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意思,几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为啥都盯着周口店这块地儿定居啊?”吃瓜博主挠挠头,抛出了疑问。
“奥秘就藏在史前周口店独特的自然环境里。”梦瑶接着念资料,“山顶洞人刚定居周口店的3万年前,正好赶上玉木冰期的中断期,全球气温开始上升。这一来,华北的冬天没那么难熬了,山顶洞人过冬压力小了很多。更关键的是,气温上升让全球海平面剧烈上涨,当时的海平面一度比现在高出10到20米,华北的淄博—献县一线以东,还有华东的泗阳—淮阴一线以东的陆地,全被海水淹了。”
“哦!原来是海平面上涨,让这儿的环境变好了!”陶兄一拍大腿,恍然大悟,“怪不得叫‘海景房’,搞不好当时山顶洞人住的山洞附近真能看到海!”
“没错,当时渤海的面积比现在大1.5倍以上呢。”吃瓜博主补充道,“苏北那边的古湖也被海水侵入了,这在地质学上叫‘假轮虫海侵’,咱们中国也管它叫‘献县海侵’或者‘泗阳—涡湖海侵’。有海有适宜的气候,自然成了人类定居的好地方。”
“对,假轮虫海侵最盛的时候,海水一度漫到了北京大兴—河北廊坊一线,要是赶上海啸或者大潮,海水还能再往西浸。”梦瑶补充道,“1987年的时候,王府井金鱼胡同施工,就意外挖出了水生动物的脊椎化石。古生物学家一鉴定,哪儿是什么金鱼啊,竟是鲸鱼的化石!而且那地层的年代,距今差不多3万年。”
“哈哈,怪不得说3万年前的北京能‘看海’,山顶洞人住的真是‘海景房’!”晓萱拍着手笑起来,这说法实在太形象了。
正说着,梦瑶的手机突然响了,她一看屏幕,立刻道:“是华老的视频连线!”
“快接快接!听听老爷子要说啥!”啸风凑上前,眼里满是期待。
视频一接通,华老精神矍铄的头像就出现在屏幕上,开口便问:“我发的视频和年表,你们都看了吧?”
“看了,华老。”梦瑶连忙点头。
“我之所以发这两样东西,就是想让你们琢磨琢磨——北京王府井都能挖出鲸鱼化石,这说明什么?”华老故意卖了个关子。
话音刚落,视频里突然传出另一个略带不耐烦的声音:“你直说不就完了,净浪费时间。”正是阴老。
“我这不是想引导他们想想嘛!真要细说,这些信息讲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华老辩解道。
“又一句废话。”阴老毫不客气地怼回去。
屏幕外的众人被俩老爷子这“斗嘴”模样逗得哈哈大笑。
“上回在火山群见他俩,还挺和睦的,怎么这会儿跟‘欢喜冤家’似的?”晓萱捂着嘴笑,小声跟身边人说。
“嘿,他俩后来就这画风,嘴上互怼,心里比谁都默契。”啸风笑着解释,显然早见怪不怪了。
“行了不闹了!”华老清了清嗓子,正经起来,“我就是想告诉你们,研究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必须牢牢抓住地球的大环境变化。你们没发现吗?降温,冰冻,升温,洪水,这套循环反复上演,直接逼着咱们的祖先不断大迁徙……”
“对,环境一变,生存的地方就得换。”啸风顺口接了一句。
“别打岔,听我说完。”华老摆摆手,“就说2.8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欧洲—北美联合冰盖一形成,全球海平面都降了,那会儿住在大同盆地的古人类,不少都往南迁了——知道为啥迁不?”
“冷!天太冷没法活!”梦瑶立刻答道。
“对喽,聪明!”华老赞许地点头,“但也有一部分人留下来了,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两样能扛住严寒的技能。”
“两种技能?是什么啊?”梦瑶好奇地追问。
“使用火和制造弓箭!”啸风抢先开口,语气笃定。
“哎,说对了!”华老一拍大腿,“火能取暖,弓箭能高效捕猎填饱肚子,有这两样,才能在冰天雪地里活下去。再说了,中国最早的弓箭,不就是在雁北地区发现的吗?”
“没错,就是之前您发的资料上说过的。”梦瑶连忙附和,这下彻底把环境变化和人类技能的关联串了起来。
“1.5万年前到6000年前这段时间,卷转虫海侵带来升温,老仙女木事件又引发全球降温,这种冷暖交替反复了好几次。”华老继续说道,“别小看这几次交替,它不光能解释全球各地流传的大洪水传说,还能说明为啥有些古建筑越建越高,比如金字塔,咱们国家海边也有类似的遗迹;甚至连黄帝、炎帝和蚩尤的大战,都能从这儿找到线索……”
“华老,您能说得再详细点吗?这气候和上古大战怎么还扯上关系了?”吃瓜博主赶紧追问,一肚子好奇。
华老笑了笑:“咱们先理理方位——黄帝部族在西边,蚩尤部族在东边,炎帝部族在中间。按常理说,真要起冲突,战场该在豫东或鲁西这些中间地带。可为啥最终的决战,偏偏选在了河北西北部的涿鹿呢?”
“气候变迁:改写历史的无形之手。”阴老突然插话,言简意赅。
“你别打岔,我正讲着呢。”华老皱了下眉。
“我这是替你节约时间,省得绕圈子。”阴老慢悠悠地回怼。
“别帮倒忙,听我慢慢说。”华老无奈摆手,继续解释,“关键就出在气候上。当时气温升高,海平面一个劲儿上涨,原来住在东部海边的东夷人,家乡全被海水淹了。蚩尤带着他的氏族,面对这灭顶的天灾,没办法只能往西迁徙,到处找能活下去的地方。这么大规模的人口移动,硬生生把黄帝、炎帝、蚩尤这三大势力,全都挤到了河北涿鹿那一块儿。”
“那为啥偏偏是涿鹿一带,成了大家都盯着的地方呢?”梦瑶紧跟着问,这一点她始终没琢磨透。
“涿鹿能成为各部族的聚集地,可不是偶然。”华老掰着手指头数道,“首先是地理优势,它在桑干河流域,水源从来不用愁,气候也比中原地区稳定,冷暖波动没那么剧烈。再就是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合种庄稼,草原也能养牲畜,农耕和畜牧业都能发展,这不就是块现成的‘宝地’嘛!”
“原来如此!咱们之前一直聊的桑干河地区,在这么早的时候就这么重要了!”陶兄恍然大悟,忍不住感叹,“难怪能挖出那么多遗址,原来是块自古以来的‘风水宝地’。”
“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阴老抢在华老前面开口,语气带着几分笃定,“在涿鹿地区,我们挖出了后岗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还有龙山文化的遗迹,这三种文化分别对应蚩尤、炎帝和黄帝部族,它们在这儿要么交替出现,要么相互交融,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可太少见了。”
“这也正好能和一些神话传说对上。”华老补充道,“东夷人以凤鸟为部落图腾,咱们熟知的‘夸父追日’神话,其实就是他们谱写的。”
“还有‘精卫填海’。”阴老紧跟着抛出一个,言简意赅。
“阴老,您讲讲详细的呗!这俩神话怎么跟东夷人迁徙扯上关系的?”晓萱听得入了迷,连忙追问。
“‘精卫填海’好理解,东夷人的家乡被海水淹了,他们不甘心,就生出了填海复地的念想,神话就是这么来的。”阴老解释得干脆利落。
正是:磨石而砺,精工开刃启鸿蒙,更玉琢成器,火铸为陶,祖先风采辉星斗;抟土以陶,妙手塑纹彰异彩,复耕播以粟,织造以麻,华夏文明溯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