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腊月,登州府蓬莱县。
渤海湾畔,登州蓬莱。这里自古便是传说中的仙境,也是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
然而,在崇祯六年春天,这片土地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将彻底改变帝国海疆命运的变革。
北洋舰队提督李嘉南站在丹崖山上,迎着凛冽的海风,远眺着眼前这片被称为“蓬莱水城”的天然良港。
尽管已是初春,但渤海湾大部分港口仍处于冰封或半冰封状态,唯有蓬莱湾,因受黄海暖流影响,常年不冻,港阔水深,可停泊数千料的大船。
他的身后,跟随着工部派来的水利专家、日月集团的工程总监以及几位高薪聘请的佛郎机(葡萄牙)造船师。
“就是这里了。”
李嘉南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他展开一幅精心绘制的规划图,“陛下有旨,要在此地,为我大明打造一支真正的铁甲舰队!此地,将定名为‘皇家蓬莱造船总局’!”
规划的蓝图极其宏大:
扩建不冻深水港:
疏浚航道: 动用上万民工和新建的蒸汽挖泥船,将进港航道和锚地疏浚至五丈(约16米)以上水深,确保万吨巨舰可自由进出。
修筑防波堤: 用巨型花岗岩砌筑长达数里的防波堤,抵御风浪,形成平静的港湾。堤上预设炮位。
新建船坞: 规划修建五座大型干船坞,其中两座为全封闭式船坞,可不受天气影响,日夜施工。船坞采用水泥浇筑,配备蒸汽动力抽水机和大型起重机。
配套工坊: 环绕港区,建立大型炼钢厂、蒸汽机制造厂、火炮铸造厂、装甲板轧制厂以及大型仓库和煤炭码头。目标是将蓬莱打造成一个集造船、维修、补给、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海军基地。
建造蒸汽钢铁舰(代号“龙威”级):
舰体材料: 摒弃传统的硬木,采用宋应星“格物院”最新研制的低碳锰钢作为船体主要材料。这种钢材强度更高,韧性更好,能有效抵御炮弹冲击和海水腐蚀。
动力核心: 装备两台改进型的 “神工叁型”船用高压蒸汽机,采用卧式往复式结构,功率更大,运行更平稳。驱动一具巨大的铜制螺旋桨,取代落后的明轮,使战舰航速预计可达十二节以上,且不受风向影响。
武器系统: 舰艏、舰艉各装备一门可旋转射击的210毫米(约8英寸)后装线膛巨炮(“镇虏炮”改进型),射程、精度和威力远超旧式前装滑膛炮。两舷配备12门120毫米(约5英寸)副炮,形成多层次火力网。
防护能力: 水线关键部位敷设厚达4英寸(约100毫米)的锻铁装甲带,炮塔和指挥塔也加装装甲,具备初步的重点防护能力。
圣旨和资金(龙元)到位后,整个蓬莱湾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人力动员: 从山东、直隶招募的数万民工、工匠汇聚于此,开山取石,疏浚航道。工地上号子震天,旌旗招展。
技术核心: 日月集团的工程师和来自“天工苑” 的技术骨干负责核心技术。新建的炼钢高炉日夜喷吐着烟云,蒸汽锤锻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几位佛郎机技师主要负责指导船体线型设计和螺旋桨的安装调试。
皇帝关注: 崇祯皇帝对此工程寄予厚望,将其视为“中兴利器”,特批内帑银百万龙元,并命工部、兵部全力配合。宋应星也时常从北京赶来,解决技术难题。
在蓬莱建造蒸汽钢铁舰,其战略意义远超建造几艘强大战舰本身:
夺取绝对制海权: 一旦“龙威”级钢铁战舰建成,将彻底碾压任何木质风帆战舰,甚至对岸防炮台形成压倒性优势。大明海军将完全掌控黄海、东海制海权,并可前出至大洋,威慑日本、琉球、南洋。
保障海上生命线: 强大的舰队能确保漕粮海运、对朝鲜贸易、与南方郑芝龙舰队联系的绝对安全,帝国的经济命脉更加稳固。
技术革命的巅峰: 这是对大明冶金、机械制造、蒸汽动力、武器设计等工业能力的终极检验,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是工业成果的集大成者。
彰显国威: 钢铁巨舰是移动的国土和力量的象征。它们的出现,将向全世界宣告一个全新形态的东方大帝国的崛起。
工程也面临巨大挑战:技术难度极高、资金消耗巨大、人才短缺。朝中保守派官员亦暗中非议,认为这是“劳民伤财,奇技淫巧”。
然而,崇祯皇帝力排众议,在给李嘉南的密旨中写道:“此乃千秋大业,纵有万难,亦当砥柱中流。朕予尔等先斩后奏之权,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两年之内,朕要见到铁舰下水!”
当第一炉专门用于舰体结构的钢水在蓬莱的炼钢炉中沸腾而出时,当第一根巨大的龙骨在新建的船坞中铺设时,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明白,他们正在创造的,不仅仅是一艘船。
他们正在为古老的华夏文明,锻造一把通向深蓝、主宰自己命运的钢铁钥匙。
蓬莱港的烟火与涛声,见证着一个大陆帝国向海陆双强帝国蜕变的历史起点。
大明的海军,即将从“木船时代”迈入震撼世界的“铁甲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