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并没有沉沦多久,他的眼睛已经盯上辽东高句丽,整日在拿着辽东的地图在看,各方情报都集中在幽州,房玄龄知道赵瑞的脾气,这明显是要伐辽东的节奏,
“陛下,前隋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辽东严寒,高句丽士卒极耐苦战,我军想要进攻,只有夏天三个月的时间才行,一到冬天,此地的寒冷会冻坏将士们,大雪一人多厚,各地往来断绝,高句丽到时候就是趁这样的天气,再把我们辛辛苦苦打下的土地夺回去,我们要想打下这里,还需要从长计议啊!“
辽东的寒冷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后世,全球变暖,冬天气温也是零下二十多度,甚至有的地方可以达到零下四十度,大唐还没有御寒的衣物,草原上穿各类皮衣,羊皮或者牛皮,冬天一样被冻得梆梆硬,富贵人家穿丝绸,穷人只能在衣服里面塞干草了。这样的衣物到辽东那就是冻死的料,根本不可能作战。
“房相,我还没有说要全面攻打高句丽呢,至于御寒之物,我已经在准备了,西域有一种木棉,现在在长安作为观赏花卉使用,其实他们的果实,可以用来制作棉衣,御寒效果十分好,贵妃已经在皇庄里面栽种了,只要这个大规模栽种完成,就算不是为了打仗,大明冬天也能少冻死几个人。“
赵瑞说的木棉就是棉花,这东西从西域传进来,现在只是当作观赏花卉使用的,根本没有起到御寒的功能。不过赵瑞在看到这东西之后,是了解这个棉花的实际用途的,于是让秦贵妃开始在皇庄中的土地上栽种。只要出了成品,这东西的推广速度就会加快。
“高句丽本就是我们汉家的土地,我们必须拿回来,既然和高句丽迟早有一战,我们提前预习演练,这是必须的。“
房玄龄作为宰相,对于攻伐高句丽当然也是认可的,他所虑的不过是时机和准备工作的问题罢了。就在君臣对着高句丽的未来进行畅谈的时候,高句丽却派来了使者。
高句丽作为辽东割据政权,自然明白,只要中原王朝一统肯定会对自己下手,所以他们一方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对中原王朝时刻保持谦卑。但隋朝几次攻伐都没有打下高句丽,数十万大军葬身辽东,又给高句丽带来了无穷的信心,他们以为只要继续保持对中原政治上妥协,军事上强硬,就可以将江山慢慢传承下去。
高句丽在幽州的探子得到大明收复幽州,平阳公主战死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回国内,高建武一方面将消息传给在新罗的李世民,一边派出使者到大明称臣。
高延寿作为使团使者,马不停蹄从辽东赶到幽州拜见赵瑞。赵瑞知道这是高句丽的一贯作风,果然高延寿在拜见赵瑞的第一时间便提出,请求册封高建武,高句丽全域为大明藩属,同时献上高句丽疆域图册。
这种时刻赵瑞也不可能不顾一切直接翻脸,现在还不要打的时刻,即使要打,那该册封还是要册封。不过赵瑞却还是以贵妃监国为借口直接让他们到长安去。赵瑞却带着人马北上营州。
李世民此时已经基本上控制了新罗全境,说实话,这点地盘对于他来讲还不在话下,在中原也就两三郡之地罢了,他手下任何一位大将都管理的过来,尤其是李世民在此期间已经全面将原来新罗和百济的军队变成了辅兵,同时鼓励自己的士兵去娶地女子为妻,只要是嫁给大唐士兵的可以分得土地。
这样的政策引得当地女子纷纷以嫁给唐军为荣,也加强了李世民在当地的领导权力,金德曼一个弱女子怎么可能是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对手,尽管还是新罗名义上的王,但已经没有任何实权,只是个象征意义罢了。
好在李世民对她还不错,夫妻之间还算是恩爱,只是偶尔金德曼会嫉妒远在长安的那位,因为只要一提到这个长孙无垢,李世民的脸色就阴沉的能滴下水,甚至会在夜里折磨自己。
李世民在半岛南部算得上一言九鼎了,只是他还没有稳定多久,平阳公主战死的消息便传了过来。一开始李世民是不信的,以他对赵瑞的了解,是不可能对平阳公主下毒手的,当得知整个战斗的经过,平阳公主带着六千人冲向赵瑞,全军覆没后自杀。李世民也是忍不住嚎啕大哭,这次是真心的大哭,李渊的死他都没有这么伤心。
男人之间的斗争你死我活,李渊以平衡术制衡兄弟两人,最终遭到反噬,这是咎由自取,但平阳公主不一样,她一生为李家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最终被父亲猜忌,夺走兵权,带着几千人驻守太原,现在又为了李家王朝献出生命。李世民悲痛欲绝,对赵瑞的恨意更加深了,在新罗的首都金城给平阳公主立下灵位,带着文武百官进行拜祭。
可恨归恨,事实摆在眼前,赵瑞已经一统天下了,可以想象,岭南肯定在第一时间上表归顺,就连高句丽这个世仇也会臣服。到那时自己该何去何从?
高句丽臣服之后,赵瑞会不会第一时间进攻?还是要坐山观虎斗,让高句丽进攻自己呢?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商议来商议去,都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赵瑞这些年做的事情太出乎意外了,按照大家的说法,赵瑞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高句丽的降表,按规矩册封高句丽,然后命令高句丽攻伐李世民。
这一点估计高句丽也是乐意干的,但赵瑞总是不走寻常路,现在不但八万大军云集幽州,水军更是巡弋在海上,只需要两三天就可以到达半岛南部登陆。
李世民和众人想了几天也没有具体结果,只能派人继续到幽州打探消息,同时派遣长孙无忌作为使者到高句丽,准备晓以利害关系先联合高句丽以抗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