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季黎的决断如同投入静水中的巨石,在“玄武”基地内激起了层层波澜,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效率。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基地如同一台极限运转的战争机器,每一个齿轮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西北远征——而疯狂转动。
沈鸿的技术团队昼夜不休,结合旧时代残缺的卫星影像和有限的侦察报告,拼凑出了一份关于第七生物研究所遗址及其周边区域的初步环境评估。
报告显示,该区域电磁干扰极强,地形复杂,遍布着旧时代战争和“灾变”留下的双重废墟,并且存在多处异常的能量读数点,疑似“熔炉”设立的哨站或能量中继器。
同时,他们对“信使”认证协议的研究依旧举步维艰,那种基于“血脉”或“精神烙印”的验证方式超出了当前的技术解析范畴,但他们成功制造了几个小型的、基于“信使”能量特征的便携式探测器和简易谐振干扰器(针对“熔炉”单位),这将是远征队重要的辅助工具。
陆岩的选拔和装备工作则更加直接和残酷。
他从基地卫队和侦察兵中筛选出八名最精锐的战士,加上他自己、赵小玥、林默,以及一名精通机械维修和电子对抗的技术兵,组成了一支十二人的远征小队。
小队成员每个人都配备了基地最精良的单兵装备,包括加装了谐振干扰模块的武器、高强度防护服、极限环境生存包以及足够支撑两周的高能口粮和饮水净化设备。
两辆经过沈鸿团队紧急改装、加强了越野能力和防御性的全地形装甲突击车,将成为他们代步和移动堡垒。
苏婉清的医疗准备则细致入微。
她准备了应对辐射病、基因污染、精神侵蚀、常规创伤乃至未知毒素的多种药剂和医疗器械,打包成几个轻便但功能齐全的医疗箱。
她还特意为林默调配了强效的精神稳定剂和营养补充剂,并反复叮嘱随队技术兵(也接受了基础医疗培训)相关注意事项。
林默在这两天里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
他被强制要求休息,尽可能恢复精神。
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反复记忆沈鸿提取出的“信使”能量特征和那段残缺的坐标信息,尝试在脑海中构建联系,为可能到来的再次接触做准备。
恐惧依旧存在,但一种“必须去做”的责任感支撑着他。
赵小玥则显得既紧张又兴奋。
她仔细检查着自己的装备,尤其是那套增强了灵敏度和匿踪功能的侦察服。
她的任务是利用自身感知,为小队提前预警危险,并尝试在途中捕捉更多关于“信使”或“熔炉”的线索。
她知道,这次行动,她的能力将至关重要。
出发的时刻,定在第二天的拂晓。
天色未明,基地主通道口却灯火通明。
两辆覆盖着迷彩伪装、如同钢铁巨兽般的突击车已经发动,低沉的引擎声在封闭的空间内回荡。
全副武装的队员们最后一次检查装备,沉默地将物资搬上车。
没有喧哗,只有金属碰撞的铿锵声和沉重呼吸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奔赴未知的决绝。
江季黎、沈鸿、苏婉清以及留守的核心成员都来到通道口送行。
苏婉清最后一次为林默整理了衣领,将一小包她特制的安神香囊塞进他胸前的口袋,低声道:“一切小心,量力而行。”
林默用力点了点头:“我会的,苏医生。”
沈洪拍了拍陆岩厚重的肩甲,递给他一个数据储存器:“这是环境评估和探测器、干扰器的使用说明最新版,还有研究所遗址可能的结构图(基于旧蓝图推测,仅供参考)。保持通讯畅通,但要做好被强烈干扰的准备。”
陆岩接过,沉稳地应道:“明白。基地就交给你们了。”
江季黎走到队伍前方,目光逐一扫过每一张或坚毅、或年轻、或带着些许不安的脸庞,最后落在站在车旁的陆岩、赵小玥和林默身上。
“诸位,”她的声音清晰而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此次远征,目标明确,但前路艰险。你们不仅代表着‘玄武’基地的希望,更肩负着探寻真相、阻止更大灾难的责任。”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记住,你们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其次是获取信息。若事不可为,允许撤退。基地永远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
她的目光最终与陆岩对视:“陆队长,队伍就交给你了。”
陆岩挺直身躯,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保证完成任务!”
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登车!”陆岩一声令下。
队员们迅速而有序地钻进车厢。
沉重的车门缓缓关闭,发出沉闷的撞击声。
江季黎、沈鸿、苏婉清等人退到安全区域。
基地厚重的合金大门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下,伴随着巨大的摩擦声,缓缓向一侧滑开,露出了外面灰蒙蒙的、弥漫着晨雾的废墟景象。
引擎咆哮声加剧,两辆突击车如同离弦之箭,一前一后,猛地窜出基地大门,碾过破碎的沥青路面,溅起浑浊的水花,迅速消失在弥漫的雾气与废墟的阴影之中。
江季黎站在缓缓关闭的大门后,直到车尾灯的光芒彻底被迷雾吞噬,依旧久久凝视着远征队消失的方向。
远征已然启程,带着微光基地的希望与重担,驶向了危机四伏、谜团重重的西北荒漠。他们的每一步,都将牵动着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