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战壕与工程
晨雾尚未散尽,潮湿的泥土气息混杂着青草的芬芳,弥漫在黄埔岛西侧的野外训练场上。步兵科的学员们扛着沉重的工兵锹、十字镐,列队站在一片划定好的缓坡前。今天,是野外筑城课,科目:在四小时内,挖掘并构筑一个符合标准的步兵班防御战壕体系。
筑城教育李德邻,一个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广西汉子,正背着手在队列前踱步。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久经沙场的笃定:“都给我听好了!战壕,是步兵在战场上的保命窝!挖得好,炮弹落下来你当听响;挖得不好,一片弹皮就能要你全班人的命!”
他指着前方的缓坡,开始讲解标准战壕的规格:深需过顶,宽需便于运动,前后需有交通壕连接,射击位需有胸墙和踏垛,关键部位还需用木料加固。最后,他强调了排水的重要性:“岭南多雨,不挖排水沟,一场雨下来,你们就得在泥水里泡着,枪都端不稳!”
“明确任务没有?”
“明确了!”学员们齐声吼道。
“开始!”
命令一下,学员们如同开闸的洪水,冲向各自划分的区域,挥动工具,开始奋力挖掘。一时间,训练场上响起一片密集的锹镐与泥土砂石碰撞的声响。
邓枫所在的班,由一名叫孙浩的学员临时负责。孙浩作风勇猛,但有些粗枝大叶,他按照操典要求,简单地划分了段落,便带头猛挖起来。
邓枫没有立即动手,他先是快速巡视了一下本班负责的整个区域,仔细观察了坡度的走向、土质的软硬,以及附近低洼地的分布。他眉头微蹙,发现孙浩选择的战壕主轴走向,正好处于一片不易排水的低缓地带。
“孙班长,”邓枫走到孙浩身边,语气冷静地建议,“我看这片区域地势低洼,如果按照这个走向挖掘,即使挖了排水沟,积水也很难快速排出。是否可以考虑将战壕主轴略微偏向左侧那片稍微高亢的坡地?虽然初始挖掘土方量可能稍大,但利于长期坚守和保持战斗力。”
孙浩正挖得满头大汗,闻言停下动作,抹了把汗,有些不耐烦:“邓枫,就你名堂多!操典上又没规定非要选高地挖!按计划挖,快点干完是正经!别耽误时间!”
邓枫还想再解释排水不畅对士兵健康和武器保养的严重影响,但孙浩已经转身继续猛干起来。他摇了摇头,知道此时争论无益,便回到自己分配的地段,开始挖掘。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只顾埋头深挖,而是先清理表层浮土,然后按照一定的倾斜角度挖掘壕壁,使其更为稳固。同时,他已经在心中规划好了自己这一段战壕的排水线路,准备连接到主排水沟。
不远处,罗友胜带领着他所在的班,也在沉默地作业。他的动作并不显得如何迅捷,但每一镐下去都势大力沉,效率极高。他同样没有立刻盲目深挖,而是像邓枫一样,先观察了地形。他的目光扫过邓枫他们班那片低洼的战壕基址,又看了看邓枫正在挖掘的、明显更讲究角度和结构的壕壁,眼神微动。
休息哨声响起时,各个班的进度差异明显。孙浩带领的班,战壕深度进展最快,但壕壁粗糙,底部已有少量积水。而罗友胜的班,进度平稳,战壕雏形已现,结构规整。
邓枫利用休息时间,找到罗友胜,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担忧:“罗班长,我们班那片区域,排水恐怕是大问题。孙班长不听劝。”
罗友胜拧开水壶喝了一口水,目光扫过那片已经开始积水的壕沟,嗯了一声,算是回应。他沉默了几秒,突然指着邓枫挖掘的那段壕壁问:“你这壁,挖的有说法?”
邓枫点点头,随手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简图:“倾斜角度可以增加稳定性,减少坍塌风险,尤其是在雨水浸泡后。另外,我准备在这里挖一条分支排水沟,虽然我们班的主排水走向不佳,但至少能保证我这一段不积水,必要时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干燥的支撑点。”
罗友胜仔细看着地上的图,又抬头看了看邓枫那张还带着稚气却充满认真与智慧的脸。他没有多问邓枫从哪里学来的这些,只是干脆地说道:“待会儿,我让我们班靠你们那侧的弟兄,把排水沟往你们这边斜一点挖,看看能不能帮你们引走一部分水。”
邓枫心中一暖:“多谢罗班长!”
“谢啥。”罗友胜摆摆手,“仗打起来,相邻阵地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下半场作业开始。孙浩依旧催促着大家猛挖深度,对越来越明显的积水问题视而不见。而罗友胜则低声吩咐了自己班的几名学员,他们在挖掘连接两班阵地的交通壕和主排水沟时,有意将流向偏向邓枫他们班的方向。
邓枫则在自己的段落里,完整地构建了一个微型的排水系统,并将壕壁修整得光滑稳固,甚至还用挖出的较大石块在射击位下面垒了一个简易的踏垛。
验收时间到。教育李德邻带着几名助教,逐一检查各班的成果。
来到孙浩的班时,李德邻跳下战壕,积水瞬间没过了他的脚踝。他皱着眉头,用脚踢了踢粗糙的壕壁,一块松动的泥土应声落下。
“深度够,速度挺快。”李德邻声音冷淡,“可这是战壕,不是水老鼠洞!这壁,敌人没打过来,自己就先塌了!排水更是胡闹!不及格!所有人,饭后加练一小时!”
孙浩和班上学员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走到罗友胜班的阵地,李德邻仔细看了看规整的壕体、畅通的排水沟,以及关键部位用削尖木桩进行的简易加固,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满意:“嗯,像个老兵挖的。懂得利用地形,知道保命要紧。良好!”
最后,他来到邓枫负责的那一段。看到那角度精准、光滑坚固的壕壁,以及那个虽然简陋却非常实用的射击踏垛,尤其是那条巧妙地与罗友胜班排水系统连接、使得他这一段几乎完全干燥的分支排水沟时,李德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用手拍了拍邓枫挖掘的壕壁,纹丝不动。又蹲下身看了看排水沟的走向和深度。
“这是你一个人挖的?”李德邻抬头问邓枫。
“是,教育!”邓枫立正回答。
李德邻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对身后垂头丧气的孙浩班以及其他学员大声说道:“都看清楚了!战壕不是挖个坑就行!要动脑子!邓枫学员这一段,深度或许不是最深,但结构最稳,防炮、防塌、防积水考虑得最周全!这才是真正能保命、能打仗的工事!以后挖战壕,都给我按这个标准来!”
他特意指了指邓枫和罗友胜:“你们两个班,虽然总体评价不同,但懂得相邻阵地互相协同,排水系统能连成一体,这很好!战场之上,就要有这种配合意识!”
孙浩等人看着邓枫那段堪称“样板”的战壕,脸上火辣辣的,再也说不出话来。
罗友胜走到邓枫身边,看着他那段工事,难得地主动开口,声音低沉:“你这手艺,不像学生,倒像干过工程。”
邓枫笑了笑,没有解释,只是说道:“多谢罗班长刚才的排水渠。”
罗友胜摆摆手,看着邓枫,眼神里那份认同感,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强烈。这个学生兵,不仅有想法,而且能落到实处,更难得的是,懂得在集体中如何巧妙地坚持正确的事情,甚至能带动周围的人。
夕阳下,训练场上人影散乱。邓枫和罗友胜并肩走在回营房的路上,虽然话语不多,但一种基于专业认可和战场默契的友谊,已在这泥土与汗水交织的工事中,牢牢地扎根下来。邓枫知道,在这座熔炉里,他不仅在学习如何打仗,更在学习如何与人协作,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而罗友胜这样的实战派军官的认可,对他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环境,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