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的南海子,戒备森严。
御马监武卫营内,一座特殊的工坊正在紧锣密鼓地搬迁。
这就是大明的铸币厂,如今被迁到这个最安全的地方。
张彝宪亲自监督着搬迁过程,这位新任的大明皇家中央银行行长深知责任重大。
都小心点!这些冲压机可是花了十万两银子从澳门买来的!
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拆卸着笨重的机器。
这些新式冲压机能够一次成型精美的银币,效率远超传统的铸造法。
隔壁厂房里,新到的合金熔炼炉正在安装。
陛下特意吩咐,龙元要含银75%,掺入其他金属,既防伪造,又增加硬度。工部派来的工匠解释道。
短短十天,新的铸币厂就开始运转了。
第一批在新厂铸造的龙元出炉时,连见多识广的张彝宪都惊叹不已。
银币正面是腾飞的巨龙,背面是大明国徽,边缘还有精细的齿纹。
这样的工艺,民间绝对仿制不了!张彝宪爱不释手。
更让他惊喜的是铸币的利润。
行长,按照新工艺,每铸造一龙元,可盈利一钱银子。账房先生兴奋地汇报。
张彝宪立即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太仓库现存银两千万两,若全部铸成龙元,可盈利二百万两!
他立即进宫向崇祯禀报。
陛下,铸币厂已搬迁完毕。新铸龙元工艺精湛,民间难以仿制。若将太仓库存银全部改铸,可获利二百万两。
崇祯满意地点头: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银行体系。
臣明白。已经拟定了建立分行的计划。
张彝宪展开地图:首先在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广州、成都、西安、开封八地设立分行。
说说银行的好处。崇祯示意他继续。
张彝宪早有准备,侃侃而谈:
其一,统一货币。各地银两成色不一,换算复杂。改用龙元后,交易将更加便捷。
其二,存取便利。商人在北京存款,可在南京取款,不必携带大量银两长途跋涉。
其三,汇兑业务。商人异地交易,可通过银行汇兑,安全又快捷。
其四,放贷生息。银行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既帮助商人周转,又能获得利息。
其五,稳定金融。通过控制银根,可以平抑物价,稳定市场。
崇祯听得连连点头:还有吗?
其六,支持国债。将来若发行国债,银行可以承销,为朝廷筹集资金。
其七,监管民间金融。通过审批私人银行,可以规范金融市场。
这番透彻的分析让崇祯十分满意。
就按你说的办。不过要记住,银行初建,务必稳妥。
臣遵旨。
得到皇帝的首肯,张彝宪立即行动起来。
他首先从户部调来一批精通算学的官员,又从徽商中招募熟悉银钱业务的人才。
五月初,北京分行率先开业。
这座三层楼阁坐落在前门大街,气派非凡。
开业当天,人山人海。
存钱还给利息?天下还有这等好事?
异地取款不收手续费?这太方便了!
商人们纷纷前来咨询业务。
最受欢迎的是汇兑业务。
一位苏州商人当场办理了汇兑:我要往西安汇一万两,这下不用雇镖局了!
紧接着,南京、苏州等地的分行也陆续开业。
与此同时,张彝宪开始推行另一项重要政策:鼓励民间成立私人银行。
凡是资本雄厚、信誉良好的商号,均可申请开办私人银行。
这个消息在商界引起了轰动。
但审批条件相当严格:
注册资本不得低于十万龙元。
必须缴纳三成保证金存放在中央银行。
接受中央银行监管。
尽管晋商势力已在崇祯元年被连根拔起,但其他商帮仍然踊跃申请。
最先获批的是徽商同德堂,这家百年老店资本雄厚,在江南信誉卓着。
改组为银行后,立即开展了存贷业务。
紧接着,浙商永昌号、粤商广利行也获得了牌照。
这些私人银行的出现,极大地活跃了金融市场。
看到银行体系初步成型,张彝宪又推出了新的金融工具:银票。
以中央银行的龙元为准备金,发行可兑换的银票,方便大额交易。
这个创新很快得到了商人们的认可。
带着银票比带着沉重的银两方便多了!
到了六月底,大明的金融体系已经初具规模。
中央银行掌控货币发行,八大分行覆盖主要城市,私人银行补充金融服务,银票便利大额交易。
更重要的是,通过铸币,朝廷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陛下,截至目前,已铸造龙元五百万枚,获利五十万两。照这个速度,年底前可获利二百万两。
张彝宪向崇祯汇报着成绩。
很好。但记住,金融之道,贵在稳健。切不可急功近利。
臣明白。
退出乾清宫,张彝宪望着繁华的北京城,心中充满豪情。
这个古老的帝国,正在他的手中建立起现代化的金融体系。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在他的规划中,将来还要发行纸币、建立证券交易所、开展国际汇兑......
这一切,都将为大明的繁荣奠定坚实的金融基础。
夜色渐深,但大明皇家中央银行内依然灯火通明。
在这里,一场金融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而这场革命,必将深刻地改变这个帝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