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警局档案室,陆昭将李正国的日记本和老周给的档案袋并排摊在桌上。
沈清站在他身侧,看着那页从缝隙里抖落的薄纸。
是图表。陆昭说道。
他记得方才在台阶上,月光照过纸页时那抹银光——此刻凑近看,才发现是用极细的墨线勾勒的网络结构图,红眼计划·中国区网络结构几个小字压在右下角,墨迹已经有些晕染。
沈清抽出椅子坐下:展开。
纸张展开的声响很轻。
他看见三个核心节点:最顶端标着资助者,连线下垂至执行者,中间串着中间人。
而资助者旁的括号里,用褪色的蓝笔补了行小字——韩明远。
这里。陆昭的食指落在中间人节点,李叔叔的名字在这里。他声音发涩,韩明远是源头,是执行层......李正国夹在中间。
沈清的钢笔掉在桌上。
她俯身凑近,发丝扫过陆昭手腕:他在维系这个系统?尾音发颤,带着不敢置信。
陆昭突然抓住她的手腕,掌心滚烫得惊人,维系和瓦解,有时候只隔一层窗户纸。他的指手指蹭过图表边缘被折出的旧痕,那是长期随身携带的印记,老周说过,李队当年调阅了所有11·23案的原始档案,连我爸牺牲当天的出勤记录都复印过。
档案室的门被敲响时,陆昭正用放大镜对着图表边缘的微缩字迹。
老周佝偻着背探进头,老花镜滑到鼻尖:陈检让人送来了当年的会面记录。他递过个牛皮纸袋,说是在明远基金会地下实验室的监控备份里翻到的。
陆昭扯断封条的动作近乎粗暴。
照片散落在桌上,第一张是2012年的监控截图:穿白大褂的李正国站在玻璃幕墙后,对面是穿手工西装的韩明远。
两人中间的实验台上,摆着带血的解剖刀。
2012年11月17日,23:04。沈清念出照片下方的时间戳,声音突然顿住,这是我妈......她的手指停在照片边缘,有个穿白大褂的背影正背对镜头,发尾别着枚珍珠发夹——那是沈秀兰生前最爱的款式。
陆昭的呼吸骤然停滞。
他想起父亲遗物里那封未寄出的信,最后一句是秀兰说实验室温度不对,尸体的尸斑分布有问题。
原来当年,李正国和沈秀兰、陆振华,都在同一个漩涡里。
李队在记录里写。老周扶了扶眼镜,从纸袋最底层抽出张泛黄的便签,韩明远要的是完美的替罪羊,而我要的是完美的证据链便签边缘有焦痕,像是从火场里抢出来的,陈检说,这是李队当年藏在警徽夹层里的。
审讯室的声音突然在陆昭耳边炸响。
他想起线人咳嗽时手铐撞击铁椅的脆响,想起那句他说,让你看清全貌,而不是被仇恨蒙蔽。
此刻望着便签上李正国熟悉的字迹,他突然明白——当年那个说小昭,叔叔给你买冰淇淋的男人,从未背离过父亲的信念。
他不是背叛者。陆昭将便签按在胸口,声音哑得厉害,他是卧底。
沈清的手轻轻覆上他手背。
她的指甲因为长期握笔有些短,指腹有薄茧:但线人说,他最后说无法再相信法律了
这句话像根刺。
他想起李母今天下午攥着旧警服的手,老人指甲盖泛着青,说:阿国最后回家时,警徽里全是血。原来那些血不是李正国的,是他在实验室里,替无辜者挡下的刀。
他见过太多漏洞。陆昭低头盯着桌面,法律需要时间,但凶手不会等。他抓起桌上的日记本,最后一页的留言被他摸得发亮,所以他选择用韩明远的方式,去瓦解韩明远的系统。
沈清抽出张A4纸,开始用红笔标注时间线。
她的笔尖在2007·11·23(第一起杀人案)和2024·3·15(公园碎尸案)之间画了条直线,中间密密麻麻标着基金会成立实验室扩建替罪羊入狱。
他们在培养完美执行者她的笔尖停在2018·9·2,那是个替罪羊被判死刑的日子,用法律漏洞让真凶脱身,再用舆论和证据链让无辜者顶罪。
李正国......她抬头看向陆昭,他在记录每一个漏洞,每一次错判。
陆昭走到窗边。
市局的霓虹灯在玻璃上投下斑驳的光,他摸出父亲的照片,边角已经磨得起毛。
照片里陆振华穿着警服,笑得很淡,和陆昭现在的眉眼有七分像。
爸,李叔叔。他对着玻璃哈气,你们用命换真相,我用逻辑。他转身时,日记本地合上,封皮上红眼计划四个字被压得平整,我会让所有漏洞曝光,让法律的剑,刺进他们最软的地方。
沈清的手机突然震动。
她看了眼屏幕,抬头时眼里有光:技术科说,李正国的旧手机定位找到了。
他最后出现的地点......她顿了顿,是你爸牺牲的那个仓库。
陆昭的手指在窗台上叩了两下。
他想起十年前那个雨夜,消防水管喷在燃烧的仓库上,父亲的警帽滚到他脚边,帽徽还沾着血。
原来李正国最后,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地方。
明天早上去仓库。他抓起外套,转身时看见档案室门口闪过个身影——是技术科的小林,抱着笔记本电脑往机房跑,键盘在他怀里颠得响。
陆昭望着那道背影,突然想起李正国在日记里写:小昭的眼睛能照见人心。此刻他的眼睛里,倒映着整座城市的灯火,亮得像要烧穿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