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诚考完期末,轻松惬意地收拾着行李,准备迎来他大学生涯的第一个寒假,满心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时,他并不知道,一场远比《意气论》引发的校内轰动更为浩大的风暴,已然在大洋彼岸酝酿成型,并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向席卷全球数学界,最终将他的名字,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那本矗立在数学期刊金字塔顶端的《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
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如期出版。在其充斥着复杂符号与抽象理论的页面中,第三十页上,一篇题为《关于具有渐近非负曲率的某类非紧流形上L2-上同调消失定理的一个推广》的论文,静静地占据着它的位置。作者署名:Zhang, cheng。机构隶属:peking University (Joint training program of 13 Universities)。
这本不足以引起数学界之外的波澜。真正掀起惊涛骇浪的,是印在这篇论文末尾,那一行由审稿人撰写的、措辞极为罕见的评价:
【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 (Groundbreaking) 的工作。我们总算是拥有了具体的方法,证明了在其无穷远端满足某种温和拓扑条件的前提下,第 p 阶 L2-上同调群在一定范围内消失。该结果强化并推广了在更严格几何限制下所得到的经典结论。——皮埃尔·德利涅教授】
这段评语,如同在平静的数学深海中引爆了一颗炸弹!
皮埃尔·德利涅!这个名字在数学界意味着权威、严谨,以及……众所周知的“毒舌”。无论是在顶级学术会议的报告现场,还是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讨班上,任何演讲者,只要在论证中出现哪怕一丝细微的瑕疵或逻辑不清,都难逃他毫不留情、当场指出的命运。曾有不少在各自领域内声名显赫的教授、学者,在他的追问和批评下汗流浃背、尴尬不已。能得到他一句“思路正确”或“有点意思”的评价,已属不易。
而这一次,他竟然用了 “Groundbreaking”(开创性的) 这个词!
在他漫长而辉煌的学术生涯中,所做出的审稿评价不计其数,但使用这个极具分量的词语,几乎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仅意味着论文正确,更意味着它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强有力的工具或视角,对其所在领域乃至相关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学年刊》最新版发行不到一周,这篇论文连同德利涅的惊世评语,便如同病毒般在国际数学界,特别是几何分析、偏微分方程和拓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中疯狂传播开来。
起初,是好奇。一个陌生的名字,Zhang cheng,来自中国的北京大学?什么样的工作能当得起德利涅如此高的赞誉?
紧接着,是验证。无数专注于相关领域的数学家、博士后、甚至博士生,无论是出于学术严谨,还是纯粹的好奇与挑战心理,都纷纷下载了这篇论文,开始对其长达五页的、密集而复杂的证明过程进行反复的推敲和验算。
南京大学数学系,一位专攻几何分析的资深教授,在收到同行发来的论文链接后,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天。当他再次打开门时,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与震撼,他立刻召集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声音都有些颤抖:“快!都来看看这篇论文!我们之前卡住的那个关于非紧流形谱隙估计的问题,或许可以从这里找到突破口!这个‘相空间分解’的技巧,太精妙了!德利涅说得对,这确实是开创性的!”
华国数学会总部,几位理事和领域的权威专家在紧急召开的内部研讨会上,对着投影幕布上的论文细节,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会长推了推眼镜,环视众人,沉声道:“验证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逻辑链条无懈可击,结论坚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我们华国数学界,又出了一项了不起的成果!这位张诚……查一下,是哪个单位的?我们要重点关注!”
民科们……好吧,民科们依旧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碌着,他们或许对“L2-上同调”不屑一顾,依旧执着于用初等数学工具“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或者试图找出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过程中的“漏洞”。对于这种发表在顶级期刊、需要深厚专业背景才能理解的工作,他们大多选择了忽略,除非哪天作者因此获得了菲尔兹奖,他们或许才会跳出来宣称“我早就说过……”。
很快,这种仅限于数学圈内部的轰动与震撼,如同冲破堤坝的洪水,不可避免地扩散到了新闻界。
嗅觉灵敏的媒体人,尤其是科技线和教育线的记者编辑们,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新闻价值:
关键词一:《数学年刊》—— 顶级神刊!
关键词二:开创性工作 —— 德利涅亲口认证!
关键词三:作者是华国人,来自北大!
关键词四(也是最爆炸的):经过多方打听确认,这位作者张诚,年仅九岁!是北大“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的本科新生!
刹那间,无数媒体和自媒体的小编们彻底沸腾了!他们对着电脑屏幕上那根本看不懂的数学符号和证明过程,绞尽脑汁,疯狂地薅着头上那几簇还没掉光的毛,试图用最吸引眼球的方式,将这条新闻呈现给大众。
《华国青年报》 作为面向青年的权威媒体,率先出手,用了一条霸气恢宏的标题,并醒目地节选了德利涅教授对论文的评价:
【神童——北京大学本科生攻克世界数学难题!我们,也能出杰出人才!】
报道中详细介绍了《数学年刊》的地位,德利涅教授的权威性,以及张诚年仅九岁的背景,将其誉为华国青年学者的骄傲,科教兴国战略下结出的硕果,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人人日报》 虽然风格更为稳健持重,并未将重点完全放在张诚个人身上,但也紧随其后,发表了一篇题为 【勇攀科学高峰,青年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开创性成果】 的社论。文章高度肯定了该项研究的学术价值,赞扬了青年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并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沉心静气,在基础科学领域持续开拓进取。
相比起官方媒体的矜持与正面引导,市场化媒体和各类自媒体小编们可就没了那么多节操,标题自然是怎么有噱头怎么来,怎么夸张怎么吸引点击怎么取:
【震惊!九岁神童一夜之间破解一道世界级几何难题!】
(内容可能完全没搞懂论文解决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全世界数学家集体沉默!困扰学界多年的难题,竟被我国一名本科新生破解!!!】
(“集体沉默”是经典梗,“多年”也被模糊放大。)
【美国数学家看了会沉默,日国数学家看了叹息不已……】
(熟悉的Uc震惊体,跨国拉踩虽迟但到。)
【他是陈景润转世?九岁天才少年震惊国际数学界!】
(就差直接封神了。)
各种标题党文章充斥着,配图往往是张诚八省联考时那张略显稚嫩的证件照,或者是象征智慧与光芒的合成图片。虽然其中不乏夸大其词、甚至误解扭曲之处,但无可否认的是,“九岁”、“北大”、“《数学年刊》”、“开创性”、“德利涅盛赞”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是爆炸性的。
张诚,在今年内,继“八省联考第一”和“十三校联合培养”之后,第三次被巨大的舆论浪潮推上了热门,而这一次的热度,远超以往,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全民热议的程度!
“我的天,九岁?我九岁还在玩泥巴呢!”
“别人家的孩子从未让我失望……”
“这真的是人类吗?确定不是外星人或者未来穿越回来的?”
“北大十三校联合培养……这是什么神仙计划?我也要考北大!”
“虽然看不懂他研究了啥,但感觉好厉害!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天才高兴!”
“希望媒体不要过度打扰他,让他安心学习研究才是最重要的。”
网络上议论纷纷,有惊叹,有调侃,有自豪,也有理性的呼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关注,北京大学和联合培养导师小组展现出了强大的保护力。所有试图联系张诚本人进行电视采访、专题报道的请求,都被校方以“学生年龄尚小,需专心学业,不宜过度曝光”为由,强硬且统一地挡了回去。徐海超院士也再次与张诚沟通,确认了他本人不愿置身于聚光灯下的意愿。
尽管电视采访被压下,但该有的认可和奖励并未缺席。为了表彰张诚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重大成果,为校为国争光,教育部特批并联合北京大学,共同向张诚颁发了“特别学术贡献奖学金”,金额高达五万元人民币。在当下,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充分体现了国家和学校对基础科研的重视与对年轻天才的呵护。
当张诚从徐院士手中接过那张沉甸甸的支票和红彤彤的证书时,他的表情依旧平静。媒体的喧嚣,外界的赞誉,似乎都与他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他礼貌地感谢了学校和老师的培养,心中所想的,却是如何利用这笔奖金,购买更多专业的书籍和资料,以及……是时候该回家,好好陪父母过个年了。
外面的世界因他而沸腾,而风暴中心的少年,却只想提着行李,踏上归家的列车。对他而言,数学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而家的温暖,则是这漫长旅途中,最珍贵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