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锋芒内敛
重返黄埔,熟悉的号声、口令声、操练声依旧,但落入邓枫耳中,却已有了截然不同的滋味。他不再是那个需要在这些声音中拼命证明自己、渴望脱颖而出的学员。东征的血火,如同最严苛的导师,已将战争的本质、责任的重量、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一并深深镌刻入他的骨髓。
他依旧按时出操,参加课程,军容严整,一丝不苟。但在训练场上,他不再追求个人动作的极致完美以博取瞩目,而是更注重与连队的协同,更关注战术动作的实用与效率。当教育讲解新的战术理论时,他不再急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而是沉静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脑中却迅速将其与东征实战中的得失进行比对、验证。他的发言变得审慎而精炼,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关键点,言辞间不再有少年锐气,却多了份令人信服的沉稳。
这种变化,自然也落在了旁人眼中。
一次战术分析课上,教育兴致勃勃地讲解一种新颖的迂回包抄战术,台下不少学员,尤其是未曾经历实战的低年级学员,听得两眼放光,跃跃欲试。讨论环节,众人争相发言,气氛热烈。
一位年轻学员激动地阐述着自己基于此战术的大胆构想,言语间充满了理想化的推演和无畏的激情,仿佛胜利唾手可得。
邓枫安静地坐在后排,直到教育点名询问他的看法。
他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课堂,最后落在那位慷慨激昂的年轻学员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
“战术构想很大胆,图上演习或可出奇制胜。”他略微停顿,声音低沉了几分,“然,实战之中,需考量迂回路径之实际通行能力、部队长途奔袭之体力消耗与士气维持、后勤补给之保障、以及一旦被敌察觉之后续应变。东征时,我部曾行类似迂回,成功之关键,非仅在于路线之奇,更在于对上述诸般细节之反复推敲与充分准备,以及……承担行动失败、全军覆没之心理准备。”
他没有否定战术本身,却用最朴实的语言,将浪漫的构想拉回了残酷的现实地面。课堂内原本热烈的气氛为之一静,许多刚才还兴奋不已的学员陷入了沉思。那位发言的年轻学员,脸上的激动也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凝重。
教育深深看了邓枫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明白,这才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军官应有的素质——不迷信理论,不盲目乐观,尊重现实,洞察细节,时刻准备承担最沉重的后果。
课余时间,胡宗南等人依旧会找邓枫讨论战局,言谈间不乏对未来的雄心壮志。邓枫听着,偶尔附和几句,却绝不多言。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与这些同窗之间,已然隔了一层无形的屏障。他们看到的,或许是战场上建功立业的辉煌,是未来仕途的步步高升;而他看到的,却是这辉煌与高升之下,暗藏的激流与不得不走的孤寂之路。
他变得更加沉默,也更加善于观察。他留意着军校内部左右两派势力愈发明显的角力,留意着来自上层那些意味深长的讲话和人事变动。他像一名经验丰富的侦察兵,在熟悉的校园里,捕捉着每一个可能影响未来局势的细微信号。
夜晚,他依旧会独自在校园里散步,或是在宿舍就着一盏昏黄的台灯,翻阅书籍和笔记。但他的思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学术,更多地投向那风云激荡的政治格局,以及自身那隐秘而艰巨的使命。
“黄埔孤星”的光芒,并未消失,只是被他主动收敛,沉入心底。那曾经的锐利锋芒,如今化作了一种内敛的、深不见底的力量。如同深海,表面平静,内里却蕴藏着足以搅动乾坤的暗流。他知道,在这看似回归平静的校园之下,另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至关重要的战斗,已经悄然开始。而他,必须用这身经百战淬炼出的沉稳与隐忍,去应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