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寒冷。
寿春城在持续月余的围攻下,终于走到了命运的终点。
这一日,天色阴沉,朔风凛冽。
孙策军在东门架起的云车与冲车同时发力,身先士卒的孙伯符亲自持盾登城,锐不可当。
守军早已士气崩摧,见“小霸王”旗号,更是肝胆俱裂,稍作抵抗便四散溃逃。
东门率先被突破,汹涌的江东子弟兵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几乎同时,北门方向,纪灵部依照密约,悄然让开通道。
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于禁见机,立刻挥军猛攻失去策应的北门守军,很快也撞开城门,曹军铁骑如洪流般席卷而入。
城内瞬间陷入地狱般的景象。
喊杀声、哭嚎声、火焰燃烧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
袁军残部各自为战,或溃散,或跪地请降。
袁术的“皇宫”——原本的州牧府邸,被乱兵和火焰包围。
穷途末路的袁术,身着那套可笑的冕服,在少数死忠侍卫的护卫下,试图从西门突围,会合其部将陈兰。
然而,刚出府门不远,便被一股乱兵冲散。
混乱中,一枚不知从何处射来的流矢,正中袁术后心。
他踉跄几步,看着胸前透出的箭簇,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惊恐与不甘,最终扑倒在地,这位妄自称帝的“仲家天子”,竟如此戏剧性地毙命于乱军之中,其首级后被一名曹军低级军校割取,作为邀功之凭。
袁术既死,寿春易主。
但战斗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立刻开始。
孙策军控制了东城及府库大部,曹操军占据了北城及主要官署区域,双方兵马在城中街巷不期而遇时,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小规模的摩擦冲突时有发生。
而刘备军,在城破后方才“及时”赶到,占据了西面一部分区域,虽地盘最小,却也摆出了参与者的姿态。
彭城朝廷的使者,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手持天子节杖,穿梭于孙、曹、刘三大势力之间,一方面“宣慰劳军”,另一方面则强硬地要求各方保持克制,并立即清点府库、户籍、图册,声称所有缴获皆属朝廷,需统一登记造册,听候朝廷发落。
“此乃天子之命,逆产当归朝廷,用以抚恤伤瘼,赏赐有功,岂容私相授受?”
朝廷使者面对骄兵悍将,毫不退缩,将“大义”的旗帜高高举起。
孙策虽性情刚猛,但在周瑜的劝谏下,加之确实需要朝廷这面旗帜来安抚新附的江东士族,不得不暂时压下了火并曹操、独占淮南的念头,对朝廷使者保持了表面上的尊重。
曹操则更是老谋深算,他深知此时与朝廷公开撕破脸皮弊大于利,反而主动将部分缴获的仪仗、器物登记造册,“献”于朝廷,以示恭顺,暗地里却将最实在的钱粮、军械、部分工匠悄悄转移。
就在寿春城内为战利品争执不下时,彭城朝廷的下一步棋已经落下。
郭嘉于病榻之上,向蔡琰献上关键一策:
“主公,寿春虽破,淮南各郡县尚在观望。
袁术麾下如陈兰、杨弘、张勋等,或拥兵自重,或惶惶不可终日。
此正是朝廷宣示恩威,收取人心,扩展实控之良机!”
蔡琰心领神会,与徐庶、刘晔等人连夜筹划。
很快,一道道以天子名义发出的诏令从彭城飞出:
首先,明令褒奖孙策、曹操、刘备讨逆之功,各有封赏(皆为虚衔,如孙策加封吴侯,曹操加封武平侯,刘备宜城亭侯),但对其实际占领区域,暂不明确划分,留待后续“协商”。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向尚未被孙、曹、刘完全控制的淮南郡县(如庐江、弋阳等地)及袁术旧部发出招抚令。
诏书中明确宣布,袁术已死,既往不咎。
凡愿归顺朝廷者,保留原职或量才擢用;
其部众愿意解甲归田者,赐予土地农具,愿继续从军者,经整编后纳入朝廷直属军队。
同时,郭嘉特意点出一个人——刘晔。
“子扬(刘晔字)乃汉室宗亲,才智过人,且出身淮南,熟知此地人情。
可表其为‘淮南安抚使’,持节前往庐江等地,凭借其宗亲身份与个人才智,招抚诸县,整顿吏治。
此乃将朝廷权威直接植入淮南腹地之关键一步!”
刘晔临危受命,毫不推辞。
他深知此行之艰难与重要,带着少量精锐护卫和一批能干的文吏,迅速南下,直奔人心惶惶的庐江等地。
他利用其宗亲身份和辩才,或说服,或威慑,竟真的在孙策和曹操势力的缝隙间,为朝廷争取到了数个县的归附,并开始着手组建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体系。
而对袁术旧部的招抚,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展。
杨弘、张勋等文官见大势已去,又见朝廷并未赶尽杀绝,反而伸出橄榄枝,权衡之下,纷纷上表请罪归顺。
蔡琰与郭嘉商议后,认为此二人虽无能,但在淮南士族中尚有影响,可暂且留用,置于彭城监控之下,以示朝廷宽大,亦可安抚淮南人心。
至于拥兵在外的陈兰,起初还想据地自立,但在朝廷诏令、曹操大军压境以及刘晔暗中策反其内部将领的多重压力下,最终也不得不选择向朝廷投降。
其部众被拆散,部分精锐被补充进朝廷直属的北军,部分则就地屯田。
朝廷兵不血刃,再收数万兵马(虽战力参差不齐),实力悄然增长。
经过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当残冬渐去,春意初萌之时,淮南的局势初步明朗起来。
孙策实际控制了以寿春东部为核心的沿江部分区域,势力向江东延伸。
曹操占据了寿春北部及淮北大片土地,实力得到巩固和扩张。
刘备则勉强在广陵以东占据了几座城池,聊作安慰。
而彭城朝廷,虽然未能直接占领寿春这样的核心城市,却通过刘晔等人的努力,在庐江等地楔入了几个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县,更重要的是,通过招抚纳降,极大地扩充了直属的军事力量和影响力,将“朝廷”的触角,实实在在地伸入了淮南这片富庶之地。
在道义上,朝廷更是此次讨逆行动无可争议的发起者和主导者,权威日隆。
彭城行宫内,郭嘉的身体在张仲景的调理下已大为好转,虽仍需静养,但已能正常处理政务。
他看着淮南最新绘制的势力分布图,对蔡琰道:
“主公,淮南一局,我们虽未尽全功,但已成功破局。接下来,该是将目光转回中原,好好与曹孟德算一算青徐的旧账,同时……也该让天下人更清晰地听到天子的声音了。”
他的目光沉静,却带着一丝锋芒。
袁术的覆灭,如同一块试金石,检验了彭城朝廷的成色。
如今,这块试金石已被碾碎,而真正的磨刀石——曹操,正横亘在前方。
朝廷的下一步,必将更加艰难,也更加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