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叛乱,瞬间改变了西南的格局。张献忠若与沙定洲勾结,后果不堪设想。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陆铮身上。是分兵救云南?还是按原计划全力攻四川?
陆铮站在舆图前,目光在四川与云南之间来回巡视,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压力如山,但他眼神中的光芒却愈发锐利。
良久,他猛地一拍地图,决然道:“传令全军,按原定计划,三日后,兵发夔州!入川平贼!”
陆铮环视众将,声音沉稳而有力:“云南之乱,固然可虑,然根子在四川!只要我军能速克张献忠,光复川中,则沙定洲孤掌难鸣,惶惶不可终日!
届时,或可传檄而定!若此时分兵,则两头落空,正中贼寇下怀!”
残月再次升起,清冷的光辉照耀着汉江两岸连绵的军营。
陆铮知道,这是一场豪赌,他将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了四川战场。
前路是三峡天险,是狡诈残暴的张献忠,是充满未知的川中地形,还有身后朝堂那永不熄灭的猜忌之火。
但他的步伐没有丝毫犹豫。大军如蓄势已久的洪流,即将冲向那决定国运的峡江之门。
陆铮的决心已定,大军如臂使指,开始向夔州方向压迫。
忠武军主力在曹变蛟的率领下,作为先锋,沿汉水西进,一路清扫张献忠布置在鄂西山区的零星据点,兵锋直指川东门户。
与此同时,来自江南的粮草军械,在林汝元的高效调度下,正通过长江水道,源源不断地运抵夷陵(今宜昌),建立起稳固的前进基地。
然而,就在陆铮准备亲率中军离开兴安,前往前线督战时,一封来自京城的六百里加急密报,让他不得不再次停下了脚步。
密报并非来自朝廷通政司,而是通过锦衣卫最隐秘的渠道送达,落款是他在京中的核心盟友之一。
信中的内容让陆铮的眉头深深锁起:朝中反对派并未因朝廷同意入川而偃旗息鼓,反而因其“拒援云南”的决策(尽管陆铮并未公开表态。
但其按兵不动、专注四川的动向已被反对派解读为“坐视云南沦陷”)而掀起了新一轮的猛烈攻讦。
更关键的是,他们似乎说动了周太后身边那位极具影响力的老太监,使其进言,认为陆铮“权欲熏心,只顾扩张己功,罔顾社稷安危”。
甚至隐隐提出了“若陆铮入川后,与张献忠形成对峙,或甚至……养寇自重,又当如何?”的可怕猜测。
这背后,显然有江南那些因新政利益受损的官僚和勋贵们在暗中推波助澜。
他们无法在战场上击败陆铮,便选择在政治上下手,试图在他最关键的时刻,从背后勒紧绞索。
“督师,京城……情况不妙。”随军的锦衣卫同知压低声音,脸色凝重,“据说,太后已有意派遣监军,前往四川前线……”
“监军?”陆铮眼中寒光一闪。他太明白这些太监监军的破坏力了,明朝中后期多少良将栽在这些阉人手里。
若真派来个不懂军事、只知争权夺利、胡乱指挥的监军,入川之战必将平添无数变数,甚至可能功败垂成。
此刻,他面临着比军事进攻更紧迫的政治危机。他必须稳住京城,至少,要在他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前,确保后方不会起火。
“拟两份密信。”陆铮沉吟片刻,快速下令,“第一封,给内阁李阁老。陈明利害,云南之乱,根在四川,若分兵必致两失。
请他务必在朝中周旋,拖延监军之议。告知他,我军已与秦良玉取得联络,东西夹击之势已成,破贼有望,万不可于此时自乱阵脚。”
“第二封,”陆铮顿了顿,语气更沉,“给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送去。” 这位王之心,并非周太后身边那位,而是在宫内另一股势力的代表,与陆铮早有暗中往来,也收受过林汝元从江南转来的不少“孝敬”。
“告诉他,若能设法延缓或阻止监军南下,待本督平定四川,必有厚报。
另外,让他想办法,给太后身边那位多吹吹‘忠君体国’的风,提醒他,别忘了魏忠贤的前车之鉴!”
这是赤裸裸的政治交易和威胁,但在此刻,别无他法。陆铮必须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力量,在紫禁城的权力棋局上落子。
处理完这迫在眉睫的政治危机,陆铮才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军事。
他深知,打破一切质疑和阴谋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场干净利落的大胜。
“曹变蛟部到何处了?”他问。
“回督师,曹将军前锋已抵达巫山县外围,正在清扫张献忠布置在江北的营垒。
但南岸夔州城(奉节)倚山临江,城防坚固,贼将张能奇(张献忠义子)率重兵把守,我军缺乏水师,强攻难度极大。”
陆铮走到沙盘前,凝视着那标志性的夔门天险。瞿塘峡口,夔门如锁,长江在此变得狭窄湍急,两岸峭壁千仞,易守难攻。
张献忠在此经营日久,沿江修筑了无数堡垒炮台,控扼水道。
“不能硬拼。”陆铮摇头,“我们的优势在于陆战,在于纪律和火力,而非水战。”
陆铮目光扫向沙盘上夔州城以南的崇山峻岭。“传令曹变蛟,暂停对江北营垒的强攻。
派小股精锐,多配山地装备和本地向导,尝试从巫山以南,寻找小路,迂回至夔州城南侧,或更西面的山区。
我要知道,有没有可能绕开瞿塘峡正面,从陆路威胁甚至绕过夔州!”
这是极其冒险的一步,意味着部队要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山林,面临补给困难、迷路、瘴气以及敌军伏击的多重风险。但这也是打破僵局唯一的希望。
就在陆铮苦苦寻求破局之策时,秦良玉那边再次传来了消息。
这一次,不是信件,而是实打实的战果——秦良玉亲率白杆兵,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奇袭了张献忠驻扎在重庆以东长寿县的一支偏师,斩首千余,焚毁粮草无数,极大地震慑了重庆守军!
消息传到兴安,陆铮精神为之一振。秦良玉用行动证明了她合作的诚意和能力,也成功牵制了张献忠的部分兵力。
“好!秦老将军果然宝刀未老!”陆铮赞道,随即下令,“将秦老将军的捷报,立刻抄送朝廷,八百里加急!
同时,将我军准备迂回夔州的计划,简要告知秦老将军,请她在东线加强攻势,配合我军行动!”
他要让京城看看,他陆铮并非孤立无援,他的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
秦良玉的胜利,就是他战略正确性的最好证明,也是回击朝中非议最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