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至崇祯九年(1634-1636年)
随着北洋舰队对“永明港”(海参崴)的战略价值确认以及初步奠基完成,崇祯皇帝于崇祯七年春正式颁下《经营永明诏》,标志着帝国对奴儿干都司故地的经营,进入了以永明城为基地,陆上稳步推进,海上积极拓展的新阶段。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由登莱巡抚孙元化、登莱总兵李由、北洋舰队提督李嘉南三方协同负责。
永明城若想从军事堡垒变为稳固的领土,必须拥有自我造血能力和繁荣的社区。
大规模的移民实边计划随即启动。
移民来源:
核心力量:军事屯垦。 李由从鲁军中抽调精锐官兵,组成 “永明屯垦营” ,准其携带家眷赴永明,实行军屯。这是初期最可靠、最具组织性的核心人口。
主体人群:招募流民与贫苦农民。 重点从山东、北直隶等人口稠密、土地兼并严重的地区,由政府提供路费、种子、农具、口粮并承诺三年免赋的优厚条件,招募贫苦农民和流民。日月集团负责运输,船队定期从蓬莱出发,称为“闯永明”。
特殊人才: 招募或派遣工匠(木匠、铁匠、泥瓦匠)、矿工、医师、塾师等,形成完整的社会结构。
生存与发展:
农业开拓: 在永明城周边的河谷平原地带,砍伐森林,焚烧荒地(火耕),试种耐寒作物如马铃薯(土豆)、荞麦、燕麦以及由宋应星农政司推广的抗寒稻种。
捕鱼和狩猎作为重要的食物补充。
手工业与矿业: 利用周边发现的煤矿和铁矿,建立小型工坊,生产农具、兵器,并尝试炼焦,为未来造船和舰队补给打下基础。
贸易站: 设立官办的“永明市泊司”,用盐、铁器、茶叶、布匹与当地的鄂伦春、鄂温克、费雅喀等土着部落交换毛皮、人参、东珠等特产,既补充物资,也进行羁縻统治。
陆上扩张遵循“稳扎稳打,建立链条”的原则,避免孤军深入。
向北(沿日本海沿岸):
目标: 探索并控制海岸线,建立一连串的补给点和哨所,最终目标是抵达库页岛(苦兀)。
行动: 以永明城为起点,鲁军小队乘船沿海岸线向北勘察,在重要河口(如绥芬河口、图们江口)建立小型木寨哨所(如“绥远寨”、“图们堡”),驻兵十至三十人,作为前哨和与土着贸易点。行动极其谨慎,避免与当地较大部落发生冲突,以怀柔、贸易为主。
向西(深入黑龙江流域):
目标: 这是战略重点,旨在沿黑龙江(阿穆尔河)向上游渗透,建立与辽东前线的潜在联系,对后金形成战略包抄态势。
行动: 这是最危险的方向。李由派出最精干的探险队,由熟悉山林作战的鲁军士兵、通晓女真语的通事(翻译)和向导组成。他们乘船沿乌苏里江溯流而上,进入黑龙江。
主要任务是:
精密测绘地图,记录水文、地形、部落分布。
与黑龙江中下游的索伦部、达斡尔等部落建立联系,赠予礼物,传达大明重返该地的信息,争取其中立或归附,孤立后金。
在关键节点(如河流交汇处)建立极其隐蔽的秘密补给点,为未来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策略: 此方向严禁与后金的小股部队发生正面冲突,一切行动以侦察、情报收集和政治拉拢为核心,行动高度保密。
北洋舰队承担了风险更高、视野更广的海洋探索任务。
巩固永明港: 永明港成为北洋舰队北海分舰队的母港。开始修建永久性石质码头、舰船维修所、大型仓库和海岸炮台。炮台计划安装从蓬莱运来的“镇虏大将军炮”舰载型,使其成为真正的海军要塞。
探索库页岛(苦兀): 舰队每年夏季派遣快船北上,勘察库页岛。确认该岛巨大,资源丰富(森林、毛皮、渔业),并有少量土着(阿伊努人、鄂伦春人)。初步在岛屿最南端建立季节性营地,树立界碑,宣示主权。
试探性北进: 大胆的舰队指挥官开始向更北方探索,抵达鞑靼海峡入口,甚至遥望到堪察加半岛的轮廓。他们记录了洋流、风向、冰情,为未来可能穿越白令海峡的史诗般航行积累最初的数据。这些探索被严格保密,仅向崇祯皇帝进行绝密汇报。
崇祯七年至九年间,大明帝国在东北亚的扩张,是一种静默而坚定的模式。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公告,没有激进的军事推进。有的只是一船船的移民、一队队谨慎的探险家、和一艘艘不断绘制新海图的舰船。
在永明城,炊烟每日升起,开垦的土地逐年扩大,与土着的贸易日益频繁。在陆上,哨所像蜘蛛网一样向西、向北悄然延伸。在海上,北洋舰队的航迹不断刺破未知的迷雾。
这一切行动,都在为一个宏大的战略目标服务:构建一个以永明城为枢纽,背靠大陆,辐射海洋,从东面包抄并最终窒息后金(清)政权的战略包围网。
同时,这也为中华帝国打开了一扇通向鄂霍次克海乃至北太平洋的窗口。
这是一盘布局深远的大棋,每一批移民,每一个新建的哨所,每一次舰队的北进,都是在棋盘上落下的一枚棋子,悄无声息,却蕴含着改变世界格局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