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集:理念之争,人文 VS 商业
周一上午,沈清漪团队召开了方案完善会议,准备根据专家的建议,修改最终版方案。可会议刚一开始,就出现了分歧。
市场部的赵磊首先发言:“我觉得,我们可以在方案里增加一些商业合作的内容,比如在养老服务中心里设置一些广告位,跟保健品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合作,让他们赞助我们的项目,这样既能增加项目的资金来源,还能为公司创造额外的收益。”
他的话刚说完,张敏就反对:“不行!这是公益项目,核心是为老人服务,要是加入商业合作,设置广告位,会让老人们觉得我们是在利用他们赚钱,影响项目的公益性,也会让政府项目组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印象。”
“张姐,话不能这么说。” 赵磊反驳,“公益项目也需要资金支持,我们现在的预算虽然够,但后续的运营需要很多钱,要是有商业合作,就能减轻公司的负担,还能让项目长期运营下去。而且,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正规的、对老人有益的企业合作,比如药店、康复器械公司,他们的广告对老人也有帮助。”
“就算是正规企业,广告也是商业行为,会破坏养老服务中心的人文氛围。” 张敏坚持,“老人们来养老服务中心,是为了休息、康复、交流,不是来看广告的。我们可以通过申请政府补贴、招募志愿者、组织公益捐赠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没必要靠商业合作。”
两人各执一词,争论了起来,其他团队成员也分成了两派:小李姐和老周支持张敏,觉得公益项目应该纯粹,不能有商业元素;小唐和阿琳则支持赵磊,觉得商业合作能为项目提供更多资金,有利于长期运营。
沈清漪坐在中间,一直没说话,只是认真地听着大家的争论。她知道,赵磊的想法是为了项目的资金和公司的收益,出发点是好的;张敏的想法是为了维护项目的公益性和人文关怀,也是对的。可她更清楚,这个项目是政府主导的公益项目,核心是 “公益”,要是加入太多商业元素,会偏离项目的初衷,也会失去老人们的信任。
等大家争论得差不多了,沈清漪才开口:“大家先别吵了,听我说。我同意张姐的意见,不加入商业合作的内容。首先,这个项目是公益项目,政府和老人们看重的是我们能为老人提供多少实际帮助,不是我们能创造多少商业收益。要是加入广告位,会让项目变得不纯粹,影响我们的形象和口碑。其次,我们已经有了公司的预算支持,还有政府的补贴,后续的运营资金,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招募爱心企业捐赠等方式解决,不一定非要靠商业合作。最后,我们做这个项目,不仅是为了公司的品牌形象,更是为了真正帮到老人们,让他们能有更好的晚年生活,这才是我们的初心,不能因为商业利益,忘记了初心。”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赵经理的想法也有道理,我们可以在项目成功后,跟一些正规的健康企业合作,为老人们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体检服务,这不是商业合作,而是公益合作,既能帮到老人,又能提升企业的形象,一举两得。”
赵磊想了想,点了点头:“沈总监说得对,公益合作比商业合作更合适,既能解决老人的健康需求,又不会影响项目的公益性。我同意不加入商业合作的内容。”
张敏也笑了:“这样很好,我们的项目会更纯粹,老人们也会更认可我们。”
分歧解决了,大家继续完善方案。小唐根据专家的建议,在智能设备里增加了语音交互功能:“老人只要说‘呼叫家人’‘检测心率’,设备就能自动执行,不用按按钮,很方便。”
老周则在养老服务中心的设计里,增加了 “代际互动室”:“里面放了一些适合老人和小孩一起玩的游戏和手工材料,周末可以组织社区里的小朋友来跟老人一起做手工、玩游戏,增进感情。”
阿琳和赵磊则补充了公益合作的内容,联系了几家正规的医院和药店,愿意为老人们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体检服务。
方案完善得差不多了,沈清漪把方案发给陆景深,请求他的审批。陆景深很快回复:“方案很好,既体现了智能适老的优势,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符合公益项目的调性。不过,我建议你们再去跟几个老旧小区的老人沟通一下,看看他们对方案还有什么建议,让方案更贴近老人的需求。”
“好,我们明天就去。” 沈清漪回复。
第二天,沈清漪带着团队,去了之前装过智能扶手样品的小区,跟老人们介绍完善后的方案。老人们听了都很开心,张奶奶笑着说:“还有语音功能,太好了,我眼神不好,按按钮总是按错,有了语音,就方便多了!”
李爷爷则说:“还有代际互动室,我孙子周末总来跟我玩,要是能在里面一起做手工,就更好了!”
还有老人建议:“能不能在智能扶手里加个收音机功能?我们老人喜欢听广播,要是扶手能当收音机用,就更完美了。”
沈清漪立刻让小唐记下这个建议:“我们会尽快加上收音机功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从小区回来后,小唐立刻优化了智能扶手的功能,增加了收音机模块,还能存储老人喜欢的电台。
团队成员都很兴奋,觉得方案越来越完善了,拿下项目的希望也越来越大。可他们不知道,林薇薇已经模仿他们的方案,做了一份 “山寨版” 方案,还通过顾辰的关系,把方案提前交给了政府项目组的王主任,试图让王主任先入为主,认可他们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