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月华如水,透过坤宁宫精致的支摘窗棂,洒下一地清辉。
殿内,儿臂粗的龙凤喜烛燃得正旺,将室内映照得温暖而明亮,驱散了秋夜的几分寒凉。
白日里那场惊心动魄的审问与裁决的肃杀之气,似乎已被这静谧的夜色悄然抚平,只余下烛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萧景珩处理完最后一本加急奏折,搁下朱笔,略显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他抬眼望去,见苏晚棠正坐在临窗的暖榻上,就着明亮的烛光,翻看着内务府新呈上的、关于各宫冬日用炭的预算册子,侧影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温婉沉静。
他起身走过去,很自然地在她身旁坐下,伸手将她轻轻揽入怀中,让她靠在自己肩头。
今日之事,你处理得极好。 萧景珩把玩着苏晚棠一缕柔软顺滑的青丝,低沉的声音在静谧的殿内显得格外清晰,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许,恩威并施,张弛有度。既以雷霆手段立了凤威,震慑了宵小,又以不牵连之举安定了人心,稳住了大局。朕心甚慰。
苏晚棠依偎在他坚实温暖的怀抱里,白日里强撑的镇定与威严渐渐卸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阵难以言喻的疲惫与后怕。
她轻轻叹了口气,声音有些闷:臣妾宁愿永远没有施展这种‘好’的机会。一想到有人竟用那般阴损隐蔽的手段,去对付一个年仅五岁、不谙世事的孩子,臣妾这心里……就止不住地发寒。
仿佛是为了印证她的情绪,眼前悄然浮现系统提示:
「检测到宿主情绪波动:忧虑值升高,对后宫潜在安全隐患警惕性大幅提升,建议加强防范措施。」
萧景珩感受到她话语中的微颤,将她搂得更紧了些,下巴轻轻抵着她的发顶,声音沉凝:有人的地方便有争斗,倾轧无处不在,尤其是这天下最尊贵也最复杂的皇宫。朕只是觉得,今日之事,从发生到结局,未免太过……‘巧合’了些。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声音压得更低,惠嫔刘姝书,此前称病不出,沉寂多时,近乎被六宫遗忘。偏偏在三皇子落水之后,反应如此激烈,言语如刀,字字泣血,句句都将自己与稷儿放在最无辜、最受害的位置上。而最终查出的结果,兰锦指认已故贤妃,又恰恰印证了她的‘无辜’与‘被迫害’,让她一举扭转了之前的颓势,不仅洗脱了任何可能存在的嫌疑,更是博尽了同情,打破了沉寂。
苏晚棠从他怀中微微抬起头,烛光映照下,她的眼眸清澈如水,带着一丝了然的凝重:陛下是怀疑……这其中或有苦肉计的可能?
朕并非断定,只是觉得这一切都太过顺理成章,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幕后精心编排。 萧景珩的眼神深邃,如同不见底的寒潭,闪烁着洞悉世情的锐利光芒,兰锦指认贤妃,死无对证,线索就此断绝。惠嫔母子因此彻底洗脱嫌疑,从边缘重回焦点,收获怜悯与关注。若这背后真有贤妃余孽在活动,他们为何要费尽心机,行此险招,目的却仿佛是为了帮助惠嫔摆脱困境?若这背后并无什么贤妃余孽…… 他话音微顿,意味深长地看向苏晚棠,那这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其真正目的,又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摆脱沉寂吗?恐怕未必。
苏晚棠沉默下来,纤长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
皇帝的分析与她不谋而合,甚至更为深入。
惠嫔刘姝书无疑是此事最大的受益者。
她不仅成功地利用这次事件,把自己从一个“因失意而沉默抗议”的妃嫔,塑造成了“饱受迫害、险失爱子”的可怜母亲形象,赢得了广泛的同情;
更在某种程度上,离间了德妃与皇后之间那刚刚因公主教养事务而建立起来的、尚显脆弱的信任——德妃白日里那番为妹求情的举动,虽情有可原,但在帝后心中,难免留下了一丝芥蒂。
陛下所思,与臣妾不谋而合。 苏晚棠轻声道,语气带着一丝凝重,臣妾会让人继续暗中留意咸福宫的一切动向,以及……那些可能依旧潜伏在暗处、如同毒蛇般的所谓‘贤妃余孽’。只是,眼下没有确凿证据,我们动不得她分毫。
萧景珩低头,在她光洁的额头上落下轻柔一吻,带着安抚的意味:嗯,你心中有数,朕便放心。睡吧,时辰不早了,朕在这里陪着你。
他的话语温柔,臂膀坚实,带来无尽的安全感。
然而,相拥的两人心中都无比清楚,兰锦被杖毙的鲜血,或许能暂时震慑住一些蠢蠢欲动的心思,但这后宫的风雨,恐怕才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
那隐藏在更深处的暗流与杀机,并未消散。
杖毙的余威能持续多久?那隐藏在幕后的黑手,下一次又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再度出击?这些未知的威胁,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寒光凛冽,让人在这看似温馨静谧的秋夜,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