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这么一说就明白了,确实和手榴弹挺像的。”万老师恍然大悟。
“石权?这又是什么物件?”梦瑶盯着展台上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疙瘩,满脸疑惑。
“说明上写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文化、经济和技术都发展到了新高度。”宇辰照着展牌念,“石权作为当时重要的衡器之一,既体现了那会儿的技术水平,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
“说这么多,听得人云里雾里的。”梦瑶撇撇嘴,“不就是块石头吗,说得这么高级。”
“石权啊,又称‘石秤砣’,”啸风忍不住笑了,用最直白的话解释,“其实就是古代的秤砣,只不过咱们现在用的多是铁做的,这个是石头的。”
“对,就是古代称重的工具,用途跟现在天平上的砝码差不多。”宇辰也补充道,“展牌上的说法确实有点太书面化了。”
这时,万老师指着旁边一件短刺,说:“这个‘护身刺’,一看就是武器吧。”
“没错,这是近战用的。”啸风点头道,“战场上士兵跟敌人近身搏斗时,护身刺能派上大用场,既能防御敌人的攻击,也能趁机反击刺杀。比如明代打倭寇的时候,双方一旦近身缠斗,这护身刺就显得特别灵活,能精准攻击倭寇的咽喉、腹部这些要害部位。”
“这护身刺看着小巧,没想到这么管用。”梦瑶凑近了些,打量着那枚短刺。
啸风解释道,“明代士兵近战时常配这个,长度也就半尺多,能藏在袖中或腰间。遇上敌人兵器被格挡,抽出来就能贴身搏杀,尤其对付穿轻便铠甲的倭寇,灵活得很。”
万老师点点头:“看来不管是大型火器还是这种小兵器,都透着当时的实战智慧。倭寇擅长近身缠斗,这护身刺倒是针对性很强。”
“可不是嘛,”宇辰补充道,“我之前看资料,说有些护身刺的尖端还淬了东西,虽然不光彩,但在生死战里,确实能提高胜算。”
梦瑶咋舌:“听着就惊心动魄,还好这些都成了文物,不用再沾血了。”
“战争这东西确实矛盾,”啸风望着窗外暮色中的城墙,语气沉了下来,“就像这座城,不管叫大同还是平城,名字里都藏着‘和平’‘安定’的心愿,可历史上偏就战乱不断。最让人揪心的,是清初姜镶抗清那回,城破之后,十万军民遭了屠城,那惨烈劲儿,现在来这儿的游人大多不知道了。”
“啊?还有这样的事?”万老师闻言一惊,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这么一座看似平静的城,底下竟埋着这么多血泪?”
“可不是嘛,”啸风叹了口气,“城墙里,怕是都渗着当年的血。现在咱们站在这儿看风景,很难想象几百年前,这里曾是人间炼狱。”
宇辰也跟着点头:“所以说这些文物、这些故事得好好传下去,不光记着长城的雄伟,也得记得它背后藏着的苦难,这样才不算辜负那些逝去的人。”
梦瑶望着展柜里的旧兵器,忽然觉得手里的温度都凉了几分:“原来‘大同’这两个字,是多少代人用命盼来的啊。”
万老师沉默了片刻,轻声说:“这样的历史,确实该让更多人知道。和平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记着疼,才更懂珍惜。不过具体是怎么回事?”
“1649年1月,姜镶下定决心,关闭大同城门,宣布反清,自称‘大将军’,还公开效忠南明的永历政权。”啸风缓缓道来。
“他为什么要反呢?”宇辰追问。
“这里面缘由复杂,但最主要的,是清朝对汉族官员的猜忌和对汉人的轻慢,简直把人当成奴仆使唤。”啸风语气里带着愤懑。
“怪不得那会儿汉人官员在清廷要自称‘奴才’,”梦瑶皱眉,“这哪是尊重人啊。”
“是啊,”啸风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多尔衮得到消息,当即坐不住了。他第一时间派阿济格带着红衣大炮,火急火燎赶到大同围城。清军架起大炮猛轰,一心想速战速决。”
“多尔衮亲自指挥?还用了红衣大炮攻城,这下大同城危险了!”万老师听得揪心。
“可姜镶也不是好惹的,”啸风话锋一转,“他组织军民顽强抵抗,清军几次猛攻都被打退,损兵折将不少。多尔衮见硬攻不成,就换了策略,派人进城劝降,说只要姜镶投降,就既往不咎,还让他继续当总兵。”
“那姜镶投降了吗?”梦瑶紧张地问。
“到了这一步,姜镶哪还可能投降,”啸风摇头,“他压根不买账,直接拒绝了。多尔衮一看软的不行,干脆加派兵力,好多亲王都带着兵来增援,摆明了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大同。”
“听说大同城守了九个月呢。”宇辰补充道。
啸风点点头:“1649年六月,多尔衮料理完多铎的丧事后,亲自率领大军再攻大同城。这一回,双方都拼了命,多尔衮铁了心要镇压,姜镶也带着全城人殊死抵抗。”
“这是要见分晓了,”万老师轻声说,眼神里满是沉重,“这种生死之战,从来都是惨烈无比的。”
“大同城墙又高又坚固,清军动用了大批红衣大炮猛轰,还是攻不下来,只能望着城墙叹气。”啸风说,“多尔衮实在没办法,只好先回了北京城。”
“确实,大同城墙太坚固了,在冷兵器时代,想攻破真是难如登天。”宇辰望着窗外的城墙遗迹,由衷感叹。
“清军虽然没能一下子攻克大同,但长期的围困和攻打,把姜镶的实力耗得差不多了。”啸风继续说道,“到了八月,城里的粮食彻底耗尽了。”
“是啊,人是铁饭是钢,没吃的根本撑不住。”梦瑶接口道。
“这时候,姜镶的部将杨振威叛变了,他杀了姜镶,向清军献城投降。这场持续了约九个月的姜镶反清,最终还是失败了。”啸风的声音低沉下来。
“真是汉奸!太可恨了!”梦瑶忍不住骂道。
“其实也是大势已去,没有后援支持,再坚固的城池也守不住啊。”啸风叹了口气,“多尔衮接到大同城破的奏报,高兴之余,杀心也起来了,下令对大同屠城。”
“屠城?那也太可怕了!”万老师和梦瑶都忍不住惊呼,脸上满是惊惧。
“这场屠城,连清朝的官方史料《清实录》都有明确记载:‘谕和硕英亲王:斩献姜镶之杨振威等二十三员及家属并所属兵六百名,俱着留养……其余从逆之官吏兵民尽行诛之。将大同城垣自垛彻去五尺。’”啸风念出这段记载,语气里满是沉痛,“真是太惨了!”
展厅里一时陷入沉默,刚才还饶有兴致看展品的几人,此刻心里都沉甸甸的。那些冰冷的兵器、古老的城砖,仿佛都染上了当年的血色,让人喘不过气来。
里屋比外屋更小,靠墙摆着一张旧木床,占去了很多空间。
虽有两扇窗户,却被细密的木格子拦着,几人凑到窗边往外望,只能看到一小片的天空和城墙的局部,视野远不如预期开阔。
“原来也看不到什么特别的风景。”梦瑶有些失望地说。
“咱们还是下去吧,”宇辰揉了揉太阳穴,“这儿空间太挤,不知怎的觉得憋得慌。”
正是:三城拱卫,叠嶂藏兵,看瓮吞胡骑,月锁寒烽,耳听边笳,关屯铁甲,虎踞龙盘成锁钥;百雉金汤,层楼镇塞,任云卷旌旗,霜凝堞齿,烟横紫塞,日照玄戈,山连朔漠壮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