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天空好似一块被精心擦拭过的蓝宝石,澄澈而明亮,然而,大魏朝堂之上的气氛却如暴风雨来临前一般,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李天泽从太后处回来后,便如同一位即将奔赴艰苦战役的将领,马不停蹄地带领幕僚团队投入到应对新政困境的紧张筹备之中。
朝堂辩论的日子终于来临,这一天,朝堂上的大臣们早早地便整齐排列,一个个神色各异,犹如即将展开一场激烈厮杀的战士。守旧派大臣们眼神中透着一丝得意与期待,仿佛已经看到新政在他们的攻击下土崩瓦解;而支持新政的大臣们,则是一脸坚定,紧紧攥着拳头,准备为新政的继续推行拼死一搏。
李天泽端坐在朝堂之上,目光沉稳地扫过众人,说道:“今日召集诸位大臣,是为了就新政之事进行深入探讨。近来新政推行遭遇诸多阻力,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希望今日大家能畅所欲言,以大魏的长远发展为重。” 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如同洪钟般在朝堂上回荡,试图打破这压抑的气氛。
话音刚落,一位守旧派大臣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他身形佝偻,却眼神犀利,大声说道:“太子殿下,这新政实在是荒谬至极!科举增设那些奇奇怪怪的科目,让学子们偏离了圣贤之道,长此以往,我大魏的文风将被败坏。均田制更是乱来,随意更改土地归属,扰乱了社会秩序,百姓们怨声载道,这岂是治国之道?” 他一边说着,一边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笏板,仿佛在向新政发起最猛烈的攻击。
苏哲闻言,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犹如一位即将迎接挑战的剑客。他微微拱手,说道:“大人,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科举增设算学、工学、商学等科目,并非偏离圣贤之道,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如今大魏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难题,我们需要各类专业人才来解决这些问题。就如同建造一座宏伟的宫殿,不仅需要精通建筑技艺的工匠,还需要懂得规划布局的设计师,更需要擅长管理物资的后勤人员。这些新科目培养出来的人才,便是大魏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而均田制,表面上看是改变了土地归属,但实际上是为了让每一个百姓都能有地可耕,有饭可吃。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苏哲的声音清朗而有力,犹如一阵春风,试图吹散守旧派大臣心中的疑虑。
守旧派大臣们听了苏哲的话,脸色微微一变,但仍不甘示弱。另一位身材魁梧的大臣站出来反驳道:“哼,说得好听!可这新科目一考,现有的考官们大多不懂这些,如何评判学子们的优劣?而且推行均田制,土地丈量困难重重,还容易引发纠纷,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他的声音如雷贯耳,试图以气势压倒苏哲。
负责科举改革的幕僚站了出来,从容地说道:“大人,关于考官问题,我们已有妥善安排。我们会选派朝中对这些新科目有所研究的官员,以及从民间聘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对现有的考官进行培训。同时,在初期我们会采用较为宽松的评判标准,着重考察学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基础知识,随着时间推移,再逐步完善评判体系。至于土地丈量,我们组织了专门的队伍,选用经验丰富、公正无私的官员和民间丈量能手。先在小范围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制定详细的丈量标准和流程。并且,在丈量过程中,我们会向百姓做好解释工作,让他们参与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应对措施,眼神坚定,仿佛在向守旧派大臣宣告新政推行的决心。
朝堂上你来我往,辩论愈发激烈,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一触即发。就在这时,一位原本中立的大臣站了出来,他微微皱眉,说道:“太子殿下,诸位大人,下官也听闻了新政试点的一些情况。据下官了解,在一些试点郡县,百姓们对均田制的抵触情绪确实有所缓解,这说明新政并非完全不可行。或许我们可以再给新政一些时间,看看后续的发展。” 这位大臣的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了一阵涟漪。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大臣,听了这话后,也开始重新审视新政的意义。
李天泽见状,心中一喜,他趁热打铁地说道:“诸位大臣,新政推行虽困难重重,但并非没有成效。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就轻易放弃,要为大魏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政的实施细节,让新政更好地造福百姓。” 李天泽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在向众人描绘一幅大魏因新政而繁荣昌盛的美好画卷。
朝堂辩论结束后,李天泽深知,要想真正让新政顺利推行,还需要得到太后的全力支持。于是,他再次前往慈宁宫,准备与太后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
踏入慈宁宫,李天泽看到太后正坐在窗边,静静地看着窗外的花园,神色略显疲惫。他轻轻走上前,跪地请安:“儿臣拜见母后。”
太后转过头,看着李天泽,微微叹了口气:“皇儿,朝堂上的事情,哀家也听说了。这新政推行,真有你说的那么好吗?” 太后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与担忧,仿佛在等待着李天泽给出一个让她安心的答案。
李天泽抬起头,诚恳地说道:“母后,儿臣敢以性命担保,新政对大魏的未来至关重要。今日朝堂辩论,相信母后也有所耳闻。儿臣和幕僚团队已经针对新政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措施。就拿科举改革来说,我们会确保考官选拔公正合理,让新科目能够真正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均田制方面,我们会加大宣传力度,让百姓们切实了解到均田制的好处,同时保证土地丈量公平公正。儿臣恳请母后,再给新政一些时间,儿臣定会让母后看到新政给大魏带来的变化。” 李天泽的声音中充满了诚意,眼神坚定地看着太后。
太后听了李天泽的话,沉默了许久。她缓缓说道:“皇儿,哀家知道你一心为大魏着想。但这新政之事,关乎大魏的国运,哀家不得不谨慎。这样吧,哀家给你三个月的时间,若三个月后,新政真能如你所说,让大魏有所起色,哀家便全力支持你。若不能,你必须停止新政的推行,好好反思。” 太后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但也有着对大魏未来的期待。
李天泽心中一阵激动,他连忙磕头谢恩:“儿臣谢母后恩典!儿臣定不负母后所望。”
从慈宁宫出来后,李天泽立刻回到东宫,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幕僚团队。众人听后,欢呼雀跃,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诸位先生,太后给了我们三个月的时间,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让新政在这三个月内取得显着成效。” 李天泽的声音中充满了斗志,眼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天泽和幕僚团队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日夜忙碌。宣传官员们深入各个村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们解释均田制的好处;新科目培训班在试点郡县如火如荼地开展,学子们积极学习新科目的知识;负责土地丈量的官员们认真细致地工作,确保每一块土地的分配都公平公正。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政的成效逐渐显现。在试点郡县,百姓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均田制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小,一些原本反对新政的百姓,也开始主动参与到新政的实施中来;科举改革方面,新科目培训班培养出的学子们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才能,让人们看到了新科举制度的潜力。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当李天泽再次站在朝堂之上,向太后和满朝文武汇报新政成果时,朝堂上一片寂静。众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李天泽的发言。李天泽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诸位大臣,母后,经过这三个月的努力,新政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试点郡县,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土地分配更加合理,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科举改革方面,新科目选拔出的人才,为大魏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事实证明,新政是可行的,它将带领大魏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李天泽的声音充满了自信与自豪,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大魏新时代的到来。
太后听了李天泽的汇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皇儿,你做得很好。哀家相信,在你的带领下,大魏一定会越来越好。从今日起,哀家全力支持新政的推行。” 太后的声音坚定有力,如同给新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跪地高呼:“陛下圣明!太子殿下英明!” 一时间,朝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仿佛是对新政的认可,也是对大魏未来的期许。
大魏的新政,在经历了重重阻力和波折后,终于迎来了转机。而李天泽和他的幕僚团队,在这场新政推行的战役中,成功地协调了各方关系,让新政得以继续推行。但未来的道路上,是否还会有新的挑战等待着他们?大魏又将在新政的推动下,走向何方?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京城,依旧在这历史的风云变幻中,见证着大魏的兴衰荣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