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刚过,汉江的水带着点暖意,老街的柳树抽出了嫩芽。
林仲秋的帐篷外摆着个木盆,里面养着几条武昌鱼,银灰色的鱼鳞在阳光下闪着光,尾巴一甩,溅起的水珠落在青石板上,洇出小小的湿痕。
“今儿个来道楚菜的清欢——清蒸武昌鱼。”她捞起一条鱼,用手指量了量,“二斤半的鱼最得劲,肉嫩刺少,就像楚地的性子,清清爽爽,却藏着股韧劲。”
弹幕里依旧热闹:
【清蒸鱼?寡淡如水谁爱吃?我赌她蒸老了,肉柴得像棉絮】
【苏倩倩刚发了“低温慢煮三文鱼”,配文“高端食材不需要复杂烹饪”——合着清蒸就是低端了?】
【听说她为了这鱼,凌晨去江边等渔船,冻得直哆嗦,结果被渔民笑“城里姑娘瞎折腾”】
林仲秋用刀在鱼身上划了几道斜纹,刀刃切入鱼肉的瞬间,能看到雪白的肌理,带着点透明的光泽。
“改刀得‘斜’,”她用姜片塞进鱼腹,“这样既容易入味,蒸的时候受热也均匀,就像说话得委婉,才让人听得进去。”
给鱼抹盐时,她的指尖在鱼身上游走,细细密密地搓着,盐粒在鱼鳞上慢慢融化,渗进鱼肉里。
“盐得‘匀’,”她边抹边说,“多了发苦,少了寡淡,就得这刚刚好的量,像日子,咸淡适中才舒服。”
蒸锅上汽后,她把鱼放进笼屉,盖上盖子时看了眼时间:“得蒸八分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她往灶里添了根柴,“火大了肉老,火小了不熟,就得这急火快蒸,像青春,来得快去得也快,得抓紧时间尝滋味。”
等待的间隙,她调了碗料汁。
生抽、香醋、少许白糖,再撒上葱花、姜末、蒜末,最后淋上一勺滚烫的猪油,“滋啦”一声,香气瞬间炸开,带着点鲜,有点酸,还有点脂香,像楚地的春天,热闹又清爽。
八分钟一到,她掀开笼盖,白汽“腾”地涌出来,带着股清甜的鱼香。
鱼身已经变成了乳白,用筷子轻轻一戳,能感受到鱼肉的弹嫩,顺着鱼背划开,里面的肉像蒜瓣一样,一丝一丝的,透着点粉红。
“蒸鱼得‘鲜’,”她把调好的料汁均匀地淋在鱼身上,酱汁顺着鱼身的纹路往下淌,在盘底积成小小的水洼,“这汁不能多,刚好裹住鱼肉就行,多了就抢了鱼的本味——就像交朋友,得留有余地,才能长久。”
她夹起一块鱼肉,放在镜头前,鱼肉颤巍巍的,能看到细密的纹理,蘸了点料汁送进嘴里,轻轻一抿,鱼肉就在舌尖化开,鲜得让人眯起眼,带着点料汁的酸和甜,还有鱼肉本身的清甜,层次分明却又融合得恰到好处。
第一个尝鲜的是位在江边住了一辈子的老渔民,他接过林仲秋递来的鱼,刚吃了一口,就红了眼眶:“就是这味儿……跟我年轻时在船上吃的一模一样。那时候捕了鱼,就在江边上架个锅,清水一蒸,撒点盐,那鲜劲儿,能鲜掉眉毛。后来江里的鱼少了,就再也没吃过这么正的味儿了……”
林仲秋给老渔民倒了杯米酒,老渔民边吃边说,说他年轻时驾着渔船在汉江里穿梭,一网下去能捕上好多武昌鱼,晚上就在船板上生火蒸鱼,星星当灯,江风当扇,那滋味,是现在山珍海味都比不了的。
收摊时,老渔民留下了个小竹篓,里面装着些刚捕的小鱼虾。
字条上写着:“丫头,这鱼得趁鲜吃,就像日子,得趁热过,才有意思。”
林仲秋把竹篓收好,抬头看了眼汉江的方向,夕阳把江水染成了金红色,像条流动的绸带。
空气里的鱼香混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心里暖暖的。
“系统,”她轻声说,“你说这清蒸武昌鱼的味道,是不是就是本真在说‘别忘初心’?”
系统的声音带着点清澈:“根据检测,今日所有食客的自然感知指数明显提升。或许……美食的真谛,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守住一份本真,让那些简单的滋味,也能温暖人心。”
林仲秋笑了,把蒸锅洗干净。
她知道,这盘清蒸武昌鱼里盛着的不只是鱼肉和料汁,更是藏在江风里的记忆——那些简单的日子,那些纯粹的快乐,都混在这口鲜甜里,在某个春日,悄悄告诉你:最本真的,才是最动人的。
就像这汉江的水,无论时代怎么变,总能滋养出最鲜美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