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流水,在医院洁白墙壁上悄然滑过三个月。云澈的康复进度快得令主治医生团队咋舌,称之为“违背医学常识的奇迹”。她的身体机能以惊人的速度恢复,苍白的脸颊重新泛起血色,久卧导致的肌肉萎缩在系统复健下迅速改善,甚至比昏迷前更显挺拔柔韧。更令人惊讶的是她的精神状态——没有长期昏迷患者常见的迷茫、抑郁或认知障碍,反而呈现出一种近乎可怕的冷静、专注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深邃感,仿佛沉睡的并非她的意识,而是进行了一场漫长的深度思考。
出院那天,导师和几位核心课题组的同事来接她。看着眼前这个穿着简单休闲服、神色平静、眼神却仿佛能洞穿一切的云澈,他们都感到一种微妙的陌生感。以前的云澈是锐利的、充满探索激情的,像一把出鞘的剑;而现在,她更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蕴藏着无法估量的能量与秘密。
“云澈,欢迎回来!”导师,一位德高望重的理论物理学家,用力拍了拍她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与期待,“感觉怎么样?别急着想工作,先好好休养一段时间。”
云澈微微颔首,露出一抹极淡却真诚的笑意:“谢谢老师,我很好。休息足够了,脑子里有些想法,需要尽快验证。”她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迫切。
回到熟悉的公寓,一切陈设如旧,堆积如山的书籍、写满演算的草稿纸、电脑屏幕上未完成的程序代码……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墨水和电子设备混合的、独属于科研者的气息。云澈深深吸了一口气,一种奇异的归属感与疏离感交织涌上。这里是她的根,是她奋斗多年的战场,但此刻,她的灵魂却仿佛刚从一场横跨数百年的宏大叙事中归来,带着满身的星辉与尘埃。
她没有过多沉溺于感慨,简单整理后,便打开了那台性能顶尖的工作站。屏幕亮起,复杂的建模软件界面和未完成的代码编辑器映入眼帘。她昏迷前,正卡在一个关于高维空间拓扑结构演化的关键算法优化上,尝试模拟宇宙早期暴涨期可能存在的时空褶皱。
若是以前的云澈,会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文献和无穷尽的参数调试中。但此刻,她只是静静地坐着,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识海中,那枚星辰龟甲的虚影缓缓旋转。她闭上眼,不再试图用纯粹的数学逻辑去攻克难题,而是将心神沉入一种玄妙的状态——她同时在调用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框架,以及在大清时操控璇玑之力、感知地脉星轨的“经验”。
高维空间的褶皱……是否类似于她曾感应到的、紫禁城地脉能量网络中那些淤塞或异常活跃的节点?宇宙暴涨的能量湍流……是否与她引导星辉之力时,感受到的天地能量奔涌有某种结构上的相似性?
一种前所未有的灵感,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她猛地睁开眼,双手在键盘上飞舞起来。她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算法路径,而是开始构建一种全新的、融合了微分几何、拓扑学、以及某种基于“能量流形”直觉猜想的混合模型。她将大清那段经历中获得的、对“势”、“场”、“流转”的直观理解,用最严谨的数学语言重新表述、编码。
这个过程极其艰难,如同在无人区拓荒。她时常陷入长时间的沉思,指尖凝聚起微不可察的星辉之力(在这个世界,这种力量微弱得几乎只能作为她自身思维的“催化剂”和“校准器”),在虚空中勾勒着看不见的模型;时而又在草稿纸上写下大段充满物理符号却又夹杂着类似《步天歌篇》中晦涩术语的推演。她的同事偶尔来看她,见到她草稿上那些“阴阳”、“流转”、“星位”之类的字眼,只当她是在用某种独特的比喻帮助思考,一笑置之,却不知那背后是真实不虚的认知体系碰撞。
数周后,一个初步的、精简版的模型算法完成了。云澈将其嵌入原有的模拟程序,怀着一种混合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按下了运行键。
超级计算机开始轰鸣,数据流如同江河奔涌。屏幕上,原本停滞不前的模拟进程,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流畅而富有韵律的方式推进!生成的可视化图像上,高维空间的演化不再是一片混沌或生硬的几何拼接,而是呈现出一种极其和谐、充满动态平衡美感的脉络结构,仿佛有生命在其中呼吸!
结果出来的那一刻,连工作站都似乎安静了一瞬。云澈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和分析报告,瞳孔微微收缩。模拟精度提升了惊人的47%! 而且,模型预测出的几种可能存在的早期宇宙结构,与最近一些深空观测数据的间接暗示,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这不是简单的优化,这几乎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强压下心中的震撼与激动,云澈立刻开始撰写论文。她的文风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依旧严谨、逻辑缜密,但字里行间却多了一种宏大的视野和一种直指问题核心的穿透力,仿佛她不是在进行理论推演,而是在描述一个她曾亲身游历过的世界。
论文初稿完成后,她先发给了导师。几分钟后,她的手机响了,听筒里传来导师因极度震惊而有些变调的声音:“云澈!这……这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怎么回事?!这完全跳出了现有的框架!你是怎么想到的?!这简直是……天才的直觉!”
云澈握着电话,目光透过窗户,望向都市夜空下稀疏的星辰,语气平静无波:“老师,昏迷这段时间,我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里,我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风景。”
她没有过多解释,也无法解释。但成果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语言。
这篇题为《基于动态流形猜想的高维时空早期结构模拟新方法》的论文,很快在顶尖物理期刊上发表,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理论物理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质疑声有,但更多的是惊叹于其构思的精巧与结果的惊人。云澈这个名字,再次成为学术界瞩目的焦点,只是这一次,她身上笼罩了一层更加神秘的光环。
夜深人静,云澈独自站在阳台上。城市的霓虹照亮了半边天,却让真正的星空黯然失色。她抬起手,掌心向上,一丝微弱到几乎不存在的星辉之力在指尖萦绕。在这个科技至上的时代,她来自古老东方的神秘力量被压制到了极限,但它却以另一种方式,为她照亮了科学探索的迷途。
大清之旅,赋予她的不是超能力,而是一把解锁宇宙奥秘的独特钥匙,一种将直觉与理性、玄学与科学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
她低头,看向掌心。那里,似乎还残留着紫禁城青石地砖的凉意,也跳动着超级计算机数据流的脉搏。
前路漫漫,星海无涯。但这一次,她将携带着两个世界的智慧,以科学为舟,以璇玑为帆,驶向那未知的、更加壮阔的深空。她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而大清的那段岁月,将永远是她知识宇宙中,一颗指引方向的、沉默而璀璨的北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