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院长静静地站在桌前,目光专注地凝视着这幅刚刚完成的画作。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对作品的审视与思考。
在他眼中,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他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
他在思考着画面的布局是否还可以更加完美,色彩的搭配是否还能更加协调,笔触的运用是否还能更加精准。
另外两位老师也轻轻地围在桌子旁边,他们的眼神中同样充满了欣赏与敬意。
啸风被眼前的这一幕深深吸引,他轻手轻脚地走近,生怕打扰到他们。
他的目光落在那张画作上,只见画面中描绘的是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近处农田阡陌纵横,几间农舍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给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
画中的色彩运用恰到好处,绿色的田野、蓝色的天空、棕色的土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啸风不禁在心中暗暗赞叹张院长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对国学文化中的书画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张院长,您这幅画真是太棒了!”啸风忍不住轻声赞叹道。
张院长听到声音,缓缓抬起头来,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哈哈,课堂上讲的不错,你也懂画?”
啸风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懂得不多,就是觉得这幅画特别有感染力,感觉像是把我带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一旁的一位老师也笑着说道:“这就是国学书画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另一位老师接着说:“是啊,书画和国学经典一样,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相互交融,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张院长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欣慰:“你们说得对,国学文化博大精深,书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你们能多了解、多学习,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啸风用力地点点头:“张院长,您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国学的。今天来到这里,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对国学的了解太肤浅了,以后我要跟着您好好学习。”
陶兄也在一旁笑着说:“张院长,他叫啸风,他可是对国学充满了热情,以后还得您多多教导。”
张院长看着啸风,眼中满是期许:“好啊,只要你有这份心,我一定倾囊相授。国学的世界广阔无垠,只要你肯用心去探索,一定会收获满满。”
在这一刻,敬一亭内的氛围变得更加热烈而温馨。啸风心中充满了对未来学习的期待,他知道,自己在国学的道路上,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而前方还有无尽的精彩等待着他去发现 。
在明代嘉靖五年至六年期间(即公元 1526 年至 1527 年),明世宗朱厚熜心怀教化天下、大力宣扬儒学的宏愿,故而精心撰写了一篇重要的箴文。
当时,社会风气与思想观念亟待正确引导,朱厚熜深知儒家思想对于稳固统治、规范民众行为的重大意义,遂决定通过此举来强化道德教化,使天下万民皆能恪守孔子所倡导的圣人之道。
这篇箴文一经完成,便迅速颁行至全国各地。各地的孔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宫,纷纷响应朝廷号召。
为了彰显对这篇箴文的敬重,更为了让其长久流传、供人瞻仰学习,各地学宫都将这篇箴言精心刻制成石碑。同时,专门建造亭子用以供奉此碑,而这些因供奉箴文石碑而建的亭子,便被命名为“敬一亭”。
随着时间的推移,“敬一亭”逐渐成为了各地文庙极具标志性的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
下面便是这篇意义非凡的《明御制敬一箴》内容:
人有此心,万里咸具。体而行之,惟德是据。敬焉一焉,所当先务。匪一弗纯,匪敬弗聚。
…………
嘉靖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此箴文开篇便点明人心具有普遍性,强调践行道德需以敬和一为首要任务。
接着,文中从君主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敬与不敬、纯与不纯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后果,警示君主应敬畏上天、勤勉为民。
随后详细阐释了敬和一的具体内涵,包括去除怠荒、秉持天理、言行一致、清心寡欲等诸多方面。
还提及君主应研读圣贤经典,选拔忠贞的辅弼之臣。最后,期望上至公侯卿大夫,下至普通士庶,都能遵循此箴文,坚守敬和一的原则,以保自身禄位与平安。
明世宗朱厚熜撰写此箴文,满怀渴望成为圣贤君主的诚挚心意,祈愿能如商汤子孙那般贤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昌盛 。
中午时分,阳光透过斑驳的枝叶,洒下一地碎金。众人步出敬一亭,抬眼望去,杏坛的倩影便直直撞入眼帘。
府文庙杏坛,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佳人,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是一座十字重檐歇山顶方亭式建筑,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匠心独运。
亭子四周环绕着回廊,像是给杏坛披上了一层轻柔的纱衣。它稳稳地建在有双层汉白玉石栏的月台上,汉白玉的石栏洁白如雪,温润细腻,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再看那亭子的造型,重檐错落有致,各檐翘角高高扬起,似欲展翅高飞的大鸟,气势非凡。微风拂过,檐角的风铃摇曳作响,清脆悦耳的铃声在空气中悠悠回荡,为这庄重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与俏皮。
杏坛其造型之美、规格之高,堪称为一绝,令人不禁驻足凝望,沉醉其中。
正是:敬以修身,常存敬畏之心,于事于物皆专注,行止之间彰敬意,细微之处不疏忽,守正笃实求致远;一为明志,独守纯粹之理,所思所行俱守真,言谈之际显纯诚,纷扰当前无杂念,抱朴归真可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