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的燕大,周五傍晚。14 栋 117 寝室里,凌小渊正坐在椅子上查看盖娅星发来的双星防御计划进展报告 —— 张越在邮件里说,采矿舰已完成弦晶涂层升级,下周将启程前往阿尔法星系寻找星核结晶。
手机突然震动,来电显示是 “楼华”。凌小渊接起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楼华兴奋的声音:
“小渊!我晋级了!下周就能回燕大,下次晋级赛得等一个月之后了。”
“我在电视上看见了,唱得不错。”
凌小渊笑着鼓励。
楼华在电话那头笑出声:
“哈哈!还不是你写的歌好!对了,我姐跟我说你也签约夏音了,等我回燕州,咱们把《平凡之路》录好,就能交给夏音发布了!”
“是丽姐帮我出面谈的,我后续只负责出歌就行。还有,《曾经的你》完整版先别发,留到晋级赛再用。”
凌小渊叮嘱两句,挂断电话。他又扫了眼邮件内容,把平板塞进帆布包,准备回望江小区,刚起身,寝室门就被猛地推开。
“小渊,还好你没走!快帮我看看这个!”
杨伟抱着一摞厚厚的资料冲进寝室,额头上沾着细密的汗珠,资料散了几片在桌上,
“我们团队卡壳好几天了,张教授都快愁白头发了。”
凌小渊放下帆布包,拿起最上面的资料,标题是《夏国科学院新型智能计算机信息处理理论基础方案》。他快速浏览后,很快找到问题核心:传统数据处理架构采用 “串行传输 + 分区运算” 模式,面对海量数据时,模块间传输延迟会呈指数级增长,就像狭窄的单车道,车多了必然拥堵。
“你们之前的思路太死板了。”
凌小渊指着资料上的架构图,
“你看这里,数据从采集模块到运算模块,再到存储模块,必须按顺序走,中间只要一个环节卡顿,整个系统就会变慢。”
杨伟凑过来点头:
“张教授也是这么说的!我们试过加并行通道,可通道一多,数据就互相干扰,出错率反而更高。”
他抓了抓头发,语气焦虑:
“下周就得给中科院交初步方案,要是再想不出办法,我们团队只能退出项目了。”
凌小渊思索片刻:基于蓝星现有材料,给杨伟的技术不能太超前,地球星量子计算理论里的 “量子耦合传输” 刚好合适 —— 这种技术能让多个数据模块像 “共享神经” 般同步运算,传输延迟几乎可忽略,正好解决当前瓶颈。
“你可以试试‘量子耦合传输’的思路。”
凌小渊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简易架构图,
“把数据采集、运算、存储三个模块用量子纠缠态连接,让它们处理数据时保持同步,就像三个歌手同唱一首歌,不用等对方节拍,却能完美和声。”
杨伟盯着图纸,眼睛越睁越大:
“量子耦合?我们团队讨论过这个方向,大家都觉得太超前了,没实际案例支撑,参数调试也复杂。”
“没案例,我们就做一个。”
凌小渊的目光落在杨伟上周摔碎屏幕的旧手机上,
“你早该换手机了!这个给我,周末我带回去改造,做个‘量子耦合’小型演示机,直观展示思路可行。”
杨伟愣了愣,接着拔出手机卡,递过手机,屏幕裂痕还清晰可见:
“这破手机你随便折腾!明天我就去买新的!”
凌小渊把手机放进帆布包,“你先跟张教授提‘量子耦合传输’的初步思路,就说你偶然想到的,等周一我把演示机带来,咱们再细化参数。”
杨伟连连点头,抱着资料又风风火火冲了出去。凌小渊看着他的背影无奈摇头,背上帆布包离开寝室 —— 帮杨伟解决这个难题,既能推进夏国智能计算机研发,也能为双星防御计划铺垫技术基础,毕竟外太空防线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而且夏国高层难被冥界渗透,自己多注意些,就不会暴露。
周末两天,凌小渊把自己关在地下实验室。他拆开杨伟的旧手机,取出主板,用幽核调出量子耦合传输的技术参数,从备件里找出一片石墨烯芯片和几根超导线圈。全息界面上数据飞速跳动,他按幽核提示,小心翼翼焊接线圈,将石墨烯芯片与主板精准对接,还植入了简易数据处理程序。
周一清晨,凌小渊把改造好的手机带回寝室。手机外壳换成了金属材质,屏幕也换成新的,开机后弹出的不是普通系统界面,而是黑色的专业数据处理页面,上面清晰显示 “量子耦合模式已激活”。
“你试试这个。” 凌小渊把手机递给在寝室等他的杨伟,“里面装了简易数据处理程序,用你们团队的测试数据试试。”
杨伟半信半疑地接过手机,掏出背包里的数据存储器 —— 里面是 1 亿条模拟气象监测数据,之前用实验室电脑处理要整整 5 分钟。他按提示导入数据,点击 “开始处理”。
进度条飞速跳动,短短几秒就显示 “处理完成”,还自动生成了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杨伟瞪大了眼睛,反复确认后,激动地抓住凌小渊的胳膊:“真成了!比我们实验室的电脑快上百倍!”
凌小渊笑着抽回胳膊:“别激动,这只是演示机,参数还没完全优化。你先拿这个找张教授说思路,要是他们觉得可行,我再帮你们完善细节;不行的话,再用手机演示也不迟。”
“好!我现在就去!”
当天傍晚,杨伟兴高采烈地回到寝室,一进门就喊:“小渊!张教授说你的思路特别好!他已经帮我们报名下周中科院的理论研讨会,让我在会上详细介绍‘量子耦合传输’!”
“那就好,记住,别跟太多人暴露我的身份。” 凌小渊头也没抬,仍在平板上修改智能计算机初步图纸。
“放心!这事我早跟张教授说过了!” 杨伟坐在床边,小心翼翼把改造后的手机放在枕头边,“不过张教授说,中科院的院士肯定会追问技术细节,到时候我要是答不上来……”
“我远程帮你。” 凌小渊打断他,“把会议远程接入方式发给我,我提前调试设备。”
杨伟立刻点头记录,凌小渊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心里盘算:等中科院认可这个理论,就把地球星的计算机图纸拿出来 —— 这台未来的智能计算机,或许能成为双星防御计划的 “大脑”,实时处理外太空的监测数据。
夜色渐深,14 栋 117 寝室的灯还亮着。凌小渊打开平板,让幽核接入后,屏幕上闪烁起各类电路图纸与数据 —— 这不仅是夏国科技进步的希望,更是他带领蓝星走向宇宙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