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年关近,暖意浓
腊月的风带着凛冽的寒意,却吹不散青岚宗丹房里的热气。墨砚正指挥着弟子们把晒好的药草分类装袋,案几上堆着刚印好的“福”字,是苏叶用朱砂混着金粉写的,红得鲜亮,金得耀眼。
“墨师兄,你看我这‘药囊’做得怎么样?”小竹举着个绣着艾草图案的布袋跑过来,里面装着苍术、白芷、丁香,是用来驱邪避秽的,“阿铃说苗寨过年都挂这个,我多做了几个,给大家都挂上!”
墨砚接过药囊,指尖触到温热的布料——小竹特意用了新酿的米酒浆过布,带着淡淡的酒香。“做得好,”他笑着点头,“挂在丹房门口,年味儿就更足了。”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马蹄踏雪的声音,巴特尔裹着厚厚的皮袍,从马背上卸下一个巨大的包裹,冻得通红的脸上笑开了花:“墨砚!看看我带啥来了?北漠的年礼!”包裹一打开,热气腾腾的——有卤得油亮的整只羊,有封在坛子里的奶酒,还有用红布包着的沙棘果干,“俺娘说,今年就在青岚宗过年,让你这儿也尝尝北漠的年味儿!”
“还有我们!”阿铃的声音从雪地里传来,她和苗寨的几个姑娘提着竹篮,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蜡染桌布,绣着喜鹊登梅的纹样,“苗爷爷说,过年要铺新桌布,吃年夜饭时才热闹!我们还带了糯米粉,晚上教大家做年糕!”
张诚从炼丹房钻出来,脸上沾着点炭灰,手里举着个刚铸好的铜炉:“看我打的‘暖炉’!里面烧的是魔族送来的烈焰炭,一晚上都不凉!今年守岁就靠它了,保证大家手脚暖暖的!”他身后跟着那个妖族小姑娘,手里捧着个陶罐,里面是刚熬好的蜂蜜柚子茶,甜甜腻腻的香气飘了满院。
丹房里很快堆起了小山似的年礼:鲛人族送来的珍珠串成的挂饰,在灯下泛着柔和的光;魔族弟子带来的烈焰花糖,红得像团小火苗;甚至连总爱躲在雪地里的小狐狸,都不知什么时候在窗台上放了串野山楂,红得晶莹剔透。
苏叶正忙着写春联,笔锋流畅,“丹房药香融瑞雪,各族同心庆丰年”几个大字刚落纸,就引来一片叫好。小竹凑过去,在旁边画了只叼着药草的小兔子,憨态可掬。
“墨师兄,年夜饭菜单想好了吗?”张诚搓着手问,眼里闪着期待,“我提议加个‘百族火锅’!把各族带来的食材都放进锅里,热热闹闹的!”
“好主意!”阿铃拍手赞成,“我带了苗寨的酸汤底料,巴特尔带了北漠的羊肉卷,苏叶师兄肯定会做江南的鱼丸,再加上魔族的辣酱……想想都流口水!”
墨砚看着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心里暖融融的。他想起刚到青岚宗时,丹房里只有他和几味孤零零的药材,而如今,这里挤满了来自不同种族的伙伴,连空气里都飘着各族食物的香气与药草的清香,混在一起,是“年”的味道。
傍晚时分,雪停了,夕阳给雪地镀上了层金红。丹房门口挂起了红灯笼,小竹做的药囊在风中轻轻摇晃,苏叶写的春联贴在门框上,红得格外醒目。众人围在一起包饺子,苗寨的姑娘们包的是三角形的菜饺,北漠的汉子们包的饺子像小元宝,妖族小姑娘学着捏花边,捏得歪歪扭扭,却引得大家直笑。
“墨师兄,你看我包的!”她举着个漏了馅的饺子,脸上沾着面粉,眼睛亮晶晶的。
墨砚笑着帮她擦掉脸上的面粉:“真好,咱们的饺子就是要这样,有圆的,有三角的,还有漏馅的,才叫热闹。”
窗外的鞭炮声隐隐传来,是山下村落开始辞旧岁了。张诚点燃了丹房里的火炉,烈焰炭烧得正旺,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锅里的百族火锅咕嘟作响,各种食材在汤里翻滚,冒出的热气模糊了窗玻璃,也模糊了各族的界限。
墨砚举起酒杯,里面是巴特尔带来的奶酒,醇厚绵长。“来,”他看着围坐的众人,声音里带着笑意,“咱们青岚宗,各族一家,共迎新年!”
“干杯!”
酒杯碰撞的脆响,与窗外的鞭炮声、屋里的笑声混在一起,融化了腊月的严寒。案几上的《万族药经》又添了新页,上面画着一幅小小的团圆图——不同种族的人围着火锅,手里都举着酒杯,头顶的灯笼亮得像团火。
墨砚知道,这就是最好的年景。药香里有暖意,差异中藏同心,往后的每一个年关,都会有更多的人聚在这里,把青岚宗的故事,写得更长、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