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熙三百七十六年,秋。
西南的秋雨,连绵不绝,将整个苗疆笼罩在一片湿冷的雾气之中。贵州布政使司的大堂内,新任布政使柳清玄正眉头紧锁地看着手中的急报。他年近三十,身着青色官袍,面容清俊,眉宇间透着一股文人特有的儒雅气质,却又不失沉稳干练。
“报——!”一名驿卒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单膝跪地,声音带着急促的喘息,“启禀大人!苗疆‘黑苗’首领‘蒙拓’联合‘红苗’、‘白苗’等七个部落,集结了五万苗兵,以‘朝廷苛捐杂税,欺压苗民’为由,攻陷了‘铜仁府’,杀死知府以下官员数十人,正向‘贵阳’方向进军!”
柳清玄猛地站起身,眼中闪过一丝凝重。他虽为文官,却熟读兵法,深知苗疆地势复杂,苗兵骁勇善战,一旦贵阳失守,整个西南都将陷入混乱。“知道了。传我命令!命贵阳知府即刻组织军民加固城防,死守城池!同时,快马加鞭向朝廷奏报,请求派兵支援!”
“是!”驿卒领命,转身飞驰而去。
柳清玄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陷入了沉思。他刚到贵州任职不足半年,对苗疆的情况还不算完全熟悉。但他知道,苗民此次叛乱,并非完全是因为苛捐杂税,背后定有部落首领为了一己私欲,煽动民心。
“大人,”幕僚周先生走了进来,担忧地说道,“苗兵来势汹汹,而我们贵州的驻军只有一万余人,恐怕难以抵挡。朝廷援军路途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可如何是好?”
柳清玄转过身,微微一笑:“周先生不必担忧。苗兵虽多,但部落林立,人心不齐,且缺乏统一的指挥。我们只要利用好这一点,再辅以攻心之策,定能化解此次危机。”
“大人有何妙计?”周先生连忙问道。
柳清玄走到地图前,指着上面的苗疆区域,说道:“你看,蒙拓的黑苗部落是此次叛乱的主力,而红苗、白苗等部落则是被他胁迫而来。我们可以派人暗中联络红苗、白苗的首领,晓以利害,许以好处,让他们临阵倒戈。同时,我们再集中兵力,对付蒙拓的黑苗部落,只要击败了黑苗,其他部落自然会不战而退。”
“大人英明!”周先生恍然大悟,“只是,蒙拓为人狡猾多疑,我们的人恐怕难以接近红苗、白苗的首领。”
“这个我自有办法。”柳清玄胸有成竹地说道,“我在来贵州之前,曾结识过一位苗疆的‘蛊医’,名叫‘岩松’。他在苗疆颇有威望,与各部落的首领都有交情。我可以派他作为使者,前往红苗、白苗的营地,劝说他们归顺朝廷。”
当下,柳清玄立刻派人去请岩松。岩松很快就赶到了布政使司。他约莫五十岁年纪,身着苗疆特色的麻布衣衫,脸上刻着古老的苗纹,眼神深邃。
“柳大人,找我来有何事?”岩松开门见山地问道。
柳清玄将苗疆叛乱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然后诚恳地说道:“岩松先生,苗汉本是一家,如今蒙拓叛乱,不仅会给苗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会破坏西南的和平稳定。我希望你能出面,劝说红苗、白苗的首领,不要跟着蒙拓一条路走到黑。只要他们归顺朝廷,朝廷定会既往不咎,还会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岩松沉默了片刻,说道:“柳大人,我知道你的心意。蒙拓的所作所为,确实违背了苗民的意愿。我愿意帮你劝说他们,但我不敢保证一定能成功。”
“有先生这句话就足够了。”柳清玄感激地说道,“无论成功与否,我都感激先生的相助。”
岩松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布政使司,前往红苗、白苗的营地。
与此同时,蒙拓率领五万苗兵,已经抵达了贵阳城外。他看着高大的贵阳城墙,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贵阳城,不过是纸糊的老虎,今日我定要将它攻破!”
“首领英明!”身后的苗兵们齐声呐喊,士气高涨。
蒙拓下令道:“攻城!给我拿下贵阳城,活捉柳清玄!”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五万苗兵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们架设云梯,挥舞着大刀长矛,疯狂地朝着城墙上攀爬。城墙上的守军奋力抵抗,滚木礌石、箭矢纷纷落下,惨叫声、厮杀声不绝于耳。
柳清玄亲自坐镇城头,指挥士兵防守。他手持一把长剑,时不时挥剑斩杀爬上城头的苗兵。“将士们!贵阳城是我们的家园,绝不能让苗兵攻破!只要我们坚守下去,朝廷的援军很快就会到了!”
士兵们听到柳清玄的话,士气大振,更加奋勇地抵抗。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际,岩松回来了。他神色疲惫,但眼中却带着一丝喜悦:“柳大人,成功了!红苗、白苗的首领已经同意归顺朝廷,他们愿意在明日清晨,率军突袭蒙拓的大营!”
柳清玄心中一喜:“太好了!岩松先生,辛苦你了。”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蒙拓的大营内,苗兵们经过一夜的攻城,早已疲惫不堪,大多都在睡梦中。突然,营外传来一阵震天动地的呐喊声。红苗、白苗的士兵们手持武器,冲进了蒙拓的大营。
“杀!”
“活捉蒙拓!”
蒙拓从睡梦中惊醒,得知红苗、白苗背叛了自己,顿时大怒:“可恶!竟敢背叛我!”
他立刻组织黑苗士兵抵抗,但红苗、白苗的士兵们早已杀红了眼,黑苗士兵猝不及防,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柳清玄在城头上看到蒙拓的大营陷入混乱,立刻下令道:“开城门!全军出击!”
城门大开,一万余名守军在柳清玄的率领下,冲出城门,朝着蒙拓的大营杀去。
蒙拓的黑苗士兵腹背受敌,军心大乱,纷纷四散奔逃。蒙拓见状,知道大势已去,只得率领少数亲信,朝着苗疆深处逃窜。
柳清玄怎会给他机会,立刻率领士兵们乘胜追击。
在一条狭窄的山谷中,柳清玄追上了蒙拓。“蒙拓,你已经走投无路了,还不快快投降!”
蒙拓转过身,眼中充满了血丝:“柳清玄,我今日落到这般田地,都是拜你所赐!我就算是死,也不会投降!”
他挥舞着一把大刀,朝着柳清玄冲了过来。柳清玄不慌不忙,侧身避开他的刀锋,同时长剑一挺,直指他的胸口。蒙拓来不及躲闪,被长剑刺穿了肩膀,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拿下他!”柳清玄大喝一声。
几名士兵立刻冲了上去,将蒙拓生擒活捉。
这场苗疆之乱,在柳清玄的智谋和岩松的协助下,终于得以平息。红苗、白苗等部落归顺朝廷,蒙拓被押往京城,听候发落。
消息传回京城,皇帝姜弘大喜过望,下令嘉奖柳清玄及贵州全体守军,封柳清玄为“镇南伯”,任命他为贵州巡抚,全面负责西南苗疆的事务。
柳清玄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知道,苗疆的稳定,不仅仅是靠武力征服,更重要的是要安抚民心,促进苗汉融合。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柳清玄在苗疆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减免苗民的赋税,鼓励苗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他建立学校,让苗民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学习汉文化;他还废除了苗疆一些落后的习俗,促进了苗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柳清玄的努力下,西南苗疆呈现出一片繁荣稳定的景象。苗民们安居乐业,对朝廷感恩戴德,苗汉之间的关系也日益融洽。
这日,柳清玄和岩松一同来到了贵阳城外的一座山峰上,眺望远方的苗疆大地。
“岩松先生,你看,这苗疆的景色,多美丽啊。”柳清玄轻声说道。
岩松点了点头:“是啊。这都是柳大人的功劳。如果不是你,苗疆恐怕还会陷入战乱之中。”
“这不仅仅是我的功劳,”柳清玄微笑着说道,“更是朝廷的恩典,是苗汉两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相互包容,苗疆就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岩松深有感触地说道:“柳大人说得对。苗汉本是一家,只有和睦相处,才能共同发展。”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苗疆的大地上。远处的苗寨里,传来了悠扬的歌声,那是苗民们在庆祝丰收,歌颂和平。
从姜承宇、苏慕言的文治武功,到柳清玄的儒将风采,长明国的英雄们,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长明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民族的团结和谐,不断努力奋斗。而这份“青衿之志”,也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永远传承下去,闪耀着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