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庭院约定》大纲确定后,苏晚星却在画面细节上犯了难。她想画出外婆庭院里月季的繁盛、桂花糕的香甜,可记忆里的片段总像蒙着一层薄雾,那些具体的光影、器物的纹路,都模糊得抓不住。
陆时衍看着她对着空白画纸发呆,指尖还沾着未干的颜料,轻声提议:“不如我们回一趟你的故乡吧?去外婆的老院子看看,说不定能找回更多灵感。”
苏晚星眼睛一亮,立刻点头。第二天一早,两人就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和绘画工具,驱车赶往那个藏着她童年记忆的小镇。车子驶进熟悉的乡间小路,路边的油菜花田铺成金色的海洋,空气里飘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苏晚星的心情也渐渐轻快起来。
外婆的老院子就在镇口,院墙爬满了绿色的藤蔓,推开斑驳的木门,“吱呀”一声,像是唤醒了沉睡的时光。院子中央的月季花丛依旧繁盛,粉的、红的花朵缀满枝头,和她记忆里一模一样;墙角的老竹椅还在,竹编的纹路被岁月磨得光滑,旁边的石桌上,似乎还残留着当年吃桂花糕时落下的糖屑。
“你看,这月季的花瓣边缘,带着点淡淡的卷边,颜色是从浅到深的渐变。”陆时衍牵着她的手,走到花丛前,指尖轻轻拂过花瓣,“你之前画的太规整了,少了点自然的灵动感。”
苏晚星拿出速写本,坐在老竹椅上,一笔一划地勾勒着月季的形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画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就是坐在这把竹椅上,教她辨认月季的品种,还说“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脾气,就像每个约定都有自己的模样”。
画到一半,邻居张奶奶提着一篮刚蒸好的桂花糕走了进来,笑着喊:“晚星?好久没回来了!你外婆在世时,总念叨着你爱吃她做的桂花糕呢。”
苏晚星站起身,眼眶微微发热。张奶奶把桂花糕放在石桌上,香气瞬间弥漫开来:“这方子还是你外婆教我的,和她做的一个味道。当年她总说,要等你回来,一起做桂花糕,再讲讲你小时候和她约定的趣事。”
陆时衍拿起一块桂花糕,递到苏晚星嘴边:“尝尝看,是不是记忆里的味道?”
清甜的桂花香在舌尖化开,带着糯米的软糯,和记忆里的味道分毫不差。苏晚星咬着桂花糕,忽然想起小时候,她趴在外婆膝头,看着外婆把桂花和糯米粉混合,手指沾满面粉,却笑得一脸温柔:“等月季开得最旺的时候,我们就做桂花糕,约定好啦,以后每年都一起做。”
后来她去城里读书,学业越来越忙,这个约定渐渐被搁置,直到外婆去世,她再也没能兑现承诺。想到这里,苏晚星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陆时衍轻轻擦掉她的泪水,把她揽进怀里:“别难过,现在我们把这个约定画进绘本里,也是一种圆满。”他转头对张奶奶说,“张奶奶,您能多和我们说说外婆的事吗?比如她做桂花糕的细节,还有院子里的故事。”
张奶奶坐在竹椅上,慢慢回忆起来:“你外婆做桂花糕,总要用当年新摘的桂花,还要用石臼捣碎,这样香气才足;她还爱在院子里种薄荷,说吃桂花糕时配着薄荷茶,解腻又爽口。还有啊,你小时候总爱坐在石桌上,把桂花糕的碎屑喂给院子里的小麻雀,说要和小麻雀约定,让它们每年都来做客。”
这些细节像散落的珍珠,被一一拾起,串成了完整的记忆。苏晚星拿出速写本,飞快地记录着:外婆捣桂花的石臼、装薄荷茶的粗陶碗、落在桂花糕上的细碎桂花……陆时衍则拿着相机,拍下院子里的每一处风景:藤蔓缠绕的院墙、阳光洒满的石桌、随风摇曳的月季花,还有张奶奶脸上慈祥的笑容。
傍晚时分,夕阳把院子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苏晚星坐在竹椅上,完成了最后一张速写,画里是外婆牵着小时候的她,站在月季花丛前,手里捧着刚做好的桂花糕,笑容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陆时衍走到她身边,看着画纸上的画面,轻声说:“这就是最动人的细节,因为里面藏着真实的爱与时光。”
苏晚星靠在他肩上,看着院子里的光影渐渐柔和,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这本绘本的每一笔,都将带着外婆的温度,带着故乡的气息,把“约定不分早晚,爱永远都在”的道理,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临走时,苏晚星摘下一朵开得最盛的月季花,夹在速写本里。车子驶离小镇时,她回头望去,老院子的身影渐渐远去,却在她心里留下了满满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