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巫脉村,天还没黑透,家家户户的院墙上就挂起了红灯笼。李婶在灶台前揉着面团,案板上摆着刚炒好的芝麻馅,小雨趴在桌边,手里攥着块竹蜻蜓,时不时往灶膛里添根柴火:“娘,阿姐说今晚祭月要摆太奶奶爱吃的芋泥月饼,你可别忘啦!”
狗剩拎着两壶桂花酒走进院,身后跟着扛着供桌的村长和王老六。“今年的桂花是后山摘的,比去年甜。”王老六擦着汗,视线落在墙角晒着的艾草上,“胡三太爷说,中秋月最亮,地脉气最稳,正好给守骨人墓添束新艾草。”
夕阳沉到黑风岭后头时,村民们都聚到了村头的晒谷场。供桌上摆着切成瓣的柚子、堆得像小山的月饼,最中间是个青瓷碗,盛着李婶特意做的芋泥——三十年前太奶奶还在时,每年中秋都要亲手蒸这碗芋泥,说“月娘吃了芋泥,才会护着村里的娃”。
胡三太爷拄着拐杖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个红布包,里面是枚磨得发亮的银簪:“这是太奶奶的陪嫁,当年她用这簪子挑过地脉石的缝,今晚带着它祭月,也算让老人家跟咱们一起团圆。”
## 一、月升异象
圆月刚爬过老槐树的树梢,供桌上的烛火突然“噼啪”响了两声。小雨伸手去拿月饼,指尖刚碰到酥皮,就“呀”地缩回手:“阿姐,这月饼里好像有东西!”
狗剩掰开月饼,豆沙馅里竟嵌着根细如发丝的黑丝,轻轻一碰就化作青烟。更怪的是,那碗芋泥表面,慢慢浮出细密的纹路,竟和地脉石上的蛇鳞纹一模一样。
“地脉在动?”村长攥紧了手里的艾草束。胡三太爷把银簪插进芋泥里,银簪尖瞬间泛出淡青光:“不是凶气,是太奶奶的念想。你看那月亮——”
众人抬头,只见月轮边缘竟绕着圈极淡的银辉,像太奶奶生前戴的银丝帕。晒谷场旁的小溪里,溪水突然泛起涟漪,映出的月影里,隐约站着个穿蓝布衫的老妇人身影,正往供桌的方向望。
## 二、旧物寻踪
“太奶奶是想让咱们去老宅看看。”小雨突然说,手里的竹蜻蜓转了起来,朝着老宅的方向飞去。狗剩心里一动,想起去年中秋太奶奶托梦,说老宅的樟木箱里藏着东西。
一行人往老宅走,木门一推开,就闻到股熟悉的桂花香——明明老宅的桂花树三年前就枯了。堂屋里的樟木箱虚掩着,打开一看,里面铺着块蓝布帕,帕子上绣着中秋祭月的图案,角落缝着个小口袋,装着半张泛黄的纸。
“是太奶奶的笔记!”胡三太爷展开纸,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中秋月满时,地脉气通月魄,若见银辉绕月,取老宅桂木、溪边青石、供桌艾草,拌以芋泥,涂在地脉石上,可安地脉,保子孙团圆。”
话音刚落,小雨突然指着窗外:“阿姐,月亮旁边的银辉变亮了!”众人往外看,月轮下的银辉竟化作细线,往地脉石的方向飘去。
## 三、地脉暖融
“得赶紧去破庙!”狗剩拎起樟木箱里的蓝布帕,王老六已经扛着斧头去砍老宅枯桂的枝桠,村长和李婶则去溪边搬青石,小雨揣着半块芋泥,一路小跑跟着。
破庙前的地脉石,火纹正微微闪烁,像是在等什么。胡三太爷把桂木枝削成细条,蘸着芋泥,顺着蛇鳞纹的纹路涂在石头上;村长将青石摆在石头四周,围成小圈;狗剩和王老六把艾草揉碎,撒在青石缝里。
小雨突然想起太奶奶教她的童谣,扯着嗓子唱起来:“月娘圆,芋泥甜,艾草香,护家园……”歌声刚起,地脉石上的火纹突然亮起,和月轮的银辉连在一起,石头表面的蛇鳞纹里,慢慢渗出股暖意,像温水裹着皮肤。
“快看!”李婶指着地脉石,石头上竟映出太奶奶的笑脸,她手里端着碗芋泥,朝着小雨的方向递了递,随即化作光点,融进了月亮里。供桌上的银簪,此刻也亮了起来,稳稳地插在了地脉石的缝隙处,再没了动静。
## 四、月下团圆
等众人回到晒谷场时,供桌上的月饼少了一块,那碗芋泥也空了小半。王老六拎着刚烤好的鱼,笑着往大家碗里夹:“肯定是太奶奶吃了,你看这月亮,比刚才更亮了!”
村民们围坐在供桌旁,你一口月饼,我一口桂花酒,小雨趴在狗剩腿上,听胡三太爷讲太奶奶当年带着村民祭月的故事;李婶和村长聊着明年的收成,王老六则说起后山小溪里新养的鱼苗。
月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老槐树下的红灯笼晃着暖光,艾草的淡香混着桂花酒的甜,飘得满村都是。狗剩望着远处黑风岭的方向,守骨人墓前的艾草应该也沾着月光,地脉石上的银簪闪着微光,他忽然觉得,所谓团圆,从来不是只有活着的人相聚——那些护着村子的祖辈,那些藏在风里、月光里的念想,都在这一刻,陪着他们,守着这方小小的村庄。
“明年中秋,咱们还来祭月。”小雨咬着月饼,含糊地说。狗剩摸了摸她的头,望向圆月:“会的,每年都来。”
月光下,晒谷场的笑声飘得很远,地脉石的暖意顺着土壤蔓延,融进了巫脉村的每一寸土地里。这一晚,没有诡异的阴寒,只有亲情的暖、友情的甜,和一场藏在月光里的,跨越时光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