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NASA与斯塔克工业联合启动火星移民计划,或将成为人类文明新篇章!】
这则新闻让李昂想起最近复联内部的一场重要讨论。经历了拉莱耶事件后,神盾局和复仇者们意识到地球面临的威胁远不止于此。无论是伊斯族的降临,还是那诡异的偏三方八面体,都历历在目。单是一个拉莱耶就险些让人类灭绝,若出现更可怕的危机呢?
为此,托尼·斯塔克提出了第二家园计划——当地球面临无法抵抗的灾难时,为人类保留文明火种。这项提案获得全体成员的一致通过,而目的地就选在了火星。这颗红色行星不仅距离最近,探测数据显示其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水冰资源,还存在过原始生命的痕迹。
有了斯塔克工业的加入,原本进展缓慢的火星探索计划突飞猛进。这位天才科学家自信能在两年内建成容纳千万人的火星基地。新闻照片里,佩戴标志性墨镜的托尼正与NASA官员握手言欢。
看着报道,李昂突然灵光一现。他似乎知道该如何使用那张【初级种族文明缔造卡】了,还有黄衣之王的安置之处......
在托尼的技术支持下,新型运载火箭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了组装。此刻这艘充满未来感的航天器正矗立在发射台上,燃料加注完毕,静待启程。今天,它即将踏上人类历史的征程。
后的:
各路媒体早已在安全距离外架设好专业设备,身着正装的新闻主播正面向全国观众直播这一重要时刻。当记者们说得口干舌燥之际,托尼·斯塔克与NASA官员终于现身。
瞬间,这群媒体工作者便将他们团团围住。
斯塔克先生,请问这艘火星探测器将在红色星球停留多长时间?
您向来以 ** 形象着称,为何突然投身国家航天项目?
bbc记者提问:此次发射是否与近期太平洋出现的异常生物有关?
有消息称这属于太空殖民计划的一部分,请问 ** ** 是否意图将势力范围扩展至外太空?
NASA官员能否解释为何乘组成员中仅有三名女性?十五名男性的比例是否存在性别歧视?
我们少数族裔组织同样质疑:为何没有非洲裔宇航员入选?这是否涉及种族歧视?
环保组织希望了解:火箭发射产生的尾焰是否符合环保标准?
铺天盖地的荒谬提问接踵而至,完美展现了自由国度新闻媒体的特色。
托尼仅以不予置评回应便转身离去,NASA官员们同样保持沉默。记者们立即对着镜头开始各种夸张解读。
书店里目睹全程的李昂忍俊不禁。每次见证这个超级大国的特殊社会现象都令他倍感有趣。
笑意过后,他的目光重新聚焦在托尼身上。此时这位天才科学家正在为即将出征的宇航员做最后动员:
先生们,这次任务周期为三个月,其中包括为期一个月的火星科考。待诸位凯旋之日,香槟与美女都将为你们准备妥当。
要知道,以传统航天技术往返火星需要九个月。但在托尼的尖端科技助力下,行程被缩短至一个月——这虽不符合常理,却非常。
随后NASA官员又进行了例行演讲,但显然不如托尼的动员来得振奋人心。
随着倒计时结束,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火箭尾部喷射出耀眼光焰。在强大气浪的推动下,这个承载人类梦想的庞然大物腾空而起。
135章·火星登陆!奥林匹斯山行动!暗影低语!(诚意求订)
黯淡无垠的星海永远比荧幕呈现的更加残酷。当真正脱离大气层时,宇航员们才明白——人类肉眼能捕捉的,唯有吞噬一切的漆黑深渊。那些通过哈勃望远镜呈现的瑰丽星云,不过是仪器制造的彩色幻觉。
在这片连时间都失去意义的虚空里,NASA探测器已孤独航行三十七个地球日。对宇宙尺度而言,这连须臾都称不上。但在托尼·斯塔克提供的脉冲推进器加持下,锈红色行星已近在咫尺。
上帝啊......马丁·戴维斯的面罩映出那片铁锈色的荒原。作为任务指挥官,他无意识攥紧了舱壁扶手。耳机里接连响起队员们的抽气声——这一个月失重状态下,所有人的生物钟都已紊乱。
剧烈的气动摩擦过后,探测器最终降落在被称作华夏盆地的撞击平原。十年前轨道探测器曾在此发现水合矿物波动,NASA本打算用伊甸园命名,直到某位华裔研究员在会议中摔了数据板。
休斯顿,这里是火神号。马丁调整着泛着雪花的通讯器,我们已在预定坐标完成软着陆。地球那端传来断续的欢呼,NASA指挥中心墙上的巨型屏幕上,正同步显示着探测器外置镜头拍摄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赤红荒漠,与地球戈壁惊人的相似。
(活动期间每章破千加更,追更读者可参与抽奖)
除了主屏幕外,还有一块小屏幕,这是NASA专门安装的,用于与托尼保持联络。
这艘火箭的核心技术大多来自托尼的贡献。
遇到技术难题时,只有托尼能解决。
但以托尼的性格,他绝不会亲临现场,因此才有了这块远程通讯屏。
当马丁出现在主屏幕上时,托尼的影像也同步出现在小屏幕中。
看来你们抵达火星了。
托尼一眼就看出马丁他们的位置——重力环境的差异非常明显。
是的,托尼先生,我们目前在希腊平原西侧,落点与计划基本吻合。
很好,现在可以派出探测车了。按我的计算,一个月足够你们完成全火星采样任务,之后就能返航。
明白,托尼先生。
先生们,我还有事要处理,日常联络找NASA,紧急情况再叫我。
话音落下,托尼的影像随即消失。
NASA官员们在控制中心无奈摇头。
他们又对马丁团队嘱咐了几句,随后火星探索任务正式展开。
队员们穿上宇航服,打开舱门。
锈红色的大地与焦糖色天穹映入眼帘。
荒凉、原始、粗粝......
种种词汇在马丁和队员们脑海中闪现。
眼前的火星景象与地球截然不同。
这里只有沙砾与岩石,宛如传说中的死寂之地。
任何正常人看到火星的第一眼,都不会产生在此定居的念头。
各位,按计划行动!
马丁拍拍手,小队立即分头执行任务。
六人留守搭建临时基地,
其余十一人随马丁驾驶探测车,分成三组进行勘探。
这些由托尼改造的探测车,
无论是动力还是速度都远超当代水平。
很快,三组车队朝着不同方向驶离。
地球监控中心的大屏分割成三块,实时追踪各组动态。
随着时间推移,
三支小队先后完成了对马沃斯谷大瑟提斯高原 ** 高地的采样与标记。
整个行动进展顺利。
马丁队长此刻心情轻松愉快,甚至哼起了家乡小调。地面控制中心传来一阵轻快的笑声。
A组前往奥林匹斯山完成今日最后采样和标记工作,b组c组可以返航协助基地建设。
明白,队长。
马丁调整好通讯设备,驾驶探测车向目的地驶去。
奥林匹斯山——这座火星乃至太阳系最高峰,海拔接近两万米,是珠穆朗玛峰的两倍高。即使在太空遥望,这座巨型火山依然清晰可见,犹如火星表面醒目的印记。
以往受技术限制,NASA虽推测奥林匹斯山内部可能存在生命迹象,却从未能深入勘探。但这次火星探索者带来了 ** 性技术装备,将首次实现火山内部探测——这正是本次任务的核心目标。
约一小时后,马丁车队抵达山脚。展现在眼前的壮观景象令人震撼:这座火山与地球喜马拉雅山截然不同,其主火山口宽度达60英里,长度超过80英里,面积相当于数个市。若算上周边的附属丘陵,整片火山区域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如此规模在地球上是难以想象的,而它已在火星表面静静矗立了亿万年。
抓紧时间,开始工作!
收到!
队员们从车上取出特制装备——托尼设计的飞行外骨骼装甲。随着设备启动,众人腾空而起,向半山腰一处凹陷地带飞去。
第十七章·赤星秘窟探测纪实
地表监测数据表明,奥林帕斯山西侧存在理想的切入点位。火山岩层勘测图谱显示,持续掘进15个火星日即可触及核心腔体。
地质物理模型早已证实,这座太阳系最高火山内部必然存在熔岩管道网络。往昔喷发活动中,高温流体塑造的甬道系统保存着珍贵的矿物沉积。
这些晶化物质承载着关键科研价值——或许封存着生命诞生的化学证据。行星地质学界共识认为,岩浆活动形成的热液环境正是生命前驱物的天然培养舱。
马丁团队的新型外骨骼扬起赤色尘雾,机械臂每次冲击都能剥落数立方米的玄武岩。挖掘进度完全符合预期时间表。
(山体核心区·绝对黑暗领域)
持续传来的振动波穿透岩层,某条未被测绘的狭窄管廊中,突然掠过某种流体扰动的啸音...
※※※
第二十六探测周期报告
当火星自转完成第十五周循环时,勘探队终于逼近目标腔体。
从三公里外观察,山壁上的勘探点仅如沙砾般渺小。随着运输舱抵近,方才显现出直径1.8米的规整隧道——内壁布满激光切割纹路,地面沉积着数十层复合纤维靴印。
今日完成最后突破!马丁的指令在通讯频道回荡。
十二名队员的应答声浪震得耳机嗡嗡作响。隧道深处的照明阵列次第亮起,将岩壁上的硫酸盐结晶映照得如同星群。
为了节省挖掘时的能源消耗,他们选择徒步进入隧道,不再启动外骨骼的飞行功能。
队员们紧随其后。
黑暗瞬间吞没了他们,但很快,亮起的头灯将部分黑暗驱散。
马丁走在队伍最前端,头灯的光束随着他的步伐向隧道深处延伸,仿佛在与无尽的黑暗较量。
队伍保持着沉默,没有人开口。
在这仿佛没有尽头的漆黑隧道中,维持平常心几乎是不可能的。沉默与压抑才是常态。
走了数小时后,他们终于抵达630挖掘的停工点。
“好了,各位,开始吧!”马丁一声令下,队员们立刻投入工作。
他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凿开岩壁,有人负责运送碎石。马丁冲在最前方,操纵外骨骼不断劈砍面前的障碍。
每一次外骨骼与岩壁碰撞,都会发出清脆的敲击声。
这声音在幽深的隧道中回荡,也在庞大的奥林帕斯山内部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