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彻底沉入远山怀抱,最后一缕霞光收敛,天边只余一道青紫色的印记。
西北昼夜温差显现,白日燥热被清冽的凉意取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根的气息。
节目组被安置在村里几处相对“完好”的空置土坯房。所谓完好,也只是墙壁未塌,窗户用塑料布蒙着,在夜风中发出轻微的噗噗声。房内仅有一张木板搭的硬炕、一张歪斜的木桌,和一盏光线昏黄、仅照亮方寸之地的小灯泡。
姜愿放下行李,简单归置必需品。
她没有丝毫嫌弃,反而有种奇异的踏实。
这里的一切粗糙而真实,带着生命最原始的痕迹。她伸手抚摸冰冷的土墙,触感粗粝,却仿佛能感受到这房屋曾经承载的温度与故事。
晚饭在陈老师那间兼作厨房与卧室的狭小屋子里进行。
村民们端来自家做的馍、一盆清澈见底只飘着几点油星的野菜汤,还有一小碟咸菜。这就是他们日常的饭食。
陈老师依旧咳嗽,精神却稍振,努力用夹杂方言的普通话介绍村里情况,眼神里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试图沟通理解的恳切。
从他断续的讲述和导演补充中,姜愿得知:村子常住不足百人,多是老人与孩子,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唯一的小学,就是村东头那间最大的土坯房,只有陈老师一人,守着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学生。
饭后,姜愿借口熟悉环境,婉拒节目组跟随,独自走在寂静村路上。
夜空无光污染,星河浩瀚,如缀满钻石的巨毯横亘天际,低垂得仿佛触手可及。清冷月光如水银泻地,将土路、矮墙与远山轮廓勾勒得清晰而神秘。
万籁俱寂,唯有虫鸣与自己的脚步声,天地间仿佛只剩她一人。
她深深呼吸清冷干净的空气,感受脚下土地的坚实。白日视觉的震撼,此刻沉淀为更深层的心灵触动。
【环境深度契合中……】
【“恶意浓度”持续为零。】
【“未识别纯净能量波动”稳定性增强,与宿主精神力场产生初步共鸣。】
【分析进展:波动特质与土地、星空、本地居民(尤其个体:陈卫国)散发的生命磁场高度相关。初步定义为“地脉愿力”或“本土灵息”。】
【系统提示:在此环境长期停留,有助于纯化能量,提升精神感知敏锐度。】
地脉愿力?本土灵息?
姜愿若有所思。她尝试放松身心,放空思绪,主动贴近、感受这片天地。
渐渐地,她“看到”更多——那些原本稀疏的温暖光点,变得稍清晰了些。
它们从脚下土地渗出,从无垠星辉洒落,甚至从早已熄灯沉睡的土坯房里微弱弥漫而出。如夜空中微小的萤火,安静漂浮,带着一种亘古的、沉静的、包容一切的力量。
行至村东头,望见月光下那间孤零零的学校,心头再次被重重一击。
所谓学校,不过一间稍大的土房,窗户蒙着塑料布,门口木牌边缘开裂,上面用褪色红漆写着“希望小学”。透过缝隙,可见里面简陋的砖头木板课桌,和一块坑洼不平的小黑板。
陈老师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仿佛再次响起。
就在这艰苦到极致的环境里,这位病弱老人,用他可能所剩无几的生命能量,守护着十几个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守护着村庄与外部世界最脆弱的连接。
一种混合着敬佩、心酸与巨大责任感的情感,在胸中翻涌。与这里真实的贫困坚守相比,娱乐圈的勾心斗角、网络纷争,显得如此渺小可笑。
她立于校前,久久未动。夜空星辰沉默注视一切,也注视着她。
良久,她取出手机,信号依旧微弱。点开与霍凛的对话框,上一条停留在他回复的「很美。安心体验。」
她斟酌片刻,未拍照,而是缓慢认真地敲下一行字。这不是汇报,更像一种分享,一种内心震荡后寻求共鸣的本能。
「这里的天,地,人,都和我想象的不一样。陈老师咳得很厉害,学校只有一间土房。心里……很沉,但又觉得很干净。」
信息在微弱信号中挣扎片刻,发送成功。
以为回复需等待,或因信号石沉大海。
然而,几乎在她准备收手机的瞬间,回复来了。
「感受到了。」
「沉重,源于责任与共情。干净,是因为剥离了浮华与算计。」
「记住这份感受。它比任何表演技巧都更珍贵。」
姜愿怔怔望着这三行字。
他懂了。
他完全理解她此刻复杂难言的心绪。
未说空洞安慰,未给解决方案,而是精准剖析她的感受,并赋予这感受以价值。
是啊,沉重,是因无法对眼前苦难视而不见,内心生出想做点什么的冲动。干净,是因这片土地与这里的人,以最直接的方式,洗涤了她从浮华世界带来的所有尘埃与焦虑。
她抬头,再次仰望星空,深吸一口清冽空气,仿佛要将这片星空的浩瀚与土地的沉静,都吸纳进灵魂。
心中那份沉重未消,却不再是无措的负担,而是化为一种清晰的、坚定的力量。
那份干净,则如甘泉,流淌过心田,让她觉得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坚定。
她转身,踏着月光,走向那间临时栖身的土坯房。
脚步沉稳,目光清亮。
大地给予她的第一课,关于真实,关于坚守,关于生命的重量,已在心中刻下无法磨灭的印记。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