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这时注意到屏幕上“湖畔生态”的板块,上面的动画展示了大同湖时期的环境:
那时的大同盆地,年平均气温比现在凉爽,冬冷夏凉还干燥少雨。
许家窑一带“混搭风”十足:
草原上长着麻黄、蒿草,山区里稀疏分布着冷杉、云杉、雪松这些针叶树,还有榆树、柳树和各类灌木,草原、灌木、森林交错在一起,像个天然的“植物园”。
动物种类就更全了:既有野马、普氏羚羊、鹅喉羚羊这些擅长奔跑的食草动物,也有披毛犀、古棱齿象、东方剑齿象这种“大块头”;既能看到大角鹿、梅花鹿、原始牛在林间觅食,也能遇到虎、狼、野猪这些肉食动物;
天上飞着天鹅、鸵鸟,地上跑着野兔、田鼠,连湖边都有蜗牛、螺这些小生物,整个生态链特别完整,就像一个远古版的“野生动物园”。
“原来那时候有这么多动物啊!”小虎看得入了迷,“有披毛犀和剑齿象,跟恐龙一样厉害吗?”
赵导笑着摇摇头:“它们比恐龙出现得晚多啦,但也是当时的‘大块头’,许家窑人能捕猎到这些动物,说明他们的狩猎技术特别厉害!”大家听得连连点头,对许家窑人的智慧又多了几分佩服。
宇辰指着许家窑遗址的介绍板,结合之前听的讲解补充:“这个遗址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之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末或中期初的人类化石遗址,而且这些人类化石是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距今大概10万年前。1973年的时候被发现并发掘,出土了近20件人类化石、1.4万多件石制品,里面石球和刮削器的数量最多。前两天在火山群,华老和英老专门跟咱们讲过这个遗址的故事。”
大家围在展柜里的许家窑石器旁,忍不住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赵导继续讲解:“以前这里是一片浩瀚的大同湖,整个区域属于大同盆地。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古人类,后来他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恶劣,没法继续生存,就迁徙到了我们大同湖周围。当时的大同湖周边植被特别茂密,气候也适宜,很适合人类繁衍生息,所以北京人就来到了这里定居。”
“这我就有点不懂了,”陶兄皱着眉提问,“按说大同的纬度比北京高,不该比北京更冷吗?为什么北京人反而会往这边迁呢?”
赵导愣了一下,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这个问题……我还真说不太明白,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古气候细节,我了解得不够深入。”
“我看这个问题,得问问华老和阴老才清楚,他们之前在火山群讲古地理的时候特别专业。”啸风转头对梦瑶说,毕竟之前华老和阴老的讲解让大家印象很深。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梦瑶恍然大悟,立刻拿出手机,“我现在就给华老发消息问问,说不定他们能给咱们讲明白。”
赵导趁机把话题拉回展品:“咱们先来看阳高许家窑村的发现——那里出土了大量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制作的工具。大家看这个展柜,里面展示的就是他们当时用的工具,大部分都是石球。而且和这些石球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野马的化石,所以我们又把许家窑人叫做‘猎马人’,能看出他们主要靠捕猎野兽为生。”
“那这个石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呀?”小虎指着展柜里的石球,眼睛亮晶晶的,“真的像动画片里那样,做成流星锤甩出去捕猎吗?”
“对,就是捕猎的工具!”赵导肯定地说,“既可以把石球用绳索系起来,像流星锤一样甩出去缠住猎物,也能单独拿起石球投掷,砸向野马之类的动物,杀伤力不小。”
“你看!我说的没错吧!”梦瑶立刻收起手机,带着点小骄傲看向小虎,之前她想象“飞索猎物”的场景时,就猜石球是这么用的,现在终于得到了证实。
小虎也跟着点头,盯着石球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对许家窑人智慧的佩服。
“你看这石球,表面虽然坑坑洼洼,但形状挺圆的,得敲打好多次才能做成这样吧?”李梅拿起手机对着石球拍照,语气里满是佩服,“许家窑人拿它打猎,甩出去肯定又准又有劲儿。”
小虎凑在玻璃前,盯着刮削器看了半天:“这个刮削器的边缘好锋利!是不是用来剥兽皮、削木头的?要是现在拿它削苹果,说不定也能行!”逗得旁边的人都笑了。
晓萱则注意到石器的材质:“这些石器看着都灰蒙蒙的,应该是用当地的石头做的吧?能把普通石头变成能用的工具,还做出这么多件,说明他们早就摸清怎么找石料、怎么打制了,太有耐心了。”
“1.4万多件石制品啊,这得攒多少年才能有这么多?”梦瑶算了算,“而且还出土了人类化石,相当于连‘制作者’的痕迹都找到了,难怪华老和英老会专门讲这个遗址,确实太有价值了。”
“这些石器就像‘活证据’,能看出当时人类的大脑和动手能力都在进步,比更早的旧石器遗址技术要成熟多了。”宇辰说。
赵导看着大家讨论得热烈,笑着补充:“你们再仔细看,有些石球上还能看到反复敲击的痕迹,说明不是一次性的工具,坏了还会修补着用,能省不少力气呢。许家窑人能靠这些石器在湖畔生存下来,可见他们多聪明。”
大家再看那些石器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敬意——这些粗糙的石头,不仅是工具,更是10万年前祖先们努力生存的印记。
“哇,这个头盖骨看着好吓人!”小雨盯着展柜里的许家窑人头盖骨,忍不住往后缩了缩,小声叫道。
赵导笑着安抚她:“别怕。大家看这个头盖骨,从侧面就能发现,它的脑壳特别大。我们都知道,人类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脑容积一直在不断增加——许家窑人的脑容积,明显比刚才看到的甲龙颅骨大太多了,已经很接近我们现代人的水平了。”
“那我们现代人的脑容积有多少呀?”小虎立刻追问,眼里满是好奇。
李梅赶紧拿出手机查了一下,念道:“大概在1700毫升左右,不同人的会有一点差别,但基本都在这个范围。”
“所以这也成了科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咱们人类聪明智慧的程度,到底和脑容积成什么样的比例?”赵导接着说,“有人说脑容积大更聪明,也有人觉得关键看大脑结构,现在还没有统一答案,众说纷纭呢。对了,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只是复制品,原件比这珍贵多了。”
“原来是假的呀!”小雨听到“复制品”三个字,明显松了一口气,小手拍了拍胸口。
赵导又抛出一个有意思的点:“要是展出原件,大家能在它的颅骨正上方看到一个非常规则的圆孔。不少考古学家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脑外科手术留下的痕迹——也就是说,8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可能就尝试过给同伴做脑部手术了。”
“真的假的?8万年前就有脑外科手术了?也太厉害了吧!”晓萱眼睛瞪得溜圆,满脸惊奇。
“不过我觉得不太可能。”赵导话锋一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距今8万年前的许家窑人,还处于很原始的阶段,怎么可能掌握这么精密的外科手术技术?我更倾向于那个圆孔是受外力造成的。”
正是:许家窑址存遗韵,击燧石星火迸,薪传远古;远古智人启文明,掷飞球野兽惊,智启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