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的喧闹,如同拍打着遥远堤岸的潮汐,声音传至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那间编号307的研究室时,已然微弱得近乎于无。对于张诚而言,那些充斥在报纸版面、电视节目和网络论坛上的赞誉、惊叹、分析与争论,与窗外拂过树梢的风声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需要被隔绝在专注力之外的背景噪音。
他的生活轨迹,严格地遵循着“两点一线”的精密节律。清晨,在陈刚沉稳的驾驶下抵达“探索楼”;傍晚,又在落日的余晖中返回京郊别墅。李静将他的生活打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赵伟则为他过滤掉了一切学术之外的琐碎干扰。在这层无形的保护罩内,张诚的心神得以完全沉浸在那片由符号、公式与思维构筑的浩瀚宇宙之中。
他这种近乎绝对的专注与淡然,让身边几位深知外界风暴何等剧烈的助理们,私下里都不由得暗暗咂舌,直呼“厉害”。他们难以想象,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是如何在面对全球范围的瞩目与赞誉时,保持住如此磐石般的心境,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或许,正如他自己在演讲中所言,他的目光,只投向那“星辰大海”,尘世的喧嚣,自然无法入眼。
从北大载誉归来后,张诚并未沉浸在成功的余韵中。他甚至没有花费时间去回顾那两篇刚刚引发震动的论文。在他的认知里,已完成的工作,就如同翻过去的书页,价值已然封存,而真正的探索者,永远面向未知的下一页。
他平静而自然地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转向了下一个目标——那个在他向孙院士提及“千禧大奖难题”时,便已悄然锁定的、数学王冠上最为璀璨也最为坚硬的明珠之一:黎曼猜想。
这个关于黎曼Zeta函数非平凡零点分布的猜想,自1859年由波恩哈德·黎曼提出以来,已然困扰了数学界近一个半世纪。它不仅是解析数论的核心,其结论更深刻地影响着素数分布的终极规律,与整个数学大厦的根基紧密相连。无数天才数学家在此折戟沉沙,它的难度,堪称人类理性思维极限的试金石。选择它,意味着选择了一条遍布荆棘、孤独至极,却也可能通往最为壮丽风景的险路。
张诚的研究室里,那些移动白板上的内容早已更新。哥德巴赫猜想的余韵、“拓扑筛法”的框架、乃至新论文中的“谱冯诺依曼代数形变”与“范畴化路径积分”,都已被悄然擦去,如同潮水退去后留下的空白沙滩。取而代之的,是有关黎曼Zeta函数的各种定义、性质、已知的重要结论,以及前人们尝试证明它所开辟的诸多路径与遭遇的核心障碍。公式密密麻麻,却井然有序,如同兵棋推演中的沙盘,等待着统帅下达最终的进攻指令。
他并没有急于寻求某种一蹴而就的“奇招”。相反,他首先进行的是极其庞杂和系统的文献梳理与知识重构。他需要彻底吃透这个领域几乎所有的经典工作与前沿进展,理解每一种尝试背后的深刻思想与最终无法逾越的壁垒所在。这是一种“磨刀”的过程,枯燥,繁重,却必不可少。他如同一位耐心的猎人,在发起总攻前,必须彻底熟悉猎场的每一寸土地,了解猎物的每一点习性。
就在他沉浸于对黎曼猜想相关文献的阅读与思考中,一个平静的午后,熟悉的提示音在他脑海深处响起。
【叮——】
【检测到宿主自主锁定研究目标:黎曼猜想(Riemann hypothesis)。】
【任务系统同步激活。】
【挑战性任务发布:破解黎曼猜想。】
【任务描述:证明或证伪黎曼猜想,彻底解决这一困扰数学界逾150年的核心难题。此任务无强制时间限制,旨在鼓励宿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任务评级与奖励机制(基于从任务发布至提交有效解决方案的总用时):】
· SSS级评定(用时 ≤ 3个月): 奖励积分10,000,000点,任意学科经验值10,000,000点。
· SS级评定(用时 ≤ 5个月): 奖励积分6,000,000点,任意学科经验值6,000,000点。
· S级评定(用时 ≤ 8个月): 奖励积分4,000,000点,任意学科经验值4,000,000点。
· A级评定(用时 ≤ 10个月): 奖励积分3,000,000点,任意学科经验值3,000,000点。
· b级评定(用时 ≤ 12个月): 奖励积分2,000,000点,任意学科经验值2,000,000点。
· c级评定(用时 > 12个月): 奖励积分1,000,000点,任意学科经验值1,000,000点。
【任务寄语:】
真理并非埋藏于地底的宝藏,等待幸运儿的发掘。它更像是悬浮于无尽深渊之上的璀璨星辰,唯有凭借理性与智慧,亲手锻造通往天际的阶梯,方能触碰其光芒。
攀登者,你选择的道路,通往的是思维的绝对深渊,亦是逻辑的至高殿堂。深渊令人敬畏,殿堂引人向往。但请铭记,真正的奖赏,或许并非星辰本身,而是在锻造与攀登的过程中,你所见证的、那片属于你内心宇宙的,前所未有的壮丽景象。”
去构建你的阶梯吧。无论最终能否摘星,你已然拓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
系统的提示音消散,张诚的目光从眼前一篇关于Zeta函数非平凡零点计算方法的论文上移开,眼神没有丝毫波动,仿佛只是接收到了一个早已预料到的信息。
他没有去关注那丰厚的、足以让任何知情者呼吸急促的积分与经验值奖励,他的注意力,更多地落在了那充满哲学意味的任务寄语上。
“亲手锻造通往天际的阶梯……”他低声重复了一句,嘴角似乎泛起一丝微不可查的弧度。
这与他内心的认知不谋而合。黎曼猜想,绝非依靠灵光一现就能解决。它需要的是全新的工具,全新的视角,乃至对整个数论乃至相关数学领域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要求挑战者不仅仅是解题者,更必须是新工具的创造者,新范式的开辟者。
系统给出的时间阶梯,从三个月到一年以上,跨度极大,奖励悬殊。尤其是那SSS级评定要求的“三个月以内”,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是对数学规律本身的蔑视。但张诚并未感到压力,也并未因此而焦躁。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一块空白的白板前,拿起一支黑色的记号笔。
笔尖落在光洁的板面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没有立刻写下任何复杂的公式,而是缓缓画下了一个简单的符号:
ζ(s)
这是黎曼Zeta函数的标志。
他凝视着这个简洁而蕴含着无尽奥秘的符号,目光深邃,如同望向了那片系统所说的“思维的绝对深渊”。
外界的所有声音,系统的任务提示,乃至时间的流逝,在此刻都仿佛被隔绝开来。研究室里,只剩下他,与那个悬浮于无尽深渊之上的、名为“黎曼猜想”的璀璨星辰。
他没有急于开始计算,也没有立刻去寻找那条虚无缥缈的“阶梯”。他只是静静地站着,凝视着,让自己的思维,彻底沉入那片由素数、零点、解析延拓构成的深奥世界。
风暴已在全球范围内因他而起,而他,却在这风暴眼中,找到了一片极致的宁静,准备开始一场独自面对数学史上最着名深渊的,静默的远征。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放缓了脚步。没有人知道,甚至自己也不知道他需要多久才能锻造出那架“通往天际的阶梯”。或许三个月,或许一年,或许更久。
但此刻,他已然站在了深渊的边缘,目光沉静,心无旁骛。
静候着,那源自于纯粹理性与智慧深处的,惊雷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