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让我们多一些阳光的生活。这些都是体内阴性东西太多,阳性东西多存入体内,那阴性的自然就出来了。”陶兄感慨地说,脸上露出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他希望大家能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多接触正能量,让自己的身心充满阳光,远离疾病的困扰。
众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心中反思着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们深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要想保持身心健康,就必须学会平衡生活,把握好度,多给自己一些关爱,多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这场讨论不仅是对生活现象的剖析,更是一次对自我的审视和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他们暗暗下定决心,要从这一刻开始,做出改变,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清脆稚嫩的童声在行仁厅悠悠回荡,循声望去,只见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正在读墙上画像里的论语故事,眉眼中满是求知的渴望,转头问身旁的妈妈:“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呀?”
“这个意思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妈妈微笑着,耐心又温柔地解释,伸手轻轻摸了摸小女孩的头,试图将这古老智慧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这个话题也不错。”老赵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了宝藏,兴致勃勃地开口说道,言语间满是对这场讨论的期待。
“好,就这个论题。”老钱立马附和,一拍手,脸上洋溢着跃跃欲试的神情,迫不及待想要就这个话题展开一场思想的交锋。
“出去好好辩论一番,外边空间广阔,辩论起来更痛快。”老李也按捺不住,提议道,眼神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似乎已经预见到了又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即将上演。
于是这一行人便出了行仁厅,朝着碑亭走去,脚步匆匆,带着对学问的热忱与执着。
大同府文庙里,现有碑亭四座,它们错落分布,像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片文化圣地。
其中两座位于第二进院落中轴线两侧,另外两座则在第三进院落中轴线两侧。
第二进院落和第三进院落之间,以碑廊相连,碑廊像是一条时光隧道,将历史与当下紧紧相连。
墙壁内镶嵌着石碑,上面镌刻的是朱熹书写的《论语》经典,一笔一划,力透纸背,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文化传承。
第二进院落西侧碑亭,石碑上刻着“重修大同庙学碑记”,落款是大明宣德二年五月吉旦,由文渊阁大学士掌翰林院事工部尚书建安杨荣所记。
字迹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辨,透过这些文字,仿佛能看到当年庙学重修时的热闹场景,以及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尊崇。
而第二进院落东侧碑亭的石碑内容为“重修文庙碑记”,立于2012年十月,由大同市人民政府所立,碑文则出自时任大同市长的耿彦波之手。
这篇碑文承载着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座古老文庙的深厚情感。
再看第三进院落东侧碑亭,石碑为“大同古代状元碑记”,立于2010年十一月,碑文书法由时任大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殷宪所书。
碑上记载着古代状元们的辉煌事迹,他们的才情与抱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发向上。
第三进院落西侧碑亭的石碑,则记录着大同历代进士的考取年号和出生地,或是考取及第后的官职。这些信息宛如一幅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展现了大同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的繁荣景象,也见证了岁月长河中文脉的延续 。
一行人缓缓走进这座离他们最近的碑亭,刚一踏入,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碑亭内,一只硕大的龟趺稳稳地驮着高大的汉白玉石碑,石碑之上,碑首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盘龙,仿佛下一秒便要腾空而起,直上云霄。
“这是什么?”老赵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石龟那光溜溜的脑袋,脸上带着一丝似有若无的笑意,估计他是明知故问。
那石龟趺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头上和嘴部早已被磨得模糊不清,却反而增添了几分古朴厚重的韵味。
“龟趺又名赑屃,霸下等,在中国神话中是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六。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老钱自信满满地解释道,眼神中透露出对自己知识储备的笃定。
“这个解释有些瑕疵。”老孙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不紧不慢地说道,“据北宋李诫所着的《营造法式》卷三‘赑屃鳌座碑’条:‘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座于土衬之外’、‘上作盘龙六条相交’,可知上面的六条龙(左右各三)才是赑屃,下面的是鳌座。”他的话语清晰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知识的重量。
“受教了。”啸风连忙作抱拳状,脸上满是敬佩之色,眼神中闪烁着对新知识的渴望。
老钱也微微红了红脸,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说道:“学到了。”
老孙听后,不禁挺了挺胸膛,一副牛气十足的样子,仿佛自己是这方面的权威。
老李望着老孙眉飞色舞的模样,指尖轻点石碑顶部,眼角笑意微漾:这尊盘踞螭首的神兽唤作负屃,龙生九子中最具文心的一位。你看它蜷身若蛟,鳞甲间暗刻云纹,龙须随山风轻颤,分明是将一身文采凝作了这石碑上的守护者。
“继续。”老孙挑衅般地说道,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服气。
“以后再读碑的时候可以先想象一下古人营造的意境:天空中云朵翻滚,几只巨龙飞过,口中衔着巨大的‘卷轴’垂向人间,无边的大海中一只巨鳌游到‘卷轴’下面,衔接在一起,在这样的环境里再去诵读碑文,怎能不心生敬畏。”
正是:溯源亘古,道不远人,子尽孝、臣尽忠、弟尽悌、友尽信,纲常有序昭今古;稽古通今,学惟逊志,礼崇和、乐崇文、诗崇雅、书崇真,经史含辉照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