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火种与壁垒
林凡拒绝了“守夜人”关于立即启动“深空方舟”的提议,但他并没有完全关闭合作的大门。他同意dSm提供部分基础的聚变推进模块和能源技术支持,用于“盖亚方舟”联盟自行研发的小型无人探测器和深空通讯中继站,这既能提升人类对深空的认知和预警能力,也算是一种风险分散的投资。真正的、载人的星际方舟,在他看来时机远未成熟。
他将dSm的全部重心,坚定不移地放在了守护地球本身。
“逐星者”原型机的建造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dSm轨道船坞灯火通明,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三班倒,争分夺秒地安装调试着基于“烛龙”能源的推进器和各种探测设备。目标是在高风险窗口到来前,至少发射两艘“逐星者”,对K-714进行抵近侦察,精确测量其轨道、自转、成分,并评估实施轨道干预(哪怕是象征性的)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伊甸”生态保全库的建设也在“彼岸”岛地下紧锣密鼓地进行。巨大的穹顶空间被开凿出来,内部模拟着从极地到热带的各种生态环境,无数的种子、胚胎、微生物样本在严密的保护下被运抵、分类、储存。顾佳几乎常驻岛上,协调着这项庞大而细致的工程,她深知这里保存的,是地球亿万年演化留下的宝贵遗产。
王漫妮则动用了dSm庞大的资本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不计成本地收购和储备关键物资,从高能量食品、药品到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建立起一个隐秘而高效的全球供应链,确保dSm体系在极端情况下能维持运转。同时,她也加大了对全球应急救援网络的投资,dSm基金会的救援标识开始出现在更多偏远和高风险地区。
安迪的“暗影”团队监控着全球的一切动向。她确认,“盖亚方舟”的地面避难所建设明显加速,一些选址甚至出现了军事化管理的迹象。而国际航天界对K-714的监测也已公开化,几个航天机构联合发布了“潜在风险天体”的观测通告,引发了小范围的科学界讨论和公众猜测,但真正的威胁等级被严格控制在高层。
林凡自己,则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dSm总部、轨道船坞、“彼岸”岛之间穿梭,协调各方,决策大小事务。他睡眠时间被压缩到极致,全靠强大的意志力和系统潜移默化增强的体质支撑。只有在深夜回到君悦府,看到顾佳留给他的夜灯和许子言安静的睡颜时,他才能感受到片刻的宁静,并再次确认自己为之奋斗的意义。
这天,他视察完轨道船坞,看着那艘已经初具雏形、线条流畅而充满力量的“逐星者”原型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艘人类目前最先进的飞船,其首航任务,竟可能是去拦截一颗威胁母星的小行星。
是悲壮?还是无奈?
也就在此时,他接到了南极基地的常规汇报。在报告的末尾,附带了一条看似不起眼的信息:基地外围冰层下,那个之前监测到异常震动的区域,近期震动频率略有增加,并伴随有极其微弱的、频率固定的低频声波发出,声源深度……难以探测。
林凡看着这条信息,眉头微蹙。南极的异常,K-714的威胁,地球的潮汐……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尚未被发现的关联?
他指示南极基地加强对该区域的监测,但并未投入过多精力。当前,应对已知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才是第一要务。
时间一天天流逝,距离预测的高风险窗口,只剩下不到十个月。
“逐星者”即将进行首次无人试飞。
“伊甸”计划完成了主体建设。
全球的“引力锚点”网络基本成型。
dSm,这个因能源革命而崛起的商业帝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应对文明级危机的……前哨壁垒。
而林凡,正是这座壁垒的……建筑师与守护者。
(第一百四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