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盛夏,蝉鸣聒噪着掠过段家小院的葡萄架,浓密的绿荫下,八仙桌铺着洗得发白的蓝布,上面摆着刚切好的西瓜,红瓤黑籽浸在井水里镇过,透着沁人的凉。院子里挤满了人,段家、陆家的至亲几乎都到了,连远在县城开木工坊的明杰,都特意关了店门赶回来,手里还拎着给两个孩子带的新书包——那是他用空间硬木打磨而成,刻着精致的缠枝莲纹样,边缘光滑得能映出人影。
“快到点了吧?”李秀莲攥着围裙角,来回在收音机旁踱步,鬓角的碎发被汗珠濡湿,却顾不上擦。今天是高考放榜的日子,县广播电台会分批次播报录取名单,念衍和念棠这对龙凤胎,一个报了省城农业大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一个填了本省师范大学的乡村教育方向,全家都揪着心。
筱棠坐在葡萄架下,手里捧着一杯灵泉水泡的菊花茶,目光落在对面并肩坐着的两个孩子身上。念衍穿着洗得笔挺的白衬衫,眉眼间依稀有陆衍的沉稳,指尖却不自觉地摩挲着裤缝——他自小跟着筱棠在空间里打理作物,那些灵泉水滋养的禾苗、黑土孕育的果实,早已在他心里种下了深耕农业的种子。念棠则梳着齐耳短发,穿着淡蓝色连衣裙,手里捧着一本翻得卷边的《教育学》,眼神清亮,像极了年轻时的苏婉,她总说,小时候跟着姑姑陆瑶去乡下学校,看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就想成为能点亮乡村的那束光。
“妈,您别慌,”念棠抬头冲李秀莲笑了笑,声音清甜,“我和哥都尽力了,不管结果怎么样,都不会让家里失望的。”话虽这么说,她放在书页上的手指却微微收紧,藏在桌下的另一只手,悄悄握住了哥哥的手腕。
陆衍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一把蒲扇,慢悠悠地给筱棠扇着风,目光却也时不时瞟向收音机。这些年,他看着两个孩子长大,念衍总缠着他问“怎么让庄稼长得更好”,会跟着他去农科院的试验田,蹲在地里观察种苗长势;念棠则总跟着陆瑶去学校,回来就念叨“哪个孩子家里困难,哪个孩子缺课本”,还会用空间里的记忆草做成小香囊,送给班里记性不好的同学。他们身上,既有筱棠的温润善良,又有他的坚韧执着,更承袭了两家“用能力造福他人”的家训。
“来了来了!”负责守着收音机的明凯突然喊了一声,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连蝉鸣都仿佛弱了几分。收音机里传来播音员清亮的声音,先是播报了本科一批的录取院校名单,一串串名字从电波里飘出,每一个都牵动着众人的心。
“省城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段念衍——”
“轰!”一句话落地,院子里瞬间炸开了锅。明杰猛地拍了下桌子,西瓜盘子都跟着颤了颤:“好小子!考上农大了!没辜负你妈带你在空间里种那么多庄稼!”段建军激动地捋了捋胡子,转身就往屋里跑:“我去拿酒!今天得好好喝一杯!”李秀莲一把抱住念衍,眼泪唰地就掉了下来:“我的儿,苦尽甘来了!以后就能跟着你爸妈搞农业,做你喜欢的事了!”
念衍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看向筱棠和陆衍,眼眶微微发红:“爸,妈,我做到了!以后我要把空间里的种植技术和现代农学结合,让更多庄稼高产,让更多人吃饱饭!”他记得小时候,跟着妈妈在空间里种小麦,看着那些七天就成熟的金黄麦穗,妈妈告诉他:“空间是天赋,不是特权,要用来帮更多人。”这句话,他记了二十年。
还没等大家的喜悦平复,收音机里又传来了念棠的名字:“本省师范大学,乡村教育专业,陆念棠——”
“棠棠也中了!”苏婉第一个反应过来,一把拉过念棠,心疼地摸了摸她的头,“我的乖孙女,以后要当老师了,像我和你姑姑一样,教书育人,多好啊!”陆瑶眼眶湿润,想起自己当年考师范的模样,如今侄女也踏上了这条道路,还选择了乡村教育,这份初心,让她无比骄傲:“棠棠,以后姑姑教你怎么当一个好老师,咱们一起让乡村的孩子都能读好书!”
念棠看着身边欢呼的家人,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笑得格外甜:“谢谢姑姑,谢谢爸妈!我想回到咱们清溪村附近的乡村小学教书,把空间里的记忆草妙用教给学生,让他们都能轻松记住知识,走出大山!”她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村里的小学,看到有孩子因为记不住课文而着急落泪,那时候她就想,要是能有办法让学习变得容易些就好了。如今,她终于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
院子里热闹非凡,明辉从包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礼物——给念衍的是一套最新的农业机械图谱,给念棠的是一支用空间硬木做笔杆、镶嵌着灵泉玉石的钢笔:“哥祝你俩,一个在田里种出希望,一个在讲台播撒阳光!以后我的机械公司,一定给念衍的农业项目提供最先进的设备!”
“还有我的木工坊!”明杰拍着胸脯,“念棠以后教书的学校,桌椅板凳我全包了!用空间硬木做,结实又耐用,还能安神,让孩子们上课更专心!”
筱棠和陆衍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欣慰与骄傲。二十年前,筱棠重生在雪夜,只求守护家人温饱;如今,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仅继承了家业,更承袭了家族的精神内核——用能力造福他人。筱棠端起桌上的菊花茶,轻轻抿了一口,灵泉的甘冽混着菊花的清香,在舌尖蔓延开来。她想起念衍小时候,趴在空间的黑土上,看着刚发芽的小苗,问她“妈妈,这些苗能让好多人吃饱饭吗”;想起念棠第一次跟着陆瑶去学校,回来后认真地说“妈妈,我想让山里的孩子都能像我一样读书”。
陆衍握住筱棠的手,指尖温热:“咱们的孩子,没让咱们失望。”
“是啊,”筱棠笑了,眼角泛起浅浅的细纹,却依旧温柔,“他们不仅要继承咱们的事业,还要把‘诚信、互助、创新、守正’的家训传下去,让段陆两家的精神,在他们这一辈,绽放更亮的光。”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葡萄架的缝隙,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得笑容格外温暖。念衍手里拿着农大的录取通知书,目光望向远方的田野,那里承载着他的梦想;念棠摩挲着手中的钢笔,心里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乡村教育蓝图。院子里的欢声笑语,伴着蝉鸣与晚风,飘向远方,预示着段陆家族的下一代,将带着双空间的馈赠与家族的使命,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续写新的传奇。
要不要我继续扩展这一章里“念衍规划空间农业与现代技术结合”或“念棠设计乡村教育帮扶方案”的具体细节,让情节更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