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刘伟发来的消息还停在“发改委要求三天内上报环评补充说明”这一行。他没立刻回复,而是将手机轻轻放在办公桌上,目光落在面前摊开的几份文件上。一份是发改委的加急通知,红头文件右上角标着“特急”,另一份是财政局发来的项目资金使用计划核查函,第三份来自审计局,要求提供施工资质备案材料,第四份则是住建局关于用地合规性的问询。
四份文件,四个部门,同一天送达。
他抽出笔,在便签纸上写下四个部门名称,又在每个名字后标注了签发时间。财政局九点十七分,审计局九点四十三分,住建局十点零五分,发改委十点二十八分。他盯着时间轴看了几秒,随后拉开抽屉,取出一份区府办近期公文流转记录表,翻到对应页码,逐一对比签批路径。
所有文件最终都抄送至区常务会议备案记录组。
这不是巧合。常规审查不会如此密集,更不会统一走备案通道。有人在借程序之名,行牵制之实。
他靠向椅背,手指轻敲桌面。北郊生态科技园区刚签约,配套动作尚未全面铺开,这时候查资金、查资质、查用地,表面合规,实则卡点。尤其是环评补充说明,原定时限是七天,如今压缩到三天,明显是冲着打乱节奏来的。
手机震动,张涛来电。
“林区长,财政局刚通知我们,社区搬迁补偿款暂缓拨付。”张涛的声音压得很低,“理由是项目环评还没过,资金支出存在风险。”
林辰“嗯”了一声,语气没变:“他们有没有提供书面依据?”
“只有口头通知,说是‘上级有指示’。”
“上级哪位?”
“没说。”
林辰沉默两秒,“记下通话时间,把记录整理好,发我邮箱。”
电话挂断,他翻开区府办近两周的会议纪要,快速检索“搬迁补偿”“资金拨付”相关条目。没有决议,没有讨论,更无暂缓拨款的决策记录。这是典型的“选择性执行”——用模糊指令制造障碍,既不留痕迹,又能拖慢进度。
他合上纪要本,目光转向门口。刘伟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叠打印纸。
“刚从系统调出来的,近三天所有涉及园区项目的来文登记。”刘伟把纸放在桌上,“一共七份,除了发改委那几个,还有两份是规资局和环保分局的补充材料清单。”
林辰快速扫过,七份文件中,五份由非主管副局长签批,两份甚至未走正式签批流程,直接以“工作提示”形式下发。程序上看似合规,但节奏和指向太过一致。
“他们不是想查问题。”他低声说,“是想让我们自乱阵脚。”
刘伟点头,“要不要先压一压?等区长那边通个气?”
“不急。”林辰摇头,“现在去求援,反倒显得我们扛不住。他们要查,我们就让他们查个明白。”
他抽出一张空白A4纸,提笔写下“北郊园区项目合规进展清单”几个字,然后分栏列出:审批节点、材料准备、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存档依据。
“你负责对接工程科和街道办,把所有已走流程的文件编号、签收时间、经办人全部核一遍。”他把清单递给刘伟,“今晚必须整理出来。”
刘伟接过纸,“要不要跟陈雪打个招呼?她手头也在整理政策合规材料。”
“叫她过来。”
不到五分钟,陈雪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摞文件夹。她把材料放在桌上,眉头微皱:“三个部门同一天发函,是不是……有人觉得我们动作太急了?”
林辰抬头看她,“你觉得我们急了吗?”
“程序上没毛病,可节奏确实快。”她顿了顿,“一般人刚签完协议,至少要等半个月才启动配套审查。现在反过来了,项目还没动工,审查先铺天盖地压下来。”
“所以这不是审查。”林辰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画出一条时间线,“签约是昨天上午十点。财政局第一份函件是今天早上九点十七分发出。中间隔了不到二十四小时。他们等不及。”
他在时间线末端画了个圈,“有人不希望这个项目顺利推进。而且,他们有能力协调多个部门,在同一天发起动作。这不是基层能办到的。”
陈雪盯着白板,“您的意思是……区里有人牵头?”
“不是牵头,是默许。”林辰修正道,“真正签批文件的都是副职,正职没露面。说明主责领导不愿担名,但允许底下动手。这是典型的保守派打法——不公开反对,但用程序拖死你。”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
刘伟低声问:“那我们怎么办?总不能任他们查下去。”
“查,欢迎查。”林辰转身,目光扫过两人,“但不能被动接招。我们要把每一份材料、每一个流程、每一个节点,都变成主动呈报的内容。”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反向呈报”四个字。
“明天晨会,我要向区长提交这份清单。不是等他们问,是我们先说清楚。审批到哪一步,材料有哪些,谁负责,什么时候完成,全部列明。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怕查,也不给他们留制造疑点的空间。”
陈雪眼神一亮,“如果我们把所有合规依据提前亮出来,他们再想挑刺,就得拿出更硬的依据。否则就是刻意刁难。”
“对。”林辰点头,“而且,补偿款的事,不能拖。群众安置是民生问题,拖久了会出事。你马上起草一份情况说明,附上已签协议的搬迁户名单和安置方案,今晚就报区府办备案。”
刘伟问:“要是财政局还是不拨款呢?”
“那就不是财政局的问题了。”林辰语气平静,“是有人想用民生问题反噬项目正当性。到时候,压力就不在我们这边了。”
三人重新埋头整理材料。林辰坐在桌前,一页页翻看项目进度表,把每一项即将面临的审查节点标注出来。他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列出应对策略:环保分局要补充监测数据,就提前联系第三方机构出报告;规资局查用地红线,就把测绘图和审批批文扫描归档;审计局盯资金流向,就把每一笔预付款的合同依据单独成册。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窗外天色渐暗。
陈雪突然抬头,“林区长,发改委这份补充说明,要求我们提供‘园区建成后对周边生态的长期影响预测模型’。这种模型通常要两三个月才能做完,他们要三天内交?”
林辰抬眼,“模型不用交。”
“那交什么?”
“交思路。”他翻开笔记本,写下几行字,“我们提交一份《生态影响动态监测与响应机制方案》,说明我们将建立季度监测制度,设置五个生态观测点,配备自动传感设备,数据实时上传环保平台。不承诺结果,但承诺过程透明。”
陈雪立刻明白,“用机制代替结论,既回应了关切,又规避了技术时限问题。”
“对。”林辰合上本子,“他们要的不是答案,是破绽。我们不给破绽,只给事实。”
刘伟抬头,“材料差不多齐了,等扫描完就能汇总。”
林辰站起身,走到窗前。远处城区灯火渐起,北郊方向仍是一片昏暗。他知道,那片山林里藏着的不只是家族旧事,还有他必须走通的路。
他转过身,“今晚辛苦你们。材料整理完,直接发我邮箱。明早七点,我要看到最终版清单。”
陈雪点头,“明白。”
刘伟收拾文件,“我这就去催扫描。”
办公室门刚关上,林辰的手机又响了。是一条内部系统提醒:区常务会议明日议程已发布,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资金使用监管机制讨论”。
他盯着屏幕看了两秒,嘴角微动。
他们终于要动手了。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边缘写下一行小字:**监管机制?先让监管落地再说。**
笔尖划过纸面,留下一道清晰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