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凰边走边问刘铁生,“铁生,你们书院每年什么时候招新学子。”
“大嫂是想把三娃他们送去玉通书院吗?”
“是的!”
“伯山叔说,他们已经不适合在村里的学堂读书了。”
“我打算把他们三个都送去玉通书院。”
“大嫂,我们书院不收女学子?”
“三娃,四娃的事,我已经和顾山长说过了,大嫂选个日子,把他们二人带去,让顾山长考核一下就行,如果通过了,他俩就可以在玉通书院读书了。”
“老大媳妇,你要把几个孩子送到书院去读书?”
“那你们还能在村里住吗?”
“娘,孩子们要去书院读书,我就要到镇上去住了,偶尔回一下村里。”
李氏听了秦凰的话,羡慕的道,“三娃和四娃,还有二丫的脑子就是比我家三个孩子的好使,我家那三个皮小子,不知道啥时候能去镇上读书。”
一旁的刘铁生听着李氏的话,说道,“二嫂,你也不用急,二宝用不了多久,也可以去镇上读书。”
“在村里把启蒙的书籍都学完就可以去镇上读书了,在镇上读书就是花销会大一些。”
“花销大一些也行,二嫂不图别的,家里的孩子们能考个童生也好啊!”
“二嫂放心吧,家里的这几个孩子考上童生是没问题的。”
几人边聊边走,没一会儿就来到了村口。
到了村口,刘老太太开始催促刘铁生赶紧上车。
“铁生,快坐到车上去吧,你二哥到了镇上还要去做生意呢!”
“知道了,娘!”
刘铁生说着就爬上了马车,找了一个舒服的地方坐好。
刘铁生坐好后,对着秦凰几人挥了挥手。
“娘,大嫂,二嫂,你们回去吧,不用惦记我。”
“铁生啊,记得你大嫂说的那些话,到了府城万事小心。”
“知道了娘,我一定会注意的,不会有事的,你们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刘铁栓一甩马鞭,马车缓缓的动了起来。
秦凰几人看着马车走远,这才转身往村里走去。
大柳树下的村民们看到秦凰几人回来,纷纷和他们打招呼。
“哎呦,刘嫂子,这是送铁生出门啊?”
“刘嫂子,你们家铁生今年是不是要考秀才了?”
刘老太太笑眯眯的回应着大伙。
“送铁生去镇上,他过两天要去府城考试。”
“铁生一看就是个有出息的,刘嫂子将来要享福喽!”
“三娃娘,咱们村的冬小麦是不是快能收了?”
“三娃娘,我们刚从麦地那边回来,麦子上的已经很好了。”
“婶子们说的是,过个七八天,趁天好,咱们就可以抓紧收麦子了。”
“我家那口子昨天就说快能收小麦了,我去地里看完了,觉得也是,不过听了三娃娘的话,才觉得安心。”
“既然三娃娘说了,那就让家里的爷们赶紧把晒谷场都整理出来。”
“对对,不行咱们就去找里正,让里正组织村民赶紧把晒谷场弄出来,正好刚刚下过小雨,正是处理晒谷场的好时候。”
“行了行了,你们就别瞎张罗了,你们看那不是里正吗?他已经带着村民们向晒谷场那边去了。”
秦凰看向那妇人指的方向,确实是刘礼正带着六七个村民正向晒谷场那边走去。
秦凰没在大柳树这里停留,匆匆的往家赶。
眼瞅着就要收冬小麦了,收完冬小麦就要开始种玉米,种完玉米还要种土豆,种田萝卜。
这些种子都要让小汤圆提前准备出来。
想到这秦凰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刘老太太和李氏已经回了老宅,三人分开后秦凰没一会儿就走到了家。
经过一下午的忙活,刘家村的村民在傍晚的时候,就把村里的几个晒谷场都整理了出来。
秦凰家的晒谷场,也在李大郎两口子的努力下被轧的平整光滑。
“大小姐,咱家的晒谷场已经整理出来,只等着收小麦了。”
“辛苦春花姐和李大哥了。”
“辛苦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家里要用的镰刀,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
“现在咱们就等着大小姐一声令下,开始收麦子了。”
“大小姐,你听说没,这几天来咱们村看麦子的人越来越多,每天咱们村都要迎来十里八乡来看麦子的村民。”
“那些人羡慕的眼睛都红了,我真担心咱们收完麦子会被这些人抢。”
“放心吧,春花姐,他们只有眼红的份,还不敢真的来抢。”
秦凰和王春花两人站在自家的晒谷场前,看着远处那一片金黄的麦田,聊的开心。
刘里正的声音在两人的身后响起。
“三娃娘,你家的晒谷场也侍弄出来了。”
秦凰和王春花两人急忙转头,刘里正就站在两人的不远处正看着她俩。
“里正叔来了,里正叔快到院子里坐。”
秦凰忙引着刘里正进院说话。
王春花看到刘里正来了,知道刘里正和秦凰有事要说,忙和刘里正打了声招呼,就离开了。
秦凰把刘里正引到堂屋,招呼着刘里正坐下说话。
秦凰倒了一杯茶,推到刘里正的面前。
“里正叔,您喝茶。”
刘里正喝了一口秦凰推到面前的茶水,这才开始说正事。
“三娃娘,咱村的冬小麦要收也快,你看收完麦子准备种些什么?”
“上次你和我说的那个玉米和甜萝卜是怎么回事?”
“上次咱们弄的那个乌桕树树苗,大家全部栽活了,没有一棵死掉的。”
“如今,你再组织大伙种其他作物,我估计跟着种的人会更多。”
“里正叔说的是,这两天我已经在琢磨种子的事儿了。”
“那是我提前就跟人家定好的,只是暂时还没运到玉通镇来。”
“不过里正叔放心,收完麦子后,那些种子一定能运过来。”
“里正叔有时间就和村民们说一下,看看有多少人种这两种作物,到时候我好给大家发种子。”
“三娃娘,还是老规矩,你把种子的价钱定一下,秋天收了粮食,让大家再还你。”
“里正叔,种子的事就按斤算,到秋天大家把粮食收了,按斤数还给我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