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风怀着对历史的回味从名宦祠迈出,脚步不自觉地向后院走去。刚一抬眼,一座宏伟建筑便撞入他的视野——尊经阁。
那楼阁气势非凡,巍峨耸立,仿佛要冲破天际,啸风不得不仰起头,才能将它的全貌尽收眼底。
尊经阁稳稳坐落于文庙中轴线大成殿之后,作为第三进院的主建筑,它的高大与壮观在文庙中首屈一指,飞檐斗拱在蓝天的映衬下,宛如展翅欲飞的巨鸟,彰显着古代建筑的雄浑气魄与精湛工艺。
继续前行,还未靠近尊经阁,大成殿后方不远处,一尊洁白如玉的雕像便吸引了啸风的注意。
那是一尊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孔子像,它静静伫立在那里,周身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仿佛是从历史的悠悠长河中缓缓走来,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智慧。
孔子峨冠博带,衣袂飘飘,雕刻家将每一处线条都雕琢得流畅自然,仿佛微风轻轻拂动,那些衣袂的褶皱都活了起来,每一道都在无声诉说着千年之前的故事。
夫子的面容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温和,那眼神里,既有洞悉世事的睿智光芒,又饱含着包容万物的慈爱,他静静地凝视着远方,似在沉思天下大道,又仿佛在关切着后世的莘莘学子,每一个望向他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
他双手交叠于身前,姿态谦逊而端庄,尽显一代圣贤的儒雅风范,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恍惚间,仿佛能穿越时空的界限,聆听他那千古流传、振聋发聩的谆谆教诲。
啸风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站在大成殿后面,眼前是庄严肃穆的孔子像,背后是巍峨耸立的尊经阁,两种历史的厚重感在这一刻交织。
他凝神静气,整理衣衫,抚心,庄重地作揖三拜,这三拜,是对先圣的敬仰,是对知识的尊崇,也是对自己内心信仰的一次坚定。
在汉白玉基座的前侧面,镌刻着孔子波澜壮阔的生平伟绩,一字一句,都承载着跨越千年的厚重与尊崇。
啸风的目光紧紧锁在汉白玉基座上镌刻的文字,逐字逐句低声念着,那些记述孔子生平的话语,仿佛带着他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春秋时代。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
念及孔子“删诗书”,啸风脑海中便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简陋的书斋里,孔子一袭长袍,正襟危坐,面前堆积着竹简古籍。他神情专注,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微微颔首,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甄别筛选,将那些承载着上古智慧与历史记忆的诗篇、典籍,去芜存菁,编纂成册,只为让后人能触摸到文化的脉络,汲取古人的智慧。
当念到“定礼乐”,他又好似看到庄严肃穆的祭祀大典,钟鼓齐鸣,乐声悠扬。
孔子穿梭其中,一丝不苟地规范着每一个礼仪细节,从祭器的摆放,到舞者的步伐,从乐曲的韵律,到行礼的姿态,皆有严格标准。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试图重建社会秩序,让人们在礼乐的熏陶下,懂得敬畏、学会谦逊,以和为贵。
“序周易”时,孔子在昏暗的烛光下,手抚《周易》竹简,口中念念有词,为这部古老的典籍注入新的生命力。
他的解读,将深奥晦涩的卦象与人生哲理、社会万象紧密相连,让后人能通过《周易》洞察天地之道,领悟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作春秋”则让啸风联想到孔子在书案前奋笔疾书,以如椽巨笔,记录着各国兴衰荣辱,评判着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那一字一句,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对正义的坚守、对邪恶的批判,“春秋笔法”自此成为史家的典范,激励着后世史官秉笔直书。
最让啸风感慨的,是孔子开创私学的壮举。
那时的教育被贵族垄断,平民子弟求学无门。孔子却打破这一桎梏,广招门徒,不论出身贵贱、家境贫富,皆能在他的学堂里聆听教诲。
简陋的学堂里,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他们满怀对知识的渴望,围绕在孔子身旁,聆听他讲述“仁”的真谛、“礼”的要义。
孔子因材施教,用智慧与耐心点燃每一个学子心中的希望之火,培养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孔子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是对前代文化的总结,更是为后世两千多年的思想发展和道德传承开辟了先河,后世尊称他为“万世师表,千古一人”。
毫不夸张地说,有孔子,才有了延续至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才有了代代传承、独具风骨的中国人。
正是:仁爱礼义融血脉,忠信孝悌作准则;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啸风站在孔子像前,久久伫立,心中对这位先圣的敬仰之情愈发浓烈。
啸风怀着满心的期待与敬仰,抬脚拾级而上,前往那座矗立在月台上的尊经阁。
这月台足足有两米之高,仿佛是历史特意为尊经阁搭建的神圣基座,让其更显庄重肃穆,超凡脱俗。
眼前的尊经阁是一座极具特色的明三暗二、十字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整体总高度达20.16米 ,直插云霄,气势恢宏。
啸风站在台阶上,目光被那精美的飞檐翘角紧紧吸引。檐角高高翘起,恰似展翅欲飞的大鹏,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线条流畅而灵动,给这座古朴的建筑增添了几分飘逸与灵动之美。
抬眼望向二层楼阁,只见上面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尊经阁”三个大字,仿佛在诉说着这座楼阁的不凡使命——尊奉经典,传承文化。
正是:怀思忆古,带几分雅兴访古探乐,欣然举步,踏入庄严文庙,于碑刻经籍间,探寻仁道幽微奥理;崇圣仰贤,抱一片赤诚崇文尚礼,静气敛神,聆听悠远儒音,在字句篇章中,领悟德心深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