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次非正式的家庭会议在氛围轻松的客厅里召开。参与成员:洛曦,沈寂桡,以及核心成员安安。
洛曦用尽量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安安描述了小雨的情况——一个住在很远的大山里、耳朵有点听不清楚、但很喜欢画画的小姐姐。 “爸爸和爹爹在想,也许……我们可以邀请这个小姐姐来我们家里玩,或者,如果她愿意,以后也像我们成为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洛曦小心地措辞,观察着安安的反应。
安安抱着膝盖,认真地听着,小脸上露出思考的神情。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问:“那她来了,还会走吗?” “如果她成为我们的家人,就不会走了,这里就是她的家。”沈寂桡回答道。 “那……她会和我抢玩具吗?会抢爸爸和爹爹吗?”安安提出了孩子最直接关心的问题。
洛曦和沈寂桡相视一笑。
洛曦柔声说:“当然不会。家里的爱和玩具,都是可以分享的,不会因为多一个人就变少。就像爹爹爱你,也爱爸爸,爸爸爱你,也爱爹爹,我们的爱是越来越多,不会变少的。如果小姐姐来了,我们就会多一个人来爱她,她也会爱安安,爱爹爹和爸爸。”
安安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又看了看墙上挂着的他们四口之家的画像,忽然说:“那……我们家的画,是不是要再多画一个人了?” 洛曦的心微微一颤:“安安愿意吗?” 安安点了点头,眼神清澈:“嗯!她一个人看星星,好孤单。我们可以和她一起看!我还可以教她拼乐高!”孩子的世界,有时候比大人想象的更加纯粹和包容。
安安的接受,像是移开了天平上最后一块不确定的砝码。
---
在确认了家庭内部的初步意向后,沈寂桡通过慈善机构和当地学校,建立起了与小雨的间接联系。
他们并没有直接表明领养意图,而是以“关心她画作的叔叔”的身份,先是捐赠了一批画具和适合她阅读的书籍到学校。
随同画具,洛曦还附上了一封简短的信,用的是打印体,怕手写体孩子辨认困难。信里夸赞了她的画《星星灯》很美,鼓励她继续用画笔描绘心中的世界,并随信寄去了一些洛曦和安安一起画的、充满生活趣味的明信片。
一段时间后,他们收到了回信。是小雨用新的画具画的一幅画,画上是她想象中的城市,有高楼,有闪着各种颜色灯的窗户,比之前的画色彩明快了许多。
画背后,用铅笔工工整整地写了一行小字:“谢谢叔叔和弟弟的画,城市很亮。小雨。”
这简单的一幅画和一行字,让洛曦和沈寂桡都感到一种莫名的欣慰。这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性的连接,像一颗种子,在遥远的距离两端,悄然埋下。
他们又陆续通了几次信,内容都很简单,多是围绕画作和生活琐事。洛曦和沈寂桡在通信中,能逐渐感受到这个女孩内心的细腻和对交流的渴望。而小雨,也通过那些明信片和简单的文字,一点点构建着对这两个陌生“叔叔”和那个有“石榴树和猫”的家庭的模糊印象。
---
学期临近结束,暑假即将到来。在一次通信中,洛曦和沈寂桡提出了一个建议:他们计划在暑期,以慈善项目志愿者和捐赠人的身份,去一趟小雨所在的学校看看,如果她愿意,可以当面见见她。
这个提议带着一定的风险,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压力,也可能见面后会发现现实与想象有差距。但这又是走向更深一步了解所必须的一步。
回信比以往慢了一些。
几天后,他们收到了小雨的回信。这次没有画,只有一张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上面依旧是一行工整却仿佛用力写下的字: “好的。谢谢叔叔。我等你们来。小雨。”
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那份小心翼翼的期待和不易察觉的紧张。
拿着这封简短的回信,洛曦和沈寂桡知道,一个重要的决定节点到来了。这次探访,将不再是远距离的通信和想象,而是真真切切的面对面。它可能开启一段全新的缘分,也可能仅仅是一次温暖的相遇后,各自回到原有的生活轨迹。
“准备一下,”沈寂桡收起信件,对洛曦说,“我们暑假去一趟。” 洛曦看着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眼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面对未知的郑重。
这个夏天,注定会有些不同。
家庭的边界,或许将因为一次远行和一个女孩,而迎来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