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内,熏香袅袅。处置了林昭仪等人的风波看似平息,后宫表面上一派风平浪静,但沈清漪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寂静。
前来请安的妃嫔愈发恭谨,连眼神都不敢与她过多接触,言语间更是小心翼翼,唯恐行差踏错。
这种万马齐喑的景象,并未让沈清漪感到志得意满,反而在她心底敲响了警钟。
沈清漪独坐凤座,指尖轻轻划过光洁的紫檀木扶手,眸光沉静如水。
一家独大,绝非长久之计。如今她刚以雷霆手段肃清宫闱,权威正盛,萧珩亦是支持。但帝王之心,深不可测。今日他能因嫡子和默契站在她这边,他日未必不会因后宫失衡、外戚势大而心生猜忌。
与其等待那可能的疑心暗生,不如她主动退后一步,将这后宫的水搅动起来,让那看似平静的湖面,重新泛起应有的涟漪。
“云袖,”她轻声唤道,“去将今年的彤史取来。”
云袖应声而去,很快捧来一本装帧精美的册子。
沈清漪缓缓翻开,目光掠过上面密密麻麻却清晰工整的记录。上面详细记载着皇帝临幸后宫嫔妃的日期、时辰与对象。她看得仔细,并非出于嫉妒,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冷静,分析着其中的脉络。
萧珩并非沉溺女色之君,但为平衡前朝、绵延子嗣,每月总会有几日召幸妃嫔。除去已被贬斥的那几位,近半年来,名字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几位家世不算顶尖但性情模样各有特色的低位妃嫔。
柔美人,出身江南书香门第,性情温婉,擅琴艺,萧珩偶尔会去她那里听琴静心。
安婕妤,将门之后,性格爽利,骑射功夫不错,曾陪萧珩去过西苑跑马。
顾婕妤,父亲是翰林院学士,知书达理,谈吐不俗。
沈婕妤,与沈清漪同姓,却非本家,出身商户,容貌明媚,精于算计,但也懂得分寸。
白婕妤,小家碧玉,性子活泼娇俏,擅长调制香饮。
周婕妤,父亲是工部员外郎,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曾为萧珩绣过精致的荷包。
这几人,恩宠不算极盛,但胜在持续,且母族势力不显,易于掌控。更重要的是,她们在之前的风波中,都算安分,未曾与林、赵、苏等人有过密往来。
沈清漪合上彤史,心中已有决断。提拔这些人,既能彰显她作为皇后的“贤德大度”,不专宠,主动为皇帝充实后宫,又能打破目前她一人独大的局面,分散前朝后宫的注意力。
最重要的是,让萧珩看到,她沈清漪行事,始终以皇权稳固、后宫和谐为重,并无恃宠而骄、独占圣心之念。
帝王之心深不可测,与其被日后可能出现的疑心狠狠摔下,倒不如趁着如今时候正好,稳重行事。
三日后,一道懿旨自坤宁宫发出,震惊六宫。
皇后沈清漪以“皇上子嗣为重,六宫宜雨露均沾,以彰皇家开枝散叶之德”为由,奏请皇帝,晋封数位素有温婉贤德之名的妃嫔。
旨意明确:
柔美人,晋位婕妤,赐居流华宫东配殿。
安婕妤,晋位昭媛,赐号“和”,赐居棠梨宫主殿。
顾婕妤,晋位修仪,赐号“娴”,赐居碧霄宫东配殿。
沈婕妤,晋位修容,赐号“清”,赐居绮春宫东配殿。
白婕妤,晋位昭容,赐号“祥”,赐居蓼风轩主殿。
周婕妤,晋位充仪,赐号“兰”,赐居芙蓉馆主殿。
着内务府清扫宫殿,一月后迁宫。
这道旨意,除了晋升位份,更赐下封号与宫殿,可谓恩宠优渥。尤其是“娴”、“和”、“清”、“祥”、“兰”这些封号,皆是从各人性情或特长中提炼而出,足见皇后用心,并非随意为之。
旨意传到各宫时,被晋封的几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柔婕妤在自己略显简朴的宫室内接了旨,激动得双手微颤,对着坤宁宫方向深深叩拜:“臣妾谢皇后娘娘恩典!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她深知,若非皇后提拔,以她这不争不抢的性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晋位。
和昭媛正在院中练剑,接到旨意后,英气的眉眼也染上笑意,利落地收剑行礼:“臣妾领旨,谢皇后娘娘!”
她心思相对单纯,只觉得皇后公允,自己往后更该尽心侍奉皇上,恪守本分。
娴修仪顾氏、清修容沈氏、祥昭容白氏、兰充仪周氏,无不感激涕零,纷纷准备了谢恩的礼物,前往坤宁宫叩谢。
沈清漪在正殿受了她们的礼,态度温和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诸位妹妹不必多礼。皇上勤政,子嗣关乎国本,尔等日后更需尽心服侍,为皇上开枝散叶,和睦宫闱,方不负圣恩与本宫期望。”她语气平和,目光却带着洞察人心的力量,缓缓扫过下面一张张或激动、或感恩、或谨慎的面容。
“臣妾等谨记皇后娘娘教诲!”几人齐声应道,态度恭谨无比。
这几人都明白,自己能得此殊荣,全凭皇后一言。这位年轻皇后的手段和心胸,经此一事,更深刻地印入了她们心中。
消息传到前朝,自然也引起了不小反响。这几位新晋妃嫔的家族,多是中低层官员,女儿在宫中突然得蒙圣眷,家族也跟着脸上有光,对提出此议的皇后自然是感恩戴德。
而那些原本因林、赵、苏三家倒台而有些蠢蠢欲动的势力,见皇后转眼间又提拔起一批新人,且手段如此高明,既施了恩,又分了势,心中那点盘算也不得不重新掂量,愈发觉得这位中宫皇后深不可测。
当晚,萧珩驾临坤宁宫。
他踏入殿内时,沈清漪正坐在灯下,拿着一本《资治通鉴》闲阅,侧影娴静,灯火在她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晕。
“皇上来了。”她放下书卷,起身相迎,笑容温婉。
萧珩伸手扶住她,携她一同坐下,目光落在她沉静的容颜上,带着几分探究与赞赏:“皇后今日之举,甚合朕心。”
沈清漪微微垂眸,语气谦逊:“臣妾不敢居功。只是觉得,后宫乃皇上之后宫,理应百花齐放,方显盛世气象。之前几位妹妹行事不妥,已受惩处。如今这些妹妹,性情温良,安分守己,正当其时为皇上分忧。且皇子公主多了,宸儿日后也能多些兄弟姐妹扶持,是社稷之福。”
她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点明了自己此举是为了后宫平衡和皇嗣考虑,又隐含了对太子未来的深远谋划,全然没有一丝私心。
萧珩凝视着她,眼底最后一丝因她近日手段过于凌厉而产生的微妙情绪,也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信任与满意。他握住她的手,温声道:“清漪,你总是能想到朕的前头。有你在,朕很安心。”
他自然明白,沈清漪此举,是在为他平衡前朝后宫,是在维护他的权威和萧氏江山的稳固。这样一个识大体、懂进退、又有手段的皇后,正是他所需的。
只是帝王之座孤高寡寒,容不得他全然付出信任,总是要试探一二才肯稍微安心。
“皇上过誉了。”沈清漪顺势靠在他肩头,掩去眸中一闪而过的深思。
她成功地将帝王的疑心化解于无形,同时,也在这后宫中,埋下了新的棋子。这些新提拔上来的人,短期内会对她感恩戴德。而她要做的,就是继续掌控好这盘棋,让这些“百花”,在她的意志下,有序地绽放。
后宫,永远不会只有一种颜色。而她,要做那个执笔调色的人。让后宫这幅画,根据她沈清漪的心意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