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厨与神库,曾经是祭祀仪式中准备祭品和存放祭器的重要场所,如今虽略显破败,但那古朴的建筑风格,仍能让人依稀想象到当年祭祀时的忙碌与庄重。
乡贤祠内,曾经供奉着本地贤达之士的牌位,他们的德行与功绩,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同人,如今祠内虽有些许冷清,但那份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仿佛仍在空气中弥漫。
名宦祠则是为纪念那些在大同任职期间做出卓越贡献的官员而建,这里见证了历代官员的为政之道与为民情怀,虽历经沧桑,但祠内的每一块砖石,似乎都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戟门,作为文庙的礼仪之门,曾经迎来送往无数文人墨客、莘莘学子,如今虽已不再有往日的热闹景象,但那高大的门阙,依旧彰显着它曾经的重要地位。
这六处建筑,就像是历史的幸存者,它们在岁月的洪流中顽强地坚守着,承载着大同府文庙的记忆与文化脉络,也见证了大同市第六中学的入驻,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
2005年,文物部门对大同府文庙的神厨、神库两大配殿进行落架大修。
2008年,大同市启动府文庙保护修复工程,同年7月20日,大同六中从府文庙迁出。
踏入名宦祠,仿佛一脚跨进了历史的幽深隧道,岁月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祠内依旧维持着原本那不加修饰的模样,采用彻上露明造的工艺,抬头便能毫无遮挡地瞧见粗壮的房梁,它们横亘在头顶,质朴而厚重,彰显着往昔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大气手笔。
整个屋子宽敞开阔,目力所及,毫无遮拦,一眼便能将内部景象尽收眼底。
在这开阔的空间里,立着三根略显纤细的柱子,它们稳稳地支撑着上方的建筑。
若凑近些,再细细打量,便能发现这三根柱子是后来添加上去的痕迹。它们的色泽、材质,与周围古老的建筑构件相比,有着微妙的差别。
不难猜测,这大概率是为了守护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的古建筑,现代人为它增添的一份坚实保障,虽不似原配般浑然天成,却饱含着对历史遗迹的珍视与呵护之情。
祠内看上去空空荡荡,只有墙壁却成为了这里最独特的“展品”。
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挂满了一块块黄色木板,每一块木板都是一位大同历代名宦的“舞台”。
木板上,精心雕刻着他们的画像,线条细腻流畅,将人物的神态、气质勾勒得栩栩如生,仿佛这些名宦们正穿越时空,与来访者对视。
画像下方,是对他们生平伟绩的详细记述,寥寥数语,却将他们在大同任职期间的卓越贡献、传奇故事一一呈现。
这些文字与画像,承载着大同的历史记忆,讲述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让每一位踏入名宦祠的人,都能感受到岁月长河中那些为官者的担当与情怀 。
没有游人,啸风乐得清静,怀着崇敬之情认真拜读。
名宦祠内,静谧无声,不见一个游人的身影,啸风置身其中,乐得这般清静。他怀揣着满满的崇敬之情,逐字逐句认真拜读起墙壁木板上的文字。
目光首先落在郦道元的介绍上。
郦道元,生于公元472年,卒于527年,字善长,来自范阳(现今河北涿县)。他自幼便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痴迷于博览各类奇书,在知识的海洋里肆意遨游。
成年后,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在太和年间担任尚书主客郎,凭借自身的才学与人品,经他人引荐,成为治书侍御史。
郦道元为官,素以刚毅峻刻闻名,对待政务一丝不苟,秉持公正,不畏权贵,其刚正不阿的作风在官场中独树一帜。
在太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494年,郦道元有幸跟随孝文帝北巡。这一路,他可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对地理风貌的考察之中。
他详细地勘察了平城北面的“六镇”以及阴山的地理状况,每一处山川走势、每一条河流脉络,都被他用心记录。那些亲身踏访的经历,成为了他日后着书立说的宝贵素材。
到了孝明帝时期,郦道元肩负起主持改边镇为州郡建制的重任。他深入调研,结合实际情况,精心规划,为北魏的行政区划改革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孝昌三年,即公元527年,他不幸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所害,一代英才就此陨落,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但郦道元留下的着作《水经注》,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这部四十卷的鸿篇巨制,引用了诸多史书、地记、杂录,数量多达数百种,再加上他亲身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的来龙去脉,深入叙述了各地的地理变迁、沿革。
书中内容丰富,不仅涵盖了水道本身,还旁及城郭的兴衰、风俗的演变、土产的特色以及人物的事迹等诸多方面。
尤其是对魏都平城的记载,更是详尽细致,为后人研究北魏时期的历史地理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对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啸风沉浸在郦道元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里,对这位古人的敬佩之情愈发浓烈,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看到郦道元当年奔波考察、奋笔疾书的身影 。
啸风继续踱步向前,目光聚焦在记载崔浩生平的木板之上。
崔浩,生于381年,卒于450年7月5日 ,字伯渊,小名桃简,来自清河郡武城,也就是如今的河北清河县。
他出身不凡,是白马公玄伯的长子。在北魏的历史进程中,崔浩历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始终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核心。
他官至司徒,时常参与军国大计的谋划,凭借着卓越的智慧与深远的谋略,为北魏统一北方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也正因如此,后世将其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这无疑是对他极高的赞誉。
正是:怀思忆古,带几分雅兴访古探乐,欣然举步,踏入庄严文庙,于碑刻经籍间,探寻仁道幽微奥理;崇圣仰贤,抱一片赤诚崇文尚礼,静气敛神,聆听悠远儒音,在字句篇章中,领悟德心深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