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十三年的暮春,荆襄战局果如诸葛亮所料,陷入了血腥的胶着。
襄阳城如同一枚巨大的楔子,牢牢钉在汉水之滨,承受着曹军一浪高过一浪的猛攻。
城墙垛口在投石机的日夜轰击下残破不堪,护城河几被填平,但城头那面“刘”字大旗,始终在关云长如同实质的凛冽目光注视下,屹立不倒。
曹操稳坐中军,并不急于破城。
他采纳贾诩之策,以襄阳为饵,不断诱使刘备派出援军,再以夏侯渊、乐进等部分头截杀,步步蚕食荆州军的有生力量。
同时,曹仁分兵掠地,荆州北部诸郡,除江夏部分区域因靠近江东尚在拉锯外,南阳、南郡北部已尽落曹手。
曹操俨然将其视为囊中之物。
然而,僵持的背后,是巨大的消耗。
曹军长途远征,粮草转运艰难,虽得部分荆州北部补给,亦感吃力。
更让曹操隐忧的是,北面洛阳朝廷的动向。
张飞在司隶频繁调动,马超的西凉铁骑亦在陇右蠢蠢欲动,虽未真个进攻,但那无形的压力,迫使曹操不得不将部分精锐布防于宛城、武关一线,无法全力投入荆州战场。
江东,建业。
吴侯府邸内,孙权面对着案头两份截然不同的文书,眉头紧锁。
一份来自曹操的使者,重申“共分荆州”之约,并暗示若江东助其速灭刘备,将来划江而治,共抗北廷亦非不可;
另一份,则是朝廷密使再度呈上的分析,详尽剖析了曹操得荆州后,下一个目标必是江东的利害关系,并“善意”提醒,唯有让曹刘继续互相消耗,江东方能稳坐钓鱼台,甚至伺机取利。
“公瑾,子敬,汝等以为如何?”
孙权将问题抛给了麾下最重要的两位臣子。
周瑜英气勃发的脸上带着一丝冷峻:
“主公,曹操,虎狼也,其言不可轻信。
然刘备,亦非池中之物,坐视其壮大,亦非江东之福。
如今曹刘相持,正合我意。
依瑜之见,当继续维持现状,令其双方流血。
我可遣小股水师,以‘剿匪’、‘巡江’为名,偶尔袭扰曹军粮道,既不使其速胜,亦不让刘备轻易得到喘息。
待其两败俱伤,我再以精锐之师,或取江陵,或图合肥,则主动权尽在我手。”
鲁肃则持重道:
“公瑾之言,老成谋国。
然肃以为,对朝廷亦不可不防。
洛阳誓师,声势浩大,其志非小。
我江东当下之策,仍是‘稳’字当头。
既要让曹刘继续相斗,亦不可过于得罪任何一方,尤其不可让朝廷找到借口东顾。
暗中助刘,当极隐秘,规模亦需控制。”
孙权沉吟良久,碧眼中精光闪烁,最终拍板:
“便依公瑾、子敬之策。
对曹,虚与委蛇,索要更多钱粮军械为实;
对刘,暗通款曲,允其少量物资过境,但绝不出动主力。
我倒要看看,这襄阳城,还能守多久!”
就在南方三方势力于荆襄之地进行着残酷而微妙的角力时,北方的洛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内政变革与力量积蓄。
诸葛亮提出的“固本、砺刃、谋势”三策,得到了不折不扣的执行。
固本方面,《考效法》的推行遇到了预料之中的阻力。
一些习惯了清谈、怠于实务的旧式官吏怨声载道,部分地方豪强亦对清丈田亩、严核户籍阳奉阴违。
然而,诸葛亮对此早有准备。
他一方面借蔡琰之威,连续罢黜、贬谪了数名考核垫底、民怨较大的郡守县令,擢升了一批政绩卓着的寒门官员,以示决心;
另一方面,令蒋琬、费祎等人组成巡阅使团,分赴各州郡,实地督查《考效法》落实情况,并协助解决推行中的实际困难。
同时,太学培养的新式吏员被大量补充到基层,他们年轻,富有朝气,且精通算学、律法,极大地提升了行政效率。
尽管仍有杂音,但新政的齿轮,已带着不容逆转的力量,开始隆隆转动。
砺刃方面,格物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无数次谨慎的试验和改进后,“神火罐”的投掷距离和稳定性得到提升,并开始尝试制造依靠扭力发射、射程更远的“猛火油柜”。
而对“惊雷”药粉的研究,则在付出又一名工匠重伤的代价后,终于初步掌握了相对安全的技术,威力虽未大增,但稳定性有所改善,被严格封存,列为最高机密。
工曹辖下的各处工坊日夜赶工,打造着更加精良的环首刀、改进型的强弩和札甲。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名女匠师黄月英改进的强弩可以连射三支弩箭,成为军队的又一利器。
洛阳誓师大会上,新装备的“神火营”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实战演练,那腾空而起、精准落入假想敌阵的幽蓝火焰,让观礼的文武百官与外国使节为之色变,朝廷军威大振。
谋势方面,对刘备的“暗助”悄然进行着。
几批伪装成商队的朝廷精锐,成功将箭簇、药材乃至部分关乎曹军局部调动的情报送入了襄阳。
这些援助虽无法扭转战局,却如同给垂危的病人注入了几剂强心针,让刘备得以在绝境中维持着防线,继续消耗着曹操的力量。
而对孙权的游说也起到了效果,江东态度的微妙变化,使得曹操无法完全放心地将侧翼交给这位“盟友”,不得不分兵监视,进一步分散了兵力。
这一日,洛阳宫内,诸葛亮向蔡琰呈上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完善科举与人才选拔的补充条陈,其中明确提出,在下次大比中,将“明算”、“格物”、“律法”三科的成绩权重提升,与经义并列,并专门为边郡、寒门士子设定一定比例的取录名额。
“主公,天下英才,非尽出于经学一途。
欲使新朝生机勃勃,需广开进贤之路。
通钱谷者可理财政,明格物者可利军械,晓律法者可肃纲纪。
此三者,实乃强国之基。”
诸葛亮言辞恳切,目光中闪烁着构建一个迥异于过往的、更具活力的官僚体系的雄心。
蔡琰仔细阅毕,提笔批红:
“准。此事关乎国运,由你亲自督办,与礼曹、太学详议细则,务求公允,选拔真才。”
她放下笔,望向窗外渐盛的春光,轻声道:
“孔明,你看这新都,可能承载得起如此变革?”
诸葛亮亦望向窗外,看着宫苑内忙碌的官吏、远处太学方向升起的炊烟,以及更远方隐约传来的操练之声,语气坚定:
“主公,洛阳非仅砖石土木之城,更是制度、人心之城。
只要方向正确,举措得力,假以时日,必能成为天下归心之所在。
如今,根基已愈发坚实了。”
然而,就在洛阳沉浸于建设与变革的宏大叙事中时,一封来自襄阳前线的绝密情报,由“暗部”以最高优先级送至诸葛亮案头。
情报显示,曹操似乎失去了耐心,或察觉到了朝廷“暗助”刘备的蛛丝马迹。
其麾下大将李典,正秘密集结一支精锐,意图绕过襄阳正面,自汉水上游寻找渡口,奇袭刘备势力相对薄弱的南部郡县,企图彻底切断襄阳与外界的联系,并威胁江陵!
若此计得逞,襄阳将成孤城,刘备覆灭只在旦夕之间。
届时,曹操将能迅速整合整个荆州,实力暴涨。
诸葛亮看着地图上徐晃可能的进军路线,眉头紧锁。
他立刻意识到,局势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
朝廷的“谋势”之策,似乎已不足以维持当前的平衡。
“传令,速请主公,及庞统、徐庶、刘晔至政事堂议事。”
诸葛亮对门外侍从吩咐道,声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急迫。
他走到那幅巨大的天下舆图前,目光在襄阳、江陵、以及那条蜿蜒的汉水之间来回巡弋。
脑海中飞速推演着各种可能,计算着朝廷下一步的最佳落子点。
南方的僵局,似乎即将被一股暗流打破。
而这股暗流,会将天下的走向,冲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