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火花一旦燃起,便不容熄灭。
地底洞穴中,林栀靠着岩壁,全力维持着与织梦者碎片那纤细如丝的精神连接。那微弱却稳定的脉冲,成了这片绝对黑暗和死寂中唯一的锚点,指引着她逐渐麻木的意识。
碎片传递的信息依旧破碎,如同坏掉的收音机接收着模糊的电台。但它对环境的“本能”感知在缓慢增强。它指引着她更精确地找到岩壁上矿物质含量更高的渗水点,从那冰冷的水流中汲取更有效的微量能量。它甚至能模糊地预警远处岩层偶尔传来的、更危险的应力变化,让她提前缩进更安全的角落。
饥饿感如同附骨之疽,不断啃噬着她的意志。她尝试咀嚼了一些岩壁上最柔嫩的发光苔藓,那味道苦涩刺喉,几乎无法下咽,但少许汁液滑入胃中,似乎带来了一丝微不足道的能量。她知道自己必须找到真正的食物,或者尽快离开。
她的目光再次投向那道狭窄的岩缝。碎片的脉冲对那个方向的反应最为清晰,传递出一种复杂的混合信息:对狭窄通道的本能排斥,对未知的警惕,但又夹杂着一丝极微弱的……“吸引”?仿佛那边存在着什么能让它感觉更“舒适”或能加速修复的东西。
赌一把。
她收集了洼地里最后一点积水喝下,将变得愈发珍贵的霍华德手稿和数据芯片用防水袋仔细包好贴身收起,最后将恢复了一丝微弱暖意的碎片紧紧握在掌心。
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她侧身挤入了那道岩缝。
挤压感瞬间传来。岩石粗糙冰冷,摩擦着她的伤口和衣物。空间极其狭窄,仅能容她缓慢挪动。绝对的黑暗吞噬了一切,只有手中碎片那微弱到几乎看不见的脉动,和她自己的呼吸声。
她完全依赖着碎片的指引。每当遇到岔路,她便集中精神感受碎片脉冲的细微变化,选择那个让脉冲稍显“活跃”或“稳定”的方向。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力,她的精神力如同即将见底的油灯,每一次探知都让眩晕感加剧。
通道并非一直向下,有时曲折,有时甚至微微向上。她能感觉到空气的微弱流动,时而带着更浓郁的土腥,时而又似乎夹杂着一丝……陈旧金属和机油的气味?
不知挪动了多久,她的体力再次逼近极限。就在她几乎要瘫软倒下时,碎片脉冲猛地传来一个清晰的警示!
……前方……空……小心……
她立刻停下脚步,艰难地向前摸索。手指触到的岩石骤然消失!前方是一个空洞!
她战战兢兢地探出身子,宛如一只受惊的小鹿,发现岩缝在此处犹如百川归海般汇入了一个稍大的空间。借着手心碎片那微弱的光芒,她犹如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勉强能看到这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宛如被时间遗忘的古老隧道。隧道壁并非浑然天成的岩石,而是如岁月斑驳的面容,那斑驳的混凝土,仿佛是被历史侵蚀的痕迹,部分区域已经坍塌,露出内部的钢筋和更深处的岩层,如同一具具被剥开的骨架。空气中那股陈旧的金属和尘埃气味,犹如陈酿的老酒,愈发浓郁。更让她心跳如鼓的是,她在混凝土墙壁上,看到了一些模糊的刻痕,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神秘密码。她如痴如醉地凑近前去,用指尖如同轻拂琴弦般仔细抚摸。那是一些早已褪色、几乎被苔藓和沉积物掩埋的符号和标记,它们杂乱无章,犹如被风吹乱的音符,但其中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箭头指向,却如同一把把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让她感到一丝莫名的熟悉。
她犹如一只敏捷的猎豹,迅速从防水袋中掏出霍华德的手稿,借着碎片那微弱如萤火般的光芒,飞速地翻动着。须臾之间,她便在那密密麻麻的手稿边缘注解和潦草的草图里,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找到了类似的符号!霍华德在那浩如烟海的研究笔记中,似乎曾经引用或标注过这种风格独特的标记,仿佛是为了指示地下结构那错综复杂的特定分区或神秘莫测的能量节点!
“这不是天然洞穴……这是‘方舟’计划遗留的地下结构的一部分?”林栀心中剧震。霍华德的研究果然与这片区域有关!他可能曾经探索过这里,或者他的研究基于这些早已存在的秘密设施!
碎片在她手中也微微发热,脉冲变得稍显急促,似乎对这些标记也有反应。
她如履薄冰般沿着这条废弃的隧道艰难前行,不断有更多的人工痕迹映入眼帘:那锈蚀的管道接口,宛如垂死之人的咽喉,发出阵阵呻吟;那断裂的电线,好似被斩断的毒蛇,扭曲着身躯;还有那半埋在坍塌物里的、老旧的防爆灯罩,仿佛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老人,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这一切都如铁证般证实了她的猜想。她并非迷失在完全未知的自然地狱,而是闯入了一个被尘封的、深埋地下的秘密网络的边缘。霍华德的线索,与这里的现实,就像两条相交的命运之线,开始重叠!
地表,基地分析室。
气氛紧张而专注。巨大的屏幕上并排显示着城市地下管网三维图、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以及那个依旧微弱但持续存在的异常信号源定位闪烁点。
“信号源深度锁定在基岩层上部,距离最近的人工管网垂直深度超过一百五十米!”地质专家指着屏幕,“那片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个古老的地下水脉和断裂带。理论上存在天然溶洞或裂隙系统的可能性。”
“但信号出现的区域,与旧城建档案馆里一份模糊标注的‘早期特殊工程预留区’存在部分重叠。”另一位分析员调出一张扫描的古老蓝图,“这份蓝图标注不全,但显示该深度可能存在一条废弃的、代号‘鼹鼠’的初步勘探隧道,是几十年前某个未完成项目的遗迹,后来被封存遗忘。”
秦屿目光锐利:“‘鼹鼠’隧道?能找到它的入口吗?”
“很难。年代久远,地表变化巨大,所有明面上的入口都被彻底封死或掩盖在城市发展之下。而且蓝图不全,无法确定隧道具体走向和当前状态。”
这时,张老师抱着一本厚厚的、皮革封面已然破损的古籍走了进来,吴薇跟在她身后。
“或许……我们该换一个思路。”张老师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明亮,“不要只盯着人工建筑的蓝图。小月亮的梦境,那个信号的特征,都提示我们,林栀和那碎片可能更依赖于‘自然’的路径和能量。”
她将古籍摊开在桌上,指着一幅用古朴笔法绘制的、类似人体经络、却又标注着星辰名称和山脉水流图案的复杂图谱。
“这是晚晴早年收集的一份孤本残卷,推测是明代以前的风水地师所作。它论述的并非迷信,而是一种古老的‘地脉’学说,认为大地之下存在类似人体经络的‘能量流动路径’(地脉),这些路径与星象相对应,在某些特殊节点会汇聚或显现。”
她的手指沿着图谱上一条蜿蜒的、标注着“隐龙”的虚线移动,这条虚线的走向,竟然与屏幕上信号源出现的大致区域、以及那条代号“鼹鼠”的废弃隧道推测走向,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这份残卷提到,‘隐龙’之脉,其性‘隐而晦,深而藏’,常伴‘幽泉’与‘坚石’,但其‘枢穴’之处,有时会被‘先贤’借以‘筑藏真之所’。”张老师深吸一口气,“我认为,霍华德选择那里进行秘密研究,并非偶然。他可能也发现了地脉能量的异常,或者,‘方舟’本身就被安置在一个巨大的地脉节点之上!那条废弃隧道,可能正是沿着某条微弱地脉的走向开凿的!”
吴薇眼中闪过光芒:“所以,林栀能活下来,不仅仅是因为潜航器,还可能因为她被冲到了地脉能量相对活跃的区域,碎片能从中汲取微量能量?而她发出的信号能穿透岩层被月亮感应到,也可能是因为信号沿着地脉能量路径进行了某种超常传播?”
“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想,但目前最能解释诸多异常!”张老师肯定道。
秦屿立刻下令:“重新调整搜索模型!将这份‘地脉’图谱的推测路径与地质图、废弃隧道蓝图进行叠加分析!优先排查三者重叠度最高的区域!勘探队做好准备,我们需要地质学家和熟悉古老符号的人同行!”
新的星轨已然点亮——将现代科技、尘封档案与古老智慧相结合,编织成一张更精准的搜救网络。
目标不再是无边黑暗,而是那条隐藏在大地脉络之中的、可能通往生路的“隐龙”之径。
而在地下,林栀抚摸着墙面上与霍华德手稿呼应的古老符号,看着掌心对周围环境感知越来越清晰的碎片,也隐隐感觉到,她正在接近某个被深深掩埋的核心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