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的指尖轻轻点在泛黄的老照片上,玻璃展柜映出她凝重的神情:1967年的深秋,大同煤矿的风裹着煤灰,却吹不散万人坑前的肃穆。
照片里的时光突然鲜活起来——坑洞口万人坑三个猩红大字被岁月侵蚀得斑驳,却依旧像未愈的伤口般刺目。
老矿工郭四龙佝偻着背站在寒风中,前进帽下,皱纹里填满了半个世纪的苦难。
他颤抖的手举着那件破上衣,袖口处狰狞的血痂早已发黑,仿佛在无声控诉。这是老张头最后穿的衣裳……”
他沙哑的声音穿透照片,惊飞了树梢栖息的寒鸦,那天日本人的皮鞭抽下来,血就顺着这些破洞渗进了煤渣里……
照片里,一圈年轻人笔挺地围坐在空地上。他们簇新的工装与郭四龙拿着的补丁摞补丁的衣衫形成刺目对比,却都仰着肃穆的脸。
扎长辫的女同志双手死死攥住膝盖,指节泛白,发梢随着寒风轻轻颤动;短发女子歪着头,全神贯注地盯着老人布满老茧的手。
煤峪口山上的坟茔连绵起伏,远处,矿井口的升降机还在吱呀作响。
历史的齿轮在这一刻悄然咬合——当年被迫下井的童工,如今已白发苍苍;而眼前这些年轻的面孔,正用炽热的目光,将这段不能忘却的记忆深深烙进灵魂。
1999年8月18日,日本神户南京心连心会第三次访华团,专程来到这里凭吊万人坑王静的声音低沉而庄重,手指轻点着展墙上的老照片,画面里飘扬的中日两国国旗,在岁月的冲刷下依然清晰可见。
张导接过话头,看着展板上泛黄的报纸,铅字间仿佛还能听见历史的回响:2000年,万人坑上空回荡起了特殊的旋律。
他指着报纸上,看,29位日本国铁合唱团的成员,抬着写有万人坑慰灵纪念挽带的花圈,步伐沉重地走进这片浸染着血泪的土地。那是个清晨,9点的阳光照在他们肃穆的面容上,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凝重。
在国铁合唱团团长鹤嘉一郎的带领下,全体成员献上花圈,集体默哀三分钟。王静的目光凝视着照片里低头垂首的身影,那一刻,整个万人坑寂静得能听见心跳,仿佛连地下的亡魂都在等待这份迟到的告慰。
默哀结束后,手风琴和电子琴的旋律缓缓响起。张导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那首日文的慰魂曲,从团员们心底流淌出来,在坑洞上空久久盘旋。
他轻轻哼唱两句,苍凉的曲调在展厅里回荡。
歌词字字泣血。王静轻声念道:活生生地被抛进了那幽暗的深坑,怀抱爱子哺乳不甘咽气的母亲哟,双拳紧握不甘失去生命的父亲哟,还有和你相连的几十万死去的中国百姓,你们的累累白骨令我们心儿颤动。”
她的声音渐渐颤抖,“现在我站在这里起誓,不战友好,永久和平!”
此时,人们不禁潸然泪下。
真是难得的善举!老矿工拄着拐杖,眼眶泛红,这份跨越国界的忏悔与和解,值得称赞。
“我相信,那一时刻,现场的日本友人和工作人员早已泪流满面。张导哽咽说。
据日本国铁合唱团事务局副局长井上时女士介绍,王静继续说道,这29名团员,有退休职工,也有在职员工,平均年龄50多岁,最年长的已经78岁高龄。而井上时女士,更是第60次来中国,第20次到访大同。
18年前,她第一次踏上大同的土地,就被云冈石窟的壮美震撼。张导调出墙上的电子地图,标注出当年的行程,此后,在她的推动下,上千名日本友人来到大同,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这首《当我们站在这里时》的慰魂曲,正是井上时女士为悼念死难矿工所作。王静指着墙上的歌词展板,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历史的反思。
当天10点,71岁的受害矿工幸存者钱奎宝老人,被请到现场讲述亲身经历。张导的声音沉重如铅,10岁那年,他和父亲、舅舅、姨夫等9位亲人被日寇从河南抓来当劳工。三个月后,300多人的劳工队伍,只剩下他和表哥从万人坑死里逃生。
老人讲了半个小时,字字带血。王静的声音哽咽了,而台下的日本友人,也哭了整整半个小时。他们一边流泪,一边用笔记下这些从未在日本课本里出现过的历史。
10点30分,合唱团成员神情悲痛地离开了万人坑王静的话语突然一顿,目光深邃而悠远,但是,历史的钟声仍在敲响,和平的祈愿永远不会停止......
展厅的空气仿佛凝固在那段沉重的回忆里,许久,日本男子突然再次深深鞠躬,说了一段话。
王导翻译:我的祖父曾参与过矿山掠夺,这些年家族一直在寻找赎罪的机会。我也看到井上时女士的事迹,也是我鼓起勇气来到这里的原因。
啸风轻轻拍了拍年轻人小六子的肩膀:看到了吗?真正的勇气,不是挥舞拳头,而是直面历史的疮疤。
小六子红着眼圈点头,突然走向日本男子,深深鞠躬:对不起,我不该冲动。
两个年轻人的手,在众人注视下缓缓握在一起。
张导打开手机,调出一段珍贵视频:白发苍苍的井上时女士站在万人坑前,用略显生涩的中文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真相告诉日本的年轻人。
画面切换到日本街头,一群中学生举着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的标语,正在给路人发放历史资料。
这些年,越来越多日本民间团体加入到历史真相的传播中。张导的声音带着欣慰,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某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歪曲历史的声音从未消失。
正是:铭往昔烽火沧桑,忆金戈铁马,血沃山河凝浩气,吾辈当自强,承先辈遗志;珍今朝升平盛景,看翠柳莺啼,风和日月谱新篇,众人应奋进,创时代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