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黄县之行,终得圆满。太史慈既已归心,刘隆心中大石落地。为免节外生枝,在村中休整两日,待太史慈伤势稍复(与赵云比武略有损耗),并妥善安顿好村中事宜后,一行人便辞别乡邻,踏上了归途。
此番归程,队伍壮大了不少。除刘隆、赵云及原有十余名精锐护卫外,更添了太史慈这员虎将及其老母。为照顾年迈的太史母,刘隆特意备下了一辆舒适马车,由太史慈亲自驾车护卫。典韦亦率接应的护卫前来会合。一行人马,避开黄巾活动频繁的区域,专拣小路,谨慎地向西而行。
沿途所见,比之来时更加残破。黄巾军虽在朝廷重压下攻势受挫,但小股溃兵、土匪肆虐,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刘隆一行虽尽量避免冲突,但仍遭遇了几股不开眼的黄巾散兵游勇,皆被赵云、典韦、太史慈以雷霆手段迅速清除,更缴获了些许物资。太史慈初次与赵云、典韦并肩作战,其悍勇精准的箭术与刚猛无俦的枪法,令赵云、典韦亦暗自点头,英雄相惜之情渐生。
月余之后,巍峨的秦岭在望,汉中盆地那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南郑城廓渐渐清晰,城头“刘”字大旗与“汉”字大旗并肩飘扬,守军盔明甲亮,戒备森严,与外面的乱世形成鲜明对比。
距城十里,早有斥候飞马报入城中。不一会儿,只见南郑城门大开,王翦、刘正、李平、许褚等文武要员,率领大队仪仗、鼓乐队,出城相迎!旌旗蔽日,鼓乐喧天,场面极为隆重。尽管外界黄巾肆虐,但汉中在刘隆集团经营下,俨然已成一片乱世桃源,军民士气高昂。
“恭迎主公凯旋!” 以王翦为首,众人齐声高呼,声震四野。
刘隆纵马前行,看着眼前熟悉的臣属和更加森严的防务,心中涌起一股“回家”的暖流与豪情。他飞身下马,快步上前,扶起欲要行礼的王翦和刘正:“王将军、父亲,快快请起!诸位辛苦!隆不在这些时日,汉中全赖诸位操持,方有此安稳局面!”
王翦沉稳道:“主公洪福,将士用命,汉中境内安宁,然外界黄巾势大,探报显示,张角兄弟仍在冀州负隅顽抗,朝廷大军久攻不下,各地烽烟不断。” 他目光扫过刘隆身后的赵云、典韦,以及在马车旁护卫的陌生雄壮将领(太史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刘正拉着儿子的手,老怀大慰:“隆儿,你此番东行,历时数月,深入险地,为父日夜悬心。见你平安归来,又得贤才,我心甚慰!”
这时,李平上前一步,低声道:“主公,颍川郭奉孝先生、戏志才先生,已于数日前抵达南郑,现安置在驿馆之中。按主公吩咐,一切用度,皆按上宾之礼。二位先生言,颍川亦受黄巾波及,不堪其扰,故提前来投。”
刘隆闻言大喜!郭嘉、戏志才提前到了!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他强压心中激动,点头道:“好!甚好!回府再叙!”
当下,大军汇合,旌旗招展,鼓乐齐鸣,浩浩荡荡进入南郑城。城中百姓闻讯,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争睹平东将军及其麾下猛将的风采。见刘隆麾下又添英杰,军容鼎盛,百姓欢呼雷动,对汉中的未来充满信心。
入城后,刘隆即刻安排太史母至早已备好的幽静宅院休养,派专人伺候。随后,他顾不得洗去风尘,立刻在修缮一新的平东将军府(原太守府扩建)正厅,设下盛大宴席,一来为自己接风洗尘,二来为郭嘉、戏志才、太史慈三位新投的贤才猛将接风,三来亦是借此机会,让麾下文武重臣齐聚一堂,增进情谊,共商应对黄巾及未来之大计。
华灯初上,将军府正厅内,灯火通明,觥筹交错。案几排开,虽非极致奢华,却是肉食管够,酒香四溢,在这乱世已属难得。
刘隆端坐主位,左手边以王翦为首,依次是刘正、李平、许褚等原有班底;右手边则是新投的郭嘉、戏志才、太史慈,赵云、典韦亦在座。可谓文武济济一堂,人才鼎盛!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厅内气氛热烈。刘隆举杯起身,朗声道:“诸位!今日之会,有三喜!一喜,隆奉旨讨贼,东巡建功,幸得诸位鼎力,平安归来,与诸位重聚!”
“贺主公凯旋!”众人齐声举杯。
“二喜!”刘隆目光扫向郭嘉、戏志才、太史慈,“天佑汉中,得遇大贤!值此乱世,三位先生不弃,来投我汉中,共抗黄巾,匡扶社稷!此乃天大之喜!”
他首先走向郭嘉席前。郭嘉今日换上了一身较为正式的文士袍,虽面色仍带苍白,但眼神灵动,嘴角含笑,自有一股洒脱不羁的气质。“这位,便是颍川奇士,郭嘉,郭奉孝!胸藏韬略,算无遗策,有鬼神不测之机!得奉孝相助,如虎添翼也!”
郭嘉微微一笑,起身执礼:“嘉,山野散人,闻主公高举义旗,讨贼安民,特来相投,愿效绵薄之力。” 言辞简洁,气度从容。
众人见其风采,皆道:“久仰奉孝先生大名!”
刘隆又至戏志才席前。戏志才气色比在颍川时略好,他起身拱手,声音仍有些中气不足:“志才庸才,蒙主公不弃,愿附骥尾,共讨国贼,以安黎庶!”
“志才先生过谦!得先生之助,我军如添智囊!”刘隆勉励道,又引向太史慈。
太史慈一身崭新铠甲,雄壮威武,见刘隆走来,连忙起身,抱拳躬身,声如洪钟:“末将太史慈,拜见主公!黄巾祸国,民不聊生!慈愿为前锋,为主公扫平妖贼,万死不辞!”
“好!我得子义,破黄巾必添胜算!”刘隆用力拍拍太史慈坚实的臂膀,心中欢喜无限。
引荐完毕,刘隆回到主位,高举第三杯酒,声音沉肃下来:“三喜!亦是责任!如今黄巾未平,张角兄弟犹在冀州顽抗,天下板荡,生灵涂炭!我文有王翦、奉孝、志才、李平等运筹帷幄,武有子龙、恶来、仲康、子义等冲锋陷阵!正当齐心协力,整军经武,一面保境安民,一面伺机出击,助朝廷早日剿灭黄巾,还天下太平!愿与诸公共饮此杯,同心协力,讨贼安民,匡扶汉室!”
“愿随主公,讨贼安民,匡扶汉室!” 厅内众人轰然应诺,声震屋瓦,同仇敌忾之气弥漫。赵云、典韦、许褚、太史慈等将,更是摩拳擦掌,欲上阵杀敌。
接下来,便是自由宴饮,互相结识。王翦与郭嘉、戏志才探讨黄巾局势与天下动向;许褚性烈,与典韦、太史慈三员虎将凑在一处,大碗喝酒,声若洪钟,讨论破敌之术;赵云则与李平等人叙话,沉稳有度。
刘隆看着眼前这济济一堂的人才,心中感慨。虽黄巾未平,前路艰险,但麾下人才辈出,汉中稳固,已有了在这乱世立足并有所作为的资本。
宴席至深夜方散。刘隆虽饮了不少酒,但头脑清醒。他单独留下了王翦、郭嘉、戏志才、李平四人至书房议事。
书房内,烛火通明。刘隆屏退左右,神色凝重道:“今日欢宴,是为安众心,鼓士气。然黄巾巨患未除,朝廷疲敝,天下局势微妙。我等切不可懈怠。隆离汉中期间,外界局势可有新的变化?”
王翦禀报道:“回主公,据各方探报,冀州主战场,卢植、皇甫嵩等将军与张角主力对峙,互有胜负,张角凭借广宗、下曲阳等城负隅顽抗,战事胶着。各地黄巾余部仍在流窜作乱,尤以青、徐、豫、荆等地为甚。朝廷催促进兵剿贼的诏令已至,令我部伺机东出,策应主力。”
郭嘉轻咳一声,接口道:“主公,嘉在途中亦有所闻。张角虽困兽犹斗,然太平道根基已损,其败亡只是时间问题。然黄巾平定之后,天下格局将迎来巨变。各地州牧、太守坐大,恐成尾大不掉之势。我汉中,当借此剿贼之机,扩充实力,积累声望,广纳流民,以为将来之计。”
戏志才补充道:“奉孝所言极是。‘剿贼’是名,‘自强’是实。当前可一面加强练兵,囤积粮草,一面派小股精锐,清剿汉中周边黄巾残部,既练兵马,又安地方,更可向朝廷表功。”
李平也道:“境内屯田、冶铁、招募流民等事,均在推进,然钱粮消耗巨大,需开源节流。”
刘隆听完汇报,心中了然。局势虽乱,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他沉吟片刻,决断道:“诸位所言,正合我意。当前要务,乃是‘借剿贼以自强’。王将军,加大练兵力度,新卒老兵皆需操练纯熟,尤其是新到玄甲军与子义部众,需尽快整合形成战力。奉孝、志才先生,暂为军师祭酒,参赞军机,并密切关注朝廷动向与各方势力反应。李主簿,政务民生,尤为根本,需确保粮草无虞,流民安置妥当。”
“诺!”四人齐声领命。
“至于剿贼……”刘隆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可先拿汉中周边乃至巴郡境内的黄巾残部开刀,由子龙、恶来、仲康、子义等将轮番出击,以战代练,积累经验,缴获物资。但需谨慎,不可孤军深入,以免被黄巾主力所乘。”
他又看向郭嘉和戏志才,关切道:“二位先生身体要紧,剿贼军务繁重,尚需倚重二位奇谋,切莫过度操劳。我已命人广寻名医良药,为二位调理。”
郭嘉、戏志才心中感动,拱手道:“谢主公关怀!敢不尽力!”
战略方向已定,众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直至深夜方散。
刘隆独自站在书房窗前,望着南郑城相对宁静的夜色,耳中仿佛能听到远方战场的厮杀声。黄巾之乱是危机,也是他崛起的最佳舞台。文有王翦、郭嘉、戏志才等经天纬地之才,武有赵云、典韦、许褚、太史慈等万夫不当之勇,内有李平等能臣治理,外有汉中天险可守。
潜龙在渊,终将腾空!在这乱世的开端,他刘隆,已然握有一手好牌。接下来,便是如何在这盘天下棋局中,步步为营,最终执掌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