:“张诚同志心性淡泊,不慕虚名,更不喜应酬。所有奖励的安排,应尽可能简洁、务实,减少不必要的仪式和打扰,确保他能将主要精力持续投入到科研中。”
教育部领导特别关心张诚的成长环境:“他还未成年,我们在给予荣誉和压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长的保护与引导。建议由高等研究院牵头,联合教育、心理专家,为他制定一个科学、宽松的长期培养与关怀计划。”
还有代表提及了张诚家人的支持与付出,建议地方政府予以适当的关怀和表彰。
经过整整一天紧张、热烈而又充满共识的讨论,会议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决议草案,将由相关部委按程序报批后执行。核心内容包括:
学术荣誉:授予张诚同志2009年度陈省身数学奖。
人才称号:特聘张诚同志为“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尽管年龄和常规程序存在特殊性,但一致认为应特事特办)。
物质奖励:由国家财政给予张诚同志一次性人民币五百万元的奖励。
宣传导向:组织权威媒体,对张诚同志的成就和此次国家奖励进行适度、严谨、有深度的报道,突出其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引导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会议结束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雪花依旧纷飞。主持会议的国务委员做总结陈词,语气深沉而有力:“同志们,今天我们做出的决定,不仅仅是对一位旷世天才的褒奖,更是国家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尊重科学、渴求人才、勇于创新的坚定决心!张诚同志的出现,是国之幸事,民族之幸事。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扫清障碍,保驾护航,让他这颗璀璨的星辰,能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更加持久的光芒!”
与会众人肃然起立,心中充满了达成共识后的郑重与一种参与历史的自豪感。这场专门为一位十四岁少年召开的重量级会议,落下帷幕,但其决定所产生的影响,必将深远地回荡在中国的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史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