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那会儿的北伐,总透着股“明明能赢偏要浪”的憋屈。就说祖逖吧,这位闻鸡起舞的猛人,带着一群流民愣是在黄河边打出了一片天地,眼看要收复失地,偏偏被个叫陈川的坞主搅得满盘皆输,说起来都让人拍大腿。
故事得从蓬陂坞说起。这地方在今天河南开封附近,相当于当时的“军事堡垒”,坞主陈川就是堡垒里的土皇帝。此人本事不大,脾气不小,手下有个部将叫李头,倒是员猛将。那年祖逖率军攻打谯城的樊雅,陈川派李头去帮忙——按说这是抱团抗胡的好事,谁料想竟成了祸根的开始。
李头跟祖逖一接触,直接被圈粉了。祖逖这人没架子,跟士兵同吃同住,打了胜仗缴获的战利品,自己分文不取全部分下去。有回李头看中了樊雅的一匹宝马,眼馋得不行,祖逖看出来了,二话不说就把马送给他,还拍着他的肩膀说:“将士配好马,才能打硬仗。”
李头感动得直抹眼泪,跟手下弟兄说:“咱要是能跟着祖将军干,这辈子值了!就算死在战场上,也比跟着陈坞主混强!”这话传到陈川耳朵里,可捅了马蜂窝。陈川这人,小心眼比针眼还小,觉得李头胳膊肘往外拐,是打自己的脸。某天夜里,他找了个由头,直接把李头捆起来砍了——就因为一句感慨,愣是把个能打的手下送了命。
这一下可炸了锅。李头的部将冯宠带着亲信,扛着兵器就投奔了祖逖,临走前还放火烧了陈川的粮仓,边跑边骂:“跟着这种小心眼,早晚死在他手里!”陈川本来就一肚子火,见手下叛逃,更是气得跳脚,居然带着人去抢豫州的郡县——注意,他抢的不是胡人地盘,是东晋自己的地方!
这下彻底把祖逖惹毛了。本来还想拉拢陈川一起抗胡,现在看来这人就是个搅屎棍。祖逖二话不说,率军直扑蓬陂坞,三下五除二就把陈川打得哭爹喊娘。陈川眼看打不过,竟干出更缺德的事——扭头就投降了羯族首领石勒,还把浚仪(今河南开封)这战略要地拱手让人,等于给胡人打开了南下的大门。
消息传到石勒那儿,这家伙可乐坏了。他早就想收拾祖逖,苦于没机会,这下陈川送上门来,正好借坡下驴。石勒立马派侄子石虎带五万大军驰援,还特意交代:“祖逖这小子不好对付,务必把他打趴下!”
石虎是出了名的猛将,带着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浚仪。祖逖这边呢?手下大多是流民出身,武器装备远不如羯族骑兵,但士气正旺。两军在浚仪城外摆开阵势,祖逖本想趁石虎立足未稳打个突袭,没料到陈川这叛徒把晋军的布防全抖了出去,石虎早有准备,设下埋伏等着祖逖往里钻。
结果可想而知。晋军冲进去就被包了饺子,死伤惨重。祖逖看着倒下的弟兄,咬着牙下令撤退,一路退到梁国(今河南商丘)才稳住阵脚。这是祖逖北伐以来吃的最大败仗,气得他好几天没吃饭,指着北方骂:“陈川这狗贼,我不扒了你的皮誓不为人!”
可麻烦还没完。石勒见祖逖退了,又派大将桃豹率军跟进,步步紧逼。祖逖手下兵力损失太大,硬拼肯定不行,只好再退,一直退到淮南才算暂时安全。等于说,忙活半天,不仅没往北推进,反倒丢了不少地盘,全拜陈川这猪队友所赐。
石虎那边倒是得意,把陈川的五千多部众一股脑迁到襄国(今河北邢台)当人质,又让桃豹守着陈川原来的地盘,等于在晋军眼皮子底下钉了个钉子。陈川这时候才傻了眼,想后悔都来不及,只能在石虎手下当孙子,没过几年就郁郁而终——估计到死都在琢磨,自己当初为啥要跟李头置那口气。
后来有人说,祖逖这仗输得冤,要是没有陈川捣乱,说不定真能打到黄河以北。可也有人说,那会儿的坞主大多像陈川这样,只顾自己的小算盘,谁给好处就跟谁混,根本没有家国大义。祖逖想靠着这些人北伐,本身就难如登天。
就像有回祖逖的部将劝他:“将军,这些坞主靠不住,不如咱们自己招兵买马。”祖逖叹口气说:“我何尝不知道?可眼下除了团结他们,还有别的办法吗?就像串珠子,就算有几颗歪瓜裂枣,也得先串起来才能成串啊。”可惜他千算万算,没算到陈川这颗珠子不仅歪,还带着毒。
司马光说
祖逖之北伐,志在复中原,气可吞山河。然陈川小人,以私怨杀部将,以土地资敌,卒致逖功败垂成。由此观之,成大事者,不仅需有大勇,更需有识人之明。小人在位,贤才受戮,虽有壮志,终难伸展,悲夫!
作者说
这场闹剧般的失败,藏着个残酷的真相:很多时候,打败我们的不是强大的敌人,而是内部的“糊涂账”。陈川的问题,根本不是“背叛”那么简单,而是典型的“小圈子思维”——把个人面子看得比全局利益重,把局部矛盾当成生死仇敌。
放到今天看,这种“陈川式错误”照样常见。职场上,有人为了抢功劳背后捅同事刀子,结果整个项目搞砸;团队里,有人因为几句口角就消极怠工,忘了共同的目标。祖逖的北伐悲剧告诉我们:一群人的事,从来不是看最能干的人有多强,而是看最糊涂的人有多蠢——前者决定上限,后者决定下限。
本章金句
一堆沙子攥不成团,不是因为风太大,而是因为总有人在里面掺水。
如果你是文中的角色,你会怎么选择?是像祖逖那样,明知坞主靠不住还得拉拢?还是像冯宠那样,发现上司糊涂就果断跳槽?要是你是陈川,会因为一句牢骚就杀李头吗?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