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晨,京城某监狱外格外安静,高育良刑满释放。几年牢狱生涯让他添了些白发,身形也清瘦不少,走出大门时,手里只拎着一个装着个人物品的旧布包,眼神里少了当年的锋芒,多了几分沉淀后的平和。
消息传到林天耳中时,他正在主持“共赢”项目廉洁监督专题会议。散会后,他站在窗前沉思片刻,没有主动联系,却让办公室的同志按程序,将高育良的出狱安置政策、社区帮扶信息整理好,转交给了相关部门——既遵循制度规定,也保持着恰当的距离。
几天后,高育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回到了早年居住的老小区。小区里的变化让他有些恍惚:曾经熟悉的杂乱街角,如今改造成了“民生服务站”,墙上贴着社区开展“廉洁文化宣传”的海报,几位老人正围着看“共赢”项目的新闻报道,讨论着非洲稻田里的江山稻种。这些场景,与他记忆中那个权力交织的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
社区主任告诉高育良,如今的基层治理早已不同往日——“扫黑除恶”清除了黑恶势力,“共赢”理念带来了发展新机,就连社区里的老人,都知道“廉洁”是好日子的保障。高育良听着,偶尔点头,目光落在海报上“天下同心,共赢致远”的字样时,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有一次,高育良在小区花园散步,碰到几位下棋的老人聊起林天——有人说“林书记在江山种稻子的时候,就透着一股实诚劲”,有人赞“现在海外的‘共赢’项目,让咱们国家在世界上更有底气”,还有人提起“扫黑除恶、反腐倡廉,老百姓的日子才过得踏实”。高育良没插话,只是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石桌的纹路。
林天始终没有与高育良见面,但他在一次中央纪委内部会议上,偶然提到了对“刑满释放人员安置”的看法:“惩治不是目的,教育、改造、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才是治理的温度。每个人都有过去,但只要能认清错误、踏实生活,就该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这番话,既是对工作的要求,也暗含着对过往人事的客观看待。
年末,高育良在社区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在图书馆整理资料的临时工作。闲暇时,他会翻看关于“共赢”战略、乡村振兴的书籍,偶尔看到报道里林天带着干部们在海外考察、在基层调研的照片,眼神里没有了当年的复杂,多了几分释然。他渐渐明白,真正的价值,从不是权力场上的博弈,而是像林天他们那样,把心思放在实实在在的事上,放在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上。
这年冬天,京城下了场大雪。高育良在图书馆门口扫雪时,看到社区里的孩子们举着“共赢宝宝”的剪纸,笑着跑过,嘴里哼着汉文化宣传队教的童谣。他停下扫帚,望着孩子们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一丝浅淡的笑意——或许,这就是岁月最好的答案:有人在前方开拓,有人在后方反思,而所有的经历,最终都在印证一个道理:唯有守正初心、务实前行,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心。
林天得知高育良的近况后,只是淡淡说了句“知道了”,便继续审阅手头“全球廉洁监督云平台”的升级方案。对他而言,过往的人和事早已沉淀为治理的经验,当下更重要的,是守住“共赢”的廉洁底线,推动国家发展行稳致远。毕竟,前路还长,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