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何处(九)
飞飞十岁生日那天,顾泽在儿子的书桌上发现了一张被仔细折叠的纸条。展开一看,是飞飞工整的字迹:“我的梦想——考上北大附中,然后去美国读大学。”
顾泽拿着这张纸条,在书房里坐了许久。纸上的每个字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跨文化家庭这些年来经历的所有挣扎与平衡。飞飞已经不再是那个在两种语言间困惑的小男孩,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规划未来,一条横跨太平洋的求学之路。
“这孩子比我们当年想得还远。”晚饭后,顾泽把纸条递给王媚。
王媚仔细读着,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北大附中?他知道那有多难考吗?”
“显然知道。”顾泽指向纸条背面飞飞悄悄列出的备考计划:每天额外学习两小时,周末参加奥数班,暑假报名英语集训。
云云探头过来,七岁的小姑娘已经能读懂大部分内容:“哥哥要去美国吗?那我们是不是又要搬家?”
这个问题让餐桌上的气氛顿时凝固。顾泽与王媚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都明白,飞飞的教育选择将再次牵动整个家庭的轨迹。
几天后,顾泽约飞飞进行了一次正式的谈话。
“能告诉爸爸为什么想做这样的规划吗?”
飞飞放下手中的《初中奥数入门》,认真地说:“我们班的张小明要去加拿大读书了,他说国外的大学生更自由,可以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但是...”男孩顿了顿,“我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好,所以我想先在这里打好基础。”
这番超出年龄的思考让顾泽既惊讶又感慨。他们一直以为孩子对这些问题浑然不觉,实际上飞飞早已在观察和比较中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为了准备北大附中的入学考试,飞飞不得不参加各种补习班,周末几乎全部被占满。王媚心疼地看着儿子每天挑灯夜战,小小的肩膀承受着与年龄不符的压力。
“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一天深夜,王媚看着飞飞房间的灯光,忧心忡忡地问顾泽,“本来回国是想给他一个更快乐的童年,现在他却比在美国时还要累。”
顾泽沉默不语。他想起自己小时候,虽然学习压力也大,但总有时间在巷子里和伙伴们追逐玩耍。而飞飞的童年,似乎被各种培训班分割得支离破碎。
更让人担忧的是飞飞的变化。曾经活泼开朗的男孩变得沉默寡言,偶尔在家休息时也总是心神不宁,担心落下任何一节课。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日的下午。顾泽带飞飞去西湖边散步,本想让他放松一下,却发现儿子手里还攥着英语单词本。
“飞飞,今天不学习,就陪爸爸走走好吗?”
飞飞愣了一下,然后默默收起单词本。走了片刻,他突然问:“爸爸,你小时候也要上这么多补习班吗?”
“没有这么多。爸爸那时候周末经常去捉泥鳅、放风筝。”
“真好。”飞飞轻声说,眼里闪过一丝羡慕。
那天回家后,顾泽和王媚进行了一次长谈。他们意识到,在帮助飞飞实现梦想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他的童年为代价。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成功’。”王媚说,“不是非要上北大附中或者美国名校,而是让孩子成为快乐、自信的人。”
顾泽点头赞同:“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飞飞的努力。他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这是好事。”
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制定了一个折中方案:支持飞飞备考,但取消部分非必要的培训班,保证他每周至少有一整天完全自由的时间。同时,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飞飞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课时。
这个调整起初遭到了飞飞的抵触:“我们班其他同学都在上加难度的奥数课,我会跟不上的!”
“学习不是竞赛。”顾泽耐心解释,“重要的是理解知识,而不是盲目超前。”
为了让飞飞理解这个道理,顾泽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他找来一道飞飞一直无法解决的奥数题,然后带着儿子去拜访了一位老教授——顾建国生前的好友。
老教授没有直接解题,而是给飞飞讲了这个数学问题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飞飞听得入迷,不知不觉中竟然自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
“我明白了!”男孩兴奋地说,“数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它的意义。”
这次经历成了飞飞学习态度的转折点。他开始主动思考每个知识点背后的逻辑,而不是机械地刷题。虽然学习时间减少了,效率却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云云的教育问题也浮出水面。七岁的女孩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她的画作在杭州市少儿美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但与此同时,她的数学成绩却勉强及格。
“云云偏科太严重了。”家长会后,班主任委婉地提醒,“虽然艺术特长是好事,但小升初还是要看总成绩。”
这一次,顾泽和王媚的态度更加明确。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全面发展。”王媚坚定地说,“云云在艺术上有天赋,我们应该支持她发展特长。”
顾泽完全同意。他们为云云找了一位专业的美术老师,同时接受她在数学方面的普通。这个决定遭到了一些亲友的质疑,但他们始终坚持。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顾泽对担忧的母亲解释,“云云的价值不在于她能否考上重点中学,而在于她能否成为最好的自己。”
家庭的这种教育理念,甚至开始影响“桥”项目的发展方向。王媚调整了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令人意外的是,这种改革吸引了更多家长的关注,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飞飞十一岁那年,迎来了北大附中的招生考试。考前夜,男孩紧张得睡不着觉。
“爸爸,如果我考不上怎么办?”
顾泽坐在儿子床边,轻声说:“记得爷爷常说的话吗?人生就像西湖的水,有时平静,有时起波澜,但总是向前流淌。不管明天结果如何,你都是我们的骄傲。”
考试那天,顾泽和王媚一起送飞飞去考场。看着儿子背着书包走进校门的背影,王媚突然泪流满面。
“怎么了?”顾泽关切地问。
“我只是突然觉得,他长大了。”王媚拭去眼泪,“不管考试结果如何,他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有主见、有追求的孩子。这比任何录取通知书都珍贵。”
考试成绩公布的那天,飞飞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许久。当顾泽和王媚忐忑不安地准备安慰他时,男孩却平静地走了出来。
“我没考上。”飞飞说,但脸上并没有预期的沮丧,“但是我在全市排第201名,只差11分。”
这个成绩已经远超他们的预期。更让人惊喜的是,飞飞很快调整好了心态:“没关系,我可以在普通中学继续努力,高中再考更好的学校。”
这一刻,顾泽和王媚明白,他们的儿子真的长大了。他学会了面对挫折,懂得了坚持的意义。
那天晚上,飞飞在日记本上写下了新的计划:“第一步:初中好好学习;第二步:考上好高中;第三步:申请美国大学。”在计划的最下方,他补充了一行小字:“每天都要开心。”
云云看到哥哥的日记,也模仿着写下了自己的“梦想计划”:“第一步:学好画画;第二步:办画展;第三步:成为艺术家。”她在“艺术家”三个字周围画满了小花。
看着孩子们各自规划的未来,顾泽感慨万分。他们一直担心自己的选择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实际上,孩子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扬这种跨文化优势。
周末,全家一起去西湖划船。飞飞熟练地操纵着船桨,云云则在写生本上勾勒湖光山色。顾泽和王媚并肩坐着,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平静。
“记得我们刚回国时的迷茫吗?”王媚轻声问。
顾泽点点头:“那时候总觉得要为一个‘正确’的答案而纠结。现在明白了,生活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一起面对问题。”
飞飞转过头,笑着问:“爸爸妈妈,你们在说什么?”
“在说我们家的桥越来越坚固了。”顾泽回答。
是的,这座横跨太平洋的桥,经过这些年的风雨洗礼,不仅没有断裂,反而更加牢固。它不是单纯的地理连接,而是文化、代际和梦想的融合。
船行至湖心,夕阳西下,整个西湖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飞飞突然朗诵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声音清脆而自信。云云则用画笔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
顾泽握住王媚的手,轻声说:“不管孩子们将来选择哪条路,只要他们心中有这座桥,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王媚微笑着点头。是啊,归途何处?答案一直在他们心中——家在哪里,归途就在哪里。而他们的家,早已不是某个具体的地点,而是这种跨越文化的爱与理解。
船靠岸时,飞飞第一个跳上岸,然后转身伸手扶云云。兄妹俩手拉手向前跑去,笑声在西湖的晚风中飘荡。
顾泽和王媚跟在后面,看着孩子们的背影,心中充满希望。这座他们亲手搭建的桥,正在下一代脚下延伸,通向更加广阔的未来。而他们的故事,也将随着这座桥,继续在两个大陆之间流转、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