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门无声合拢,将“分析师”那冷静到近乎无机质的身影隔绝在外,也再次将沈清弦锁入这片纯白、冰冷、充满消毒水气味的狭小空间。空气循环系统发出微不可闻的嘶嘶声,如同毒蛇的低语,让寂静显得更加压抑。沈清弦背靠着冰冷的金属墙壁,缓缓滑坐在地,疲惫如同潮水般席卷全身,但大脑却因高度警觉和飞速运转而异常清醒,甚至带着一种灼热的刺痛感。
“方舟基地”、“第三方观测机构”、“风险制衡”……这些词汇听起来理性而中立,甚至带着一种超越纷争的优越感。但“分析师”那双镜片后毫无波澜的眼睛、精准到冷酷的措辞、以及对这个庞大地下基地的轻描淡写,都让沈清弦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不安。这里不像避难所,更像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实验室或观察站。而她,似乎成了被观察的“关键样本”。
“知识就是力量,也是生存的筹码。”——“分析师”最后那句话,更像是一种含蓄的警告和交易邀请。他们想要她脑海中的经历,她所见的细节,作为他们“观测”和“评估”的数据。而代价,可能是有限的“庇护”和未知的“答案”。这是一场信息换生存的交易。但交出信息后,她这个“信息源”还有什么价值?会不会像被榨干数据的实验体一样被处理掉?
周维明生死未卜,“守望者”基地凶多吉少,外面是世界两大隐秘巨头的生死搏杀。她孤身一人,深陷这个看似安全、实则可能更加危险的第三方巢穴。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她不能轻易相信“分析师”的话,但也不能直接拒绝激怒对方。她需要时间观察,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方舟”的真相,需要评估自己的处境和筹码。
怀中的“火种”冰冷而沉默。它将她带到这里,是福是祸?那个用“普罗米修斯之火”密码引导她的神秘人,在这个基地里扮演什么角色?是“分析师”的同伙,还是另有其人?
接下来的几天,沈清弦在一种表面平静、内里暗流涌动的状态中度过。她被允许在有限的区域内活动(主要是房间和一个相邻的小型休息厅),食物和水定时供应,伤口有医护人员(同样沉默寡言)来处理,但所有接触她的人都带着一种职业性的、保持距离的冷漠,拒绝回答任何超出基本需求的问题。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无声地记录着她的一举一动。
她试图从房间的设施、送来的物品、甚至医护人员使用的器械上寻找线索,但一切都干净得过分,没有任何标识或个人信息。这个基地的保密级别高得惊人。
她偶尔能透过休息厅的强化玻璃窗,看到远处巨大空间里那些穿着制服的人员忙碌的身影,以及那些庞大、精密、运行中的不明设备。基地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远超她的想象,其目的绝不仅仅是“观测”那么简单。
第三天,“分析师”再次来访。这次,她带来了一个薄薄的电子手写板。
“考虑得如何了,沈女士?”她开门见山,语气依旧平静,“我们需要尽快完善数据库。你提供的信息越详细、越准确,我们对局势的评估就越可靠,能为你提供的保护也越有效。”
沈清弦接过手写板,屏幕上是一个结构化的问卷界面,问题细致入微,从“蜂巢”内部结构、林凡清的言行举止、守碑人的外貌特征、到“伊甸”遗址中各种设备的细节、“夜枭”部队的装备和战术特点,甚至包括她使用“火种”和经历“烛龙协议”时的身体感受和心理变化……几乎涵盖了她逃亡路上的每一个细节。这不仅仅是要“经历报告”,这简直是要把她的大脑像硬盘一样彻底扫描一遍!
强烈的被侵犯感和不安涌上心头。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验证“火种”数据的真实性?还是为了分析“理事会”的技术水平?或者……是为了研究她这个“幸存者”本身?
“这些问题……有些涉及个人隐私和……一些痛苦的记忆。”沈清弦斟酌着词句,试图试探对方的底线,“我需要知道,这些信息将被用于什么具体目的?如何确保其安全?”
“分析师”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冰冷的光:“所有信息都将经过最高级别加密,仅用于内部风险评估和模型构建,不会对外泄露。至于目的……了解敌人的细节,是制衡的前提。了解异常现象(比如‘火种’与你的互动),是评估风险的关键。你的配合,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阻止‘理事会’更危险的计划,这本身也是对周维明先生等牺牲者的一种告慰。”
她的话滴水不漏,将“大局”和“责任”压了下来,让人难以反驳。
沈清弦沉默片刻,知道完全拒绝是不明智的。她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合作态度,以换取喘息和获取信息的机会,但必须有所保留。
“我可以提供大部分关于‘理事会’和其武装力量的情报,以及‘伊甸’遗址的宏观描述。”她缓缓说道,“但关于‘火种’的具体感应细节、以及一些……涉及已故之人隐私的对话,请恕我无法详细透露。那是我个人的底线。”
“分析师”静静地看了她几秒钟,那双似乎能看透一切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但很快恢复平静:“可以理解。先从可公开的部分开始吧。请务必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她没有强求,但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
沈清弦拿起电子笔,开始缓慢地、有选择地回答问题。她刻意模糊了一些关键细节,比如守碑人的具体藏身点、老铁的确切样貌、“星晷”启动时的特定感受,尤其是关于“火种”可能具有的“意识”或“引导”特性,她只字未提。她将重点放在描述“夜枭”的战斗力、“理事会”对“伊甸”的重视程度以及“烛龙协议”启动时的宏大景象上——这些信息,既展示了价值,又不会暴露她最核心的秘密。
“分析师”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书写,偶尔会指出某个描述的模糊之处,要求更精确的时间、方位或数量。她的专业和敏锐让沈清弦倍感压力。
填写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当沈清弦放下电子笔时,感到一阵精神上的虚脱。
“分析师”接过手写板,快速浏览了一遍,点了点头:“很有价值的信息。谢谢你的合作。”她收起设备,转身欲走。
“等等,”沈清弦叫住了她,“作为信息交换,我能否知道,外面现在的情况如何?‘理事会’和‘守望者’的冲突有结果了吗?还有……是否有周主任的任何消息?”
这是她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分析师”停下脚步,没有回头,声音透过冰冷的空气传来:“冲突仍在持续,规模超出预期。‘守望者’基地已确认被摧毁,残余力量在分散抵抗。‘理事会’损失也不小,但仍在积极搜寻你的下落。至于周维明先生……”她顿了顿,“暂无确切消息。根据最后信号消失前的数据碎片分析,生存概率低于百分之十。”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生存概率低于百分之十”这个冰冷的判断,还是像一把淬冰的匕首,狠狠刺入了沈清弦的心脏。她眼前一黑,几乎站立不稳。
“分析师”似乎没有察觉她的失态,或者说并不在意,继续用那种平板的语调说道:“你在这里很安全。但基地的资源并非无限。你的长期庇护,需要持续的价值贡献来维持。请好好休息,尽快恢复。后续可能还需要你的配合进行一些……更深入的认知测试和生理指标监测,以完善数据模型。”
说完,她径直离开,金属门再次无声关闭。
更深入的认知测试?生理指标监测?沈清弦的心沉入了谷底。这听起来越来越像把她当成了研究对象!这个“方舟”基地,所谓的“观测制衡”,其本质究竟是什么?他们真的关心阻止“理事会”吗?还是只想在这场隐秘的战争中,获取足够的数据和筹码,以谋求自身的利益?
她感到自己仿佛落入了一个更加精致、更加无形的牢笼。之前是被枪口指着逃亡,现在则是被数据和协议捆绑着,慢慢榨取价值。哪一种更可怕?
她走到那扇巨大的强化玻璃窗前,望着窗外那个庞大、冰冷、高效运行的地下世界。这里没有硝烟,没有直接的追杀,但却有一种更令人窒息的、被完全掌控的恐惧。她就像一只被放入透明迷宫的小白鼠,看似安全,实则每一步都在观察者的算计之中。
“火种”在她怀中冰冷如初。它带她来到这里,是希望还是更大的绝望?那个神秘引路人,此刻又在何处?
她必须尽快想办法弄清楚这个基地的真相,找到自保甚至反击的筹码。否则,她很可能在交出所有价值后,悄无声息地“被消失”在这片数据深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