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顺王倒台的风暴,在京城持续发酵了月余。抄家、下狱、流放……曾经煊赫无比的王府,如今门庭冷落,只剩下御林军森冷的守卫。朝堂之上,经历了一番不小的清洗,与王府往来过密的官员人人自危,原先针对林家的那些暗流,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
林府确实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时光。门前的窥伺目光不见了,太学里针对青瑜的流言蜚语也销声匿迹,连市井之中关于林家的种种非议,也悄然平息。仿佛随着忠顺王这棵大树的倾倒,依附其上的藤蔓荆棘也被连根拔起。
贾敏却并未完全放松。她知道,权力的更迭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忠顺王经营多年,党羽遍布朝野,难保没有漏网之鱼怀恨在心。不过,眼下这难得的安宁,也足以让她稍稍喘息,将更多精力放回家庭内部。
春意渐浓,庭院中的花草次第开放,生机勃勃。青瑶和青珏在院子里追逐蝴蝶,清脆的笑声洒满阳光。青瑜在太学的学业越发精进,休沐回家时,还会主动教导弟妹识字背书,俨然有了小兄长的风范。贾敏看着孩子们安然成长,心中满是慰藉。
更让她牵挂的,是远在江南的林如海。忠顺王倒台的消息,想必早已传至江南,他肩上的压力定然减轻不少。通过那枚香囊,贾敏能模糊感知到他的气息日渐平稳,不再像之前那般紧绷,想来盐政整顿也进入了相对顺利的阶段。
她开始着手准备林如海归京的事宜。亲自督促下人打扫他的书房,晾晒书籍被褥,更换窗纱。一应他惯用的笔墨纸砚、喜爱的茶叶,都细细备齐。虽不知归期具体何时,但这份等待的心情,却让整个林府都洋溢着一种隐秘的期盼。
这日,黛玉带着明远回府。小明远已经能清晰地喊“外祖母”,摇摇晃晃地扑进贾敏怀里。黛玉的气色极好,眉宇间是掩不住的轻松与喜悦。
“母亲,侯爷说,父亲在江南差事办得极好,皇上龙心大悦,怕是归期不远了。”黛玉握着贾敏的手,眼中闪着光,“还说……此番回京,父亲怕是又要动一动了。”
贾敏心中一动。动一动?是了,林如海此次出京,既是钦差,又间接牵扯出忠顺王这等大案,于国于民皆有大功,回京后升迁是意料中事。只是,位越高,责越重,未来的路,未必就比之前轻松。
“只要你们父亲能平安归来,便是最好的。”贾敏轻抚着女儿的头发,柔声道。权势富贵于她而言,远不及家人团聚、平安喜乐来得重要。
黛玉点头,依偎在母亲身边,看着在庭院中嬉笑的青瑶、青珏和蹒跚学步的明远,轻声道:“母亲,如今这样真好。咱们家,总算是雨过天晴了。”
贾敏微微一笑,没有接话。雨过天晴固然好,但谁又能保证,前方不会再有风雨?不过,只要家人同心,她便无所畏惧。
她暗中通过草木感知,留意着朝堂上的风向。确实如黛玉所言,皇帝对林如海在江南的表现十分满意,几次在朝会上提及,赞誉有加。关于其回京后任职的猜测,也渐渐在官员中流传开来,多是些权重且关键的职位。
贾敏仔细分析着这些信息,心中慢慢有了计较。无论林如海将来担任何职,林家都需要更加谨言慎行,韬光养晦。青瑜的教导需更注重品性修养与实务见解,而非一味追求科举虚名;府中用度也需更加节俭,避免授人以柄。
她将这些想法细细梳理,只等林如海归来,夫妻二人再细细商议。
暮春时节,落英缤纷。这一日,一骑快马驰入京城,带来了钦差大臣、巡盐御史林如海不日即将返京的正式消息!
林府上下顿时一片欢腾!下人们脸上都带着由衷的笑意,脚步轻快地做着最后的准备。青瑜下学回来听闻,向来沉稳的脸上也露出了抑制不住的激动。青瑶和青珏虽不太明白具体,但感受到府中欢快的气氛,也跟着雀跃不已。
贾敏站在庭院中,看着那株老桂树新发的嫩叶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唇角不由自主地扬起。她能清晰地感觉到,那枚香囊传来的气息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她回到房中,从妆匣底层取出那枚一直贴身收藏的、蕴有她本源生机的紫玉葡萄叶,叶片依旧温润光泽,生机盎然。她轻轻摩挲着叶片,感受着其中与自己同源的力量。
漫长的等待即将结束,分离的煎熬终见曙光。她将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那个撑起这个家的男人的归来。无论未来还有多少未知的风雨,至少此刻,她的心中充满了温暖的期盼。
春风拂过窗棂,带来远处隐约的市井喧嚣,也带来了归人的讯息。林府内外,一派欣欣向荣,只待主人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