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七)
(三十六)
冬天的第一场雪,细碎而安静地覆盖了柳溪村的屋瓦和山野。校园里的老槐树挂上了晶莹的雾凇,课间,孩子们呼着白气在薄雪上踩出歪歪扭扭的脚印,小脸冻得通红,眼睛却亮得惊人。欧阳岚看着他们,心里那片从县城带回的思绪,如同被这冰雪擦洗过一般,愈发清晰坚定。
转正后的第一个寒假,她没有像前几年那样急切地逃离这片寒冷。她留了下来,借着炉火的微光,仔细整理跟岗学习的笔记,将那些先进的理念与柳溪村的具体情境反复对照、揉捏、重塑。她不再试图生搬硬套那些精美的课件和复杂的活动流程,而是开始设计一系列更“接地气”的微尝试。比如,将“观察植物生长”的科学课,与“描写春天”的语文课结合起来;将数学里的“测量”,应用到丈量教室、操场甚至自家菜地的实践中。
她起草了一份简单的计划书,名为《基于乡土资源的跨学科教学初探》,字迹工整,想法还带着些许稚嫩,却是一个乡村教师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证明。
(三十七)
新学期开学不久,老校长把欧阳岚叫到办公室,递给她一份通知。“镇上要搞个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限学科,要求体现教学创新。我看,你那个什么……乡土资源的想法,可以去试试。”
欧阳岚的心猛地跳了一下。竞赛,这个词带着竞争的火药味,也带着被审视的压力。她本能地想退缩,自己这些“土办法”,能登大雅之堂吗?但看着校长鼓励的眼神,想到自己熬夜写下的那些计划,一股不甘和勇气又升腾起来。
她选择的参赛课题是《寻找身边的对称》。她没有制作花哨的课件,而是准备了一个大大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从河边捡来的鹅卵石、各种形状的落叶、蝴蝶和蜻蜓的标本(是自然死亡后孩子们收集的),甚至还有几片干枯的、对称的蛙膜。她的教学设计,就是引导孩子们通过触摸、观察这些来自他们熟悉环境的实物,去发现、理解“对称”这个概念,然后用自己的方式——画画、剪纸、或者用泥土捏塑——来表现对称。
这无疑是一场冒险。当其他参赛老师展示着流畅的多媒体演示和学生们标准化的回答时,她的课堂可能会显得“乱糟糟”,充满不确定性。
(三十八)
比赛那天,设在镇中心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坐满了评委和观摩的老师。轮到欧阳岚上场,她带着她那班一年级的小豆丁们走上讲台,孩子们看着台下那么多陌生人,有些拘谨。欧阳岚深吸一口气,露出了平时在教室里那样温和的笑容,她没有立刻开始讲课,而是像变魔术一样,从那个大布袋里往外掏东西。
“看,老师从咱们村的小河边、田野里,请来了好多小客人……”
色彩斑斓的鹅卵石,形态各异的树叶,精美的昆虫标本……立刻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也让台下的评委们露出了好奇的神色。
课堂活了起来。孩子们争相举手,描述自己发现的对称,语言稚嫩却充满发现的喜悦。他们用捡来的树叶拼出对称的图案,虽然歪歪扭扭;用彩泥捏出对称的蝴蝶,虽然比例失调。有一个小男孩,甚至指出欧阳岚带来的一张图片里,那座古老的石拱桥也是对称的。课堂上没有死记硬背的定义,只有此起彼伏的惊呼、讨论和创造。
欧阳岚穿梭在孩子们中间,适时地引导、点拨,她的眼神明亮,声音沉稳,仿佛这里不是比赛的舞台,而是柳溪村小学那间熟悉的教室。那一刻,她忘记了自己是在比赛,只是在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
(三十九)
比赛结果公布,欧阳岚的《寻找身边的对称》获得二等奖。不是最高奖项,但在众多设计精巧、技术先进的课例中,她那堂充满乡土气息和生命活力的课,像一股清新的山风,给评委和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颁奖结束后,一位县教研室的老师特地找到她,肯定了她的教学思路:“欧阳老师,你的课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创新不一定需要多高的技术门槛,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触动了孩子,是否源于他们的生活。这种扎根土地的探索,很有价值。”
带着奖状和这份肯定回到柳溪村,欧阳岚感觉自己的脚步更加踏实了。这次竞赛,与其说是一场比拼,不如说是一次验证。它验证了她思考的方向是可行的,验证了乡村教育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路径。
她将奖状轻轻收进了抽屉,继续投入日常的忙碌。只是,她的课堂,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更多开放的、与生活连接的瞬间。其他老师看到她带来的变化,也开始有人好奇地来听她的课,询问那些“土办法”的具体操作。
(四十)
春风吹绿柳溪的时候,欧阳岚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县教育局决定以她参赛的课例为蓝本,整合她在跟岗学习后的反思与实践,组建一个临时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小组,由她担任组长,吸纳几位有志于此的年轻教师,尝试开发一套适合本地乡村小学的跨学科活动案例。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欧阳岚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外面蓬勃生长的田野,心中百感交集。她从一棵需要庇护的青禾,不知不觉间,已开始为更广阔的园地提供荫凉。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教师,她的视野被拉得更宽,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她开始学习如何协调团队,如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共享资源。她把自己埋进更深的阅读和研究中,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设想和修改意见。
忙碌,甚至比刚工作时更甚。但这种忙碌,带着一种创造的激情和明晰的目标感。她知道,她正在为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铺设一条或许微小、却真正属于它自己的教育小径。
夜晚,她整理着小组初步设计的活动方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村庄里的数学》、《听河流讲故事》……窗外的稻田里,蛙声一片,如同为她奏响的、充满生命力的乐章。青禾不语,却在寂静中,酝酿着影响更深远的抽穗与扬花。她知道,她的根,已经与这片土地的教育未来,紧紧缠绕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